content

外國投資連續12個月下跌 中國創業者嘆融資難

 2024-06-28 15:0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
    小字

【看中國2024年6月28日訊】根據中國商務部最新數據,5月份中國外商直接投資(FDI)進一步下降,連續第12個月下滑。今年的前五個月,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568億美元(人民幣4,125.1億元),同比下降28.2%。在中國創辦了好幾家公司的連續創業者安德魯·楊(Andrew Yang)在採訪中感嘆初創企業融資難:「這個圈子裡就沒錢了。和之前你有一個好的想法,就有機會去實踐是截然不同了。」

投資中國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在疫情初期,中國採取了「封城」等嚴格的管控措施,但在那段時間,外資投資中國的慾望依舊強烈。2019年至2021年中國吸收外資連續3年刷新歷史記錄,2022年1至11月實際使用外資規模達到1.16萬億人民幣,為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中國經濟在疫情管控放開後,並沒有出現預期中的復甦,反而出現了不少疲態。2022年GDP增幅3%和2023年GDP增幅5.2%顯示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已經放緩。自2008年起在中國經營投資基金的資深風險投資人傑弗里(Jeffrey)在電話採訪中對記者表示:「中國的這種經濟增長的速度已經沒有那麼大的空間去容納大量的外資去參與了。」他認為中國風投行業的風口已經過去。

南加州大學商學院勞埃德·格雷夫(Lloyd Grief)創業研究中心兼職教授保羅·奧蘭多(Paul Orlando) 擅長中文,他曾在香港、義大利和美國的投資業工作,也為不少初創企業提供諮詢服務。他告訴美國之音:「代表外商直接投資的很大一批美國科技公司和投資人已經撤退。」他舉了在深耕中國多年,積極尋求投資機會的著名風頭機構Y Combinator,紅杉資本為例,2019年Y Combinator停止中國分支的運營,紅杉資本則在2023年將中國子公司分拆為一家獨立公司。

他解釋道:「中國的競爭力不如以前,勞動力成本更高,年增長率也不像以前那麼快,新冠疫情期間的限制措施凸顯了無法忽視供應鏈風險,還有無法忽視的政治風險。這些風險幾年前就已經存在,但因為近來國際政治形勢變化和中國影響他國內政的多個例子使得投資中國的風險得到了更多的關注。」

長期從事美中跨境投資的弗蘭克·劉(Frank Liu)曾在外資熱衷投資中國的時期,組織了好多次外國投資人在中國的考察和路演,為他們搭建了進入中國市場的平臺,但他引進的這些外資已經紛紛離開了中國。他提到,中國當局瞬息萬變的政策也是外資望而卻步的原因之一。

「外資,特別是美國人,和中國國內投資人的風格不太一樣,他們喜歡長期投資,所以對你(即政府)的政策穩定性看得很重」,他告訴記者。近年來,中國整肅了補教行業、娛樂行業、遊戲行業等,每一次都讓相關行業的公司蒙受損失。去年12月,中國公布限制網路遊戲行業的草案後,騰訊控股等科技巨頭的股價暴跌,市值蒸發數百億美元。

中國企業家尋找政府投資

「現在中國創投圈裡都沒錢了,創業者也很少了,」楊先生對美國之音說道,「即使還剩下的,你也看不到他們活躍了。」

曾經和外國投資人合作過的創業者楊先生感嘆在中國的創投圈中,無論是外資還是民間資本都在經過了幾年的打壓之後,舉步維艱。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的投資案例數從2021年開始逐年下降,2024年第 一季度我國股權投資市場共發生投資案例數1,496起,同比下降36.7%。外幣投資案例數同比下降47.9%。

傑弗里認為有國家或者地方政府背景的基金的入場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彌補外資撤退帶來的空缺。劉先生認為現在中國投資領域的不少機會人民幣基金也能消化,外資撤出帶來的影響「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而象徵意義則體現在中國和歐美國家的漸行漸遠上。

但楊先生卻從自身經歷出發,表示現在除了人工智慧、晶元這些受到國家大力扶持的行業仍然可以順利融資,其他的創業者都非常艱難。他計畫在2020,2021年左右為公司進行下一輪融資,因為疫情而耽擱了。他原本以為疫情過後經濟能迅速復甦,沒想到融資反而愈發艱難。他目前靠努力開拓產品銷售勉強能維持公司的現金流,但也目睹了很多同行產品開發到一半因為沒有新的融資跟上不得不破產。

楊先生還提到:「既然是國有資本那麼一定不是純市場化的,很多時候,要拿到投資,還要有關係。如果是民間資本投資,即使沒有關係的草根,也有機會拿到投資來創業。」

輿論導致外資對中國的看法發生變化

奧蘭多教授提到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已經發生轉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中國視為一個他們永遠無法獲得公平成功機會的地方,甚至是一個積極與他們作對的地方,而不是一個可以進入的大市場。對知識產權保護、工業間諜活動、甚至對新疆和香港局勢的瞭解的更多擔憂也導致了這種心態的轉變。當然,人們對生活在中國的興趣也減少了。新冠時期的經歷太極端了。如果沒有住在中國或真正花時間在中國,就更難知道自己在投資什麼。」

他最近被邀請去上海做一個諮詢項目,他的朋友知道他要去中國時非常震驚,擔心他無法安全返回中國。他認為這樣極端的反應「沒有必要,但可能很有代表性」。

這樣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去年3月24日,中國當局以涉嫌非法經營拘留美國盡職調查公司美思明智集團(Mintz Group)北京辦事處五名中國籍僱員。中國的有關部門8月前往美國管理諮詢公司貝恩公司(Bain & Company)上海分公司,對員工進行問話。除此之外,也有英國公司和日本公司在中國的員工被中國當局扣留的案例。

六月初,美國艾奧瓦州康奈爾學院(Cornell College)四名在中國任教的教師在參觀吉林一個公園時被刺傷。6月24日下午,江蘇省蘇州市一輛日僑學校校車在公交車站接送學生時,遭到一名中國男子襲擊,導致一對日本母子受傷。一名在校車工作的中國女子也遭到攻擊受傷。

傑弗里在採訪中提到,幾年前,中國人對於外國的資本與技術是一個積極並且嚮往的態度,但是如今,中國網際網路上充斥著反美,反對西方國家的情緒。外國資本和外國公司開發的產品常常被帶上「辱華」標記,成為了負面的象徵。他很反感這些民族主義言論和不友好的輿論氛圍,也承認這會削減外商投資中國的興趣。

中國當局釋出歡迎外資信號,但事實勝於雄辯

中國總理李強2月28日在會見美國商會會長蘇珊·克拉克(Suzanne Clark)率領的商會代表團時邀請美國和其它外國企業到中國投資,並呼籲華盛頓不要採取與中國脫鉤的政策,共同推動兩國關係穩定發展。

中國在疫情之後也大力推行免簽政策,增加國際航班,試圖增加西方國家與中國民眾間的交流。但劉先生對記者表示,自己在過去的一年內也曾努力促成外國資本與中國企業在投資領域的合作,但是並無成效。相反,越來越多相熟的外國,特別是美國投資界人士離開了中國。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國際商務研究主任威廉·芮恩施(William Reinsch)在電子郵件採訪中指出:「儘管中國聲明歡迎西方投資,但國家安全部突襲西方公司辦公室和拘留員工等行動發出了比政府所說的任何內容都更強烈的信號。」

美國駐華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 在星期二(6月25日)刊登於《華爾街日報》上的一篇採訪中稱中方對參加美使館活動的中國公民進行了騷擾。

「他們告訴我們,也告訴全世界,他們希望促進民間交流,但這種事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常態。幾乎每一次公共活動都是如此,」 伯恩斯對《華爾街日報》說。「這是嚴重的背信行為,我們希望中國三思。」

在宏觀政策方面,美國政府上個月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等產品增加關稅,歐盟和加拿大也跟進了。中國則警告可能對歐盟進口的豬肉徵收臨時反傾銷關稅,

美國財政部上星期五(6月21日)發布了一項《擬議規則制定通知》(NPRM),將限制和監督對中國人工智慧、計算機晶元和量子計算領域的美國投資,中方則回應稱保留採取相應措施的權利。

由此可見,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關係短時間內並無改善的跡象。但傑弗里表示他對中國經濟和外商投資中國的意願「並沒有輿論那麼悲觀」。他說:「如果中國經濟走出低谷,外商投資就能回來。」

責任編輯: 辛荷 来源:美國之音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