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色反映疾病 看看臉是甚麼顏色(圖)
中醫治病要看病人臉色
臉色反映疾病狀況。(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醫治病,要看病人臉色?是來看中醫的患者特別凶,特別挑剔?常常擺臉色?喔!且不要誤會了!這裡要強調的是,中醫診斷的望聞問切中,望診居首,望診之中,又以看臉色最為重要。
中國人為黃色人種,正常臉色應為微黃紅潤而有光澤。當臉色出現異常而有所偏頗時,就要特別注意,臨床上常見的「病色」為青、黃、赤、白、黑,分別介紹如下:
臉色發青
青色為皮膚毛細血管收縮,經脈阻滯所致。中醫認為青色可能是寒症、痛症、驚症、瘀血的表現,尤其是寒症,會引發氣血凝滯,臉部氣血上不來,故呈缺血之青紫色;如果面青帶黑,為身體寒有痛症;鼻頭色青主腹中寒痛;當小兒高燒時,如眉間印堂、鼻子山根及口唇四周出現青紫,要注意驚風。西醫則認為當血液含氧量不足時,臉及嘴唇會發紫,亦即所謂的「發紺」,如心房中隔缺損、心瓣膜病等心臟病,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等肺部疾病,就容易出現臉色青紫。
臉色發黃
黃色為虛證、濕證,與脾胃有關。脾虛臉色就會萎黃,也就是消化吸收功能差,呈現面有「菜色」,常有食欲不振、吃點東西就腹脹、大便拉稀等症狀。黃色鮮明為濕熱,黃色晦暗為寒濕;面黃浮腫則為脾虛濕冷,是慢性腎炎患者常見的臉色;如果連眼白、皮膚都泛黃,可能是肝膽疾病引起的黃疸。需注意的是,有的人天生膚色偏黃,或者吃了太多的胡蘿蔔、柑橘、蕃茄、木瓜,皮膚也會發黃,但這些情形眼白不會變黃,而且停食後可消退。
臉色發紅
臉紅是血液充盈面部,屬於熱證。如感冒初期發燒臉紅為風熱,常併口渴、咽喉腫痛;若高燒臉紅、口渴、便秘則為腸胃實熱;如午後兩顴泛紅,為肝腎陰火上炎,常見形體消瘦、口燥咽乾、眩暈失眠、盜汗,多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虛熱。額頭印堂一帶發紅,要防血脂肪過高;鼻旁兩頰紅斑,要注意紅斑性狼瘡;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是高血壓未妥善治療者,臉色也會異常「紅潤」。
臉色發白
臉色發白為血虛、寒證。如腸胃出血、痔瘡出血、婦女月經過多,都是造成血虛常見的原因,血虛者除了臉色淡白,常見形體消瘦、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手腳發麻。如果臉色白皙而潤澤,是無病,是肺胃之氣充旺的徵象;白而色淡,則是肺胃虛寒。若突然臉色蒼白,伴有冷汗淋漓,應防低血壓、低血糖、休克。
臉色發黑
臉色發黑為寒、為痛,主水氣,是腎氣虧虛,寒氣及寒水凝聚等慢性疾病的病徵。臉色若是黑中帶白,呈灰黑色,可能是腎功能不全、尿毒症;在兩顴之後雙耳之前發黑者,多係肝硬化病徵;眼眶發黑,除了是腎虛或循環差之外,也可能是鼻炎造成的。心肺功能不全者,除了臉色黑中帶白,常伴隨口唇慘白或青紫,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者,臉色亦呈黑中帶白。癌症末期患者,或是長期使用抗癌藥,也會臉色發黑。若因種族、稟賦差異,或日晒較多之生理性臉黑,則勿需過慮。
《丹溪心法》:「有諸內,必形諸外」說明體內臟腑有了病變,必會反映在外表,尤其是臉部。所以,每天起床梳洗時,不妨照照鏡子觀察一下臉色,除了檢視自己在新的一天,是否以愉悅的歡顏來面對,還可以從臉色的變化來發現一些疾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維護身體健康。
作者為臺灣臺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本文經作者授權刊載,轉載本文請取得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