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了解6種曖昧說話方式 建立真誠人際關係(組圖)

 2024-05-28 10:5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會因為不完整、需要揣摩的溝通方式,造成了誤會和矛盾。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會因為不完整、需要揣摩的溝通方式,造成了誤會和矛盾。(圖片來源:Pexels)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或家人呢?他們總是喜歡說話說一半、留一半,或者明明心裡不舒服卻還是強顏歡笑。明明心裡有話想說,卻遲遲不敢開口;或者表面上說著一套,內心卻想著另一套。這種「嘴巴說的話」與「心中的期待」不一致,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不自覺地陷入「曖昧溝通」的困境。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從說話洞察人心》中指出,我們總是期待對方能夠讀懂我們的心思,猜到我們沒有說出口的那部分話,卻忽略了對方並非我們肚子裡的蛔蟲。久而久之,這種不完整、需要揣摩的溝通方式,就成了導致誤會和矛盾的溫床。曾經遇過一對夫妻朋友,因為「曖昧溝通」而導致多年婚姻衝突不斷。

妻子暗自流淚,丈夫卻安心回家

有一次和妻子聊天,妻子很難過地說,多年前她剛生產完,丈夫卻把她一個人丟在醫院,自己回家休息。聽到這裡,你是不是會覺得丈夫很不體貼,怎麼沒有留在醫院照顧妻子呢?等到了解事情的全貌之後,才發現其實是「曖昧溝通」導致了雙方的誤解。當時的對話是這樣的:妻子剛生完孩子,問在一旁陪伴的丈夫說:「你累了吧!要不要回去休息?」丈夫聽了,就反問妻子:「你確定嗎?」妻子肯定地回答:「我確定,你在這裡也幫不上忙,醫護人員都比你會照顧我。」丈夫覺得妻子的說法很有道理,就安心地回家休息了。哪裡知道,他一離開,妻子就在醫院裡暗自流淚。

妻子盼表達愛意,丈夫卻誤解訊息

事實上,妻子的內心希望丈夫聽到自己的回覆後,能立刻表達愛意,說:「辛苦你了,累的人是你。要不要休息一下,需要我做什麼嗎?」但沒想到丈夫的回應和她預期的完全不同。另一句常常聽到的「曖昧溝通」是:「看你的誠意。」因為訊息不完整,不管對方多麼努力表現誠意,都可能被認為「誠意不夠」,最後雙方不歡而散。

洞悉6種曖昧說話方式,保護自己不受影響

了解不同的說話方式,不是為了批評對方,而是為了洞悉對方的心理思考邏輯。一方面保護自己,不受對方的言語影響;另一方面,也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澄清訊息後再回應對方,這樣才不會耗損彼此的心理能量。心理學家柏恩在《人玩的遊戲》(Games People Play)這本書中,生動而傳神地列舉了6種常見的曖昧說話方式:

1、「動作發洩」的說話方式(Up roar)

有些人不愉快或生氣時,不會直接表達內心的不滿。他們會繃著臉,說:「沒什麼啦!我哪有生氣。」或者用不耐煩的語氣說:「算了,算了!不跟你計較。」同時還會製造乒乒乓乓的巨響。

2、「打我罵我」的說話方式(Kick me)

有些人喜歡用可憐兮兮的語調問別人:「你一定不會喜歡我,對不對?」「你一定覺得我能力很差,對不對?」這讓被問的人不知如何回答。常用「打我罵我」說話方式的人,也會在工作時否定自己的能力:「全部都是我的錯,你儘管罵我好了。」彷彿聽到別人罵他,他就會覺得好過一點。

3、「是的,不過」的說話方式(Yes,but)

有些人會先假裝接受別人的意見:「我覺得你的意見很好……」,然後再否決:「不過,實際執行起來,會有很多難題……」其實,如果他真的認為對方的意見很好,就不會全盤否決,而是會提出一些建議供對方參考。這種人在說話過程中,常常使用「不過」、「可是」、「但是」等否定詞,行事作風往往喜歡「壓倒對方」,不容易認同別人的做法。

4、「逮到把柄」的說話方式(Now I’ve gotyou)

有些人特別愛刺探別人的隱私,會用神祕的語氣說:「我知道你的祕密喔!」或用審判長的語調說:「你有哪些毛病,我還會不知道嗎?」甚至用警察抓小偷的口氣說:「你那點小把戲,逃得出我的眼睛嗎?」其實,他們內心深處最怕被抓到缺點、看出弱點,為了自保,乾脆先下手為強,揭露別人的錯誤。

5、「要不是因為你」的說話方式(If it weren’t you)

有些人總是把責任推給別人:「要不是你動作那麼慢,我們也不會遲到。」或是把過錯歸咎給別人:「要不是你那麼笨,事情也不會搞砸。」甚至把自己事業不如意的責任歸因到伴侶身上:「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飛黃騰達。」總之,一旦出錯,全都是別人的錯,自己一點錯都沒有。

6、「看我多努力」的說話方式(Look how hard I’ve tried)

有些人很怕被發現「沒事幹」,一旦有人問他:「最近在忙些什麼?」他就會立刻表現得很忙,急忙說:「我現在要做這、做那,沒時間跟你說話。」或者在分配工作時說:「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忙。」「我還有很多報告要看。」這樣別人自然不敢給他分配工作。

了解不同的說話方式,能洞悉對方的心理思考邏輯。
了解不同的說話方式,能洞悉對方的心理思考邏輯。(圖片來源:Pexels)

熟悉的曖昧溝通,長期會導致誤解

上面這6種「曖昧溝通」的說話方式是否很熟悉,好像曾經在哪裡聽過?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使用這些方式,有時是因為自我壓抑,有時是為了達到目的,有時是基於情緒抒發,有時是為了自我保護。林萃芬指出,這些溝通方式反映了人們在面對壓力、責任和情感時,常採取的迂迴策略,而非直接、坦誠的交流。這些方式雖然能在短期內緩解壓力或避免衝突,但長期來看,卻會導致人際關係的誤解和緊張。理解並改善這些溝通方式,有助於建立更健康和真誠的人際關係。

換個說法:改變「曖昧溝通」的說話方式

由於「曖昧溝通」容易累積負面情緒並導致不良結果,因此不利於正向溝通。要改變這種溝通方式,首先要增進自我覺察,觀察自己為何偏愛某種說話方式。其次,鼓勵自己清楚表達內心的想法和感受,了解「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以及「不舒服的地方是什麼」。接著,練習說出需求和期望,體驗自我力量。最後,重新建構新的經驗,將重心放在下一步要做什麼,嘗試不同的方法與改變。舉例來說,如果總是勉強答應同事的請求,心中不願意卻口頭上答應,並發出不快的聲音,可以依照上述步驟改變這種溝通方式引導自己改變「曖昧溝通」的說話方式。

先了解自己需求,再坦誠表達困難

先了解自己的想法:「工作時有些時候我會覺得很沮喪,因為有些同仁不考慮別人的需要,加上我又沒有辦法開口拒絕,只好勉強答應他們的要求。」再探索自己的感受:「我需要被了解,我又不是一部工作的機器。」然後表達感覺:「我不想勉強自己做額外的工作。」接著提出期望:「自己需要什麼協助?」嘗試不同的作法與改變:「覺得現在有什麼力量,可以協助自己改變這樣的狀況?」思考下一步要做什麼:「可以做些什麼調整?」等到自己清楚心中的想法和感受,就可以開口說出自己的真實狀況:「我手上目前有幾件工作,都有時效性,這次無法協助你。」說出自己的困難點,既無需勉強自己接下額外的工作,也不會破壞關係,關鍵是說話的技巧。

(本文節錄:《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一書)

来源:時報出版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