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刀眼」于謙 他日恐有斬首之災(圖)


于謙在「京師保衛戰」中展現出他高傲、剛強和犧牲奉獻的氣魄(圖片來源:Adobe stock圖)

明朝大臣,于謙(1398─1457),字廷益,浙江杭州錢塘人,七歲時,有位僧人看到他之後說,「他日救時宰相」,意思是于謙將來是挽救天下的宰相;長大後,精通相術的袁忠徹看到于謙的面相說,「目常上視,法曰望刀眼」,日後恐有斬首之災。于謙的命運被這二位高人說中了。

望刀眼又稱為「盼刀」、「眄刀」,指頭低視仰之相,屬於不好的面相,就肢體語言來說,也給人一種高傲、叛逆的感覺。于謙是個甚麼樣的人,從他作的〈詠煤炭〉詩來看,應是個本性剛強之人。在詩中他以煤炭自喻,表達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胸懷;詩曰:「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鼎彞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于謙在歷史上有名的事件是「京師保衛戰」,戰役中展現出他高傲、剛強和犧牲奉獻的氣魄。當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將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趕出中原後(公元1368年),為防止他們捲土重來,在北境長城佈署重兵,建立綿延萬里的防線。之後的明成祖朱棣也將帝都遷移到靠近邊境的北京,以帝王實力鎮守國門,開啟「天子守國門」的先例。

八十年以後,這道防線被突破了。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太師也先在雙方朝貢貿易上大為惱火,遂兵分多路大舉攻明。明朝擅權的宦官頭子王振慫恿英宗御駕親征,群臣勸諫無效,於是五十萬大軍從帝都出發,結果一個月後在土木堡全軍覆沒,英宗被俘。也先進一步以「歸還英宗」的名義,率領大軍連番叩關,直逼京師。

消息傳回京師後,震驚朝野,舉國上下人心惶惶,不知所措。這時有大臣以天象有變之由,鼓吹南遷,被于謙嚴厲駁斥。于謙堅決死守帝都,亦在這危急存亡之秋,承擔起兵部尚書(今國防部長)一職,全權統籌京師的抵禦之戰。朝廷為了不受蒙古人挾持英宗進行勒索,也為了安穩天下,於是眾大臣擁立郕王朱祁鈺(英宗之弟)登基,是為明景帝。

于謙在「京師保衛戰」中親自披掛上陣,下達軍令與敵人決一死戰,最後成功把蒙古大軍趕出塞外。也先看著英宗已無利用價值,想要與明朝修好,表示願意送還英宗。然而天上不能有二個太陽,景帝不願意,于謙則向景帝保證「天位已定」,於理應當接回英宗。景帝遂將英宗接回,尊為太上皇。

幾年後,景帝病重,有大臣見機不可失,發動「奪門之變」,迎英宗復位。那些擁立英宗復辟的臣子都與于謙有嫌隙,尤其是當初鼓吹南遷的那位。他們趁勢報復,以「大逆不道,迎立外藩」之罪,處死于謙。

本文留言

作者阿東哥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