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航運界研究機構Alphaliner發布最新數據,顯示香港港口吞吐量跌至第11位,是有紀錄以來首次跌出十大。(攝影:Ruby Tang/看中國)
【看中國2024年4月19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懷橘綜合報導)日前自由亞洲電台報導指國際航運界重整全球航線,香港恐失去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新聞一出旋即遭到港府批評。17日,國際航運界研究機構Alphaliner發布的最新數據坐實了這一消息。數據顯示,香港港口吞吐量跌至第11位,是有紀錄以來首次跌出十大。時評人利世民表示,上世紀90年代末,首屆香港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危機,他不解為何現屆政府對此一無所知。
國際航運界研究機構Alphaliner公佈全球最繁忙的30個貨櫃港口的最新統計。香港跌出全球十大貨櫃港口之列,跌至第11位。上海、新加坡及寧波港位列三甲,杜拜亦取代香港晉身第十大。
數據指,本港去年錄得港口吞吐量1,434.2萬個標準箱(TEU),按年跌14.1%,並屬連續第七年下跌,並較2019年減少21.6%。
上海以吞吐量約4,915.8萬個TEU繼續位列榜首,按年增3.9%,並較2019年增展13.5%;第二及第三位分別為新加坡及寧波,分別錄得3901.3萬及3,530萬個TEU,按年分別增4.6%及5.8%,並較2019年分別增4.9%及28.2%。
排第四至第九名分別是青島、深圳、廣州、南韓釜山、天津及美國洛杉磯/長灘(LA/LB)。
翻查資料,香港貨櫃碼頭的吞吐量在1999年至2004年期間,均排名世界第一。但在2005年被新加坡超越,之後節節敗退。2013年香港吞吐量被深圳超越,2015年被舟山超越,2018年被廣州港超越,2019年被青島港超越,2020年被天津港超越。到了2022年,香港吞吐量降至全球第九。
香港海運港口局公布數據顯示,2023年全港港口貨櫃吞吐量合計為1440.1萬個TEU(標準貨櫃),按年下跌13.7%,跌幅創11年新高。其中葵青貨櫃碼頭吞吐量為1103.3萬個TEU,按年下跌14.3%;其他碼頭為 336.8萬個TEU,按年下跌11.7%。早前有業界預計,香港將跌出全球港口吞吐量排行榜前十名。
事實上,香港航運業衰落,問題存在已久。時評人利世民分析指,香港有一些先天地理上的限制,比如碼頭很難擴建。上世紀90年代末,政府考慮將碼頭由葵涌搬去南大嶼,但是考慮到路面等配套設施,發現投入資金,根本不值得做。
至於香港政府是否了解香港在航運方面有上述限制呢?利世民肯定表示,一定知道。首屆特首董建華自己就是做船務出身,其家族生意就和船務有關。當年政府已經考慮香港是否只做物流,放棄船務。
他說,但是到了2024年,往屆政府各種政策上的考量,今屆政府似乎完全不知情。「當別人通知你,你終於跌出十大了。你就走去批評別人」。
本月初,自由亞洲電台報導指國際航運界重整全球航線,香港恐失去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政府運輸及物流局反駁稱,報導「毫無事實基礎」、「無中生有」、「捏造事實」、「肆意攻擊」。
利世民說,參考國際大城市,比如倫敦、紐約,他們在發展過程中會進行經濟轉型。紐約曾經是重要的港口,但目前整個城市已經轉型成為金融城市。雖然現在紐約的港口仍在運作,但由於成本太高,已經慢慢被美國其他城市的港口取代。
香港情況亦然。香港人工成本高過大陸,港口規模又不及大陸,加上大陸方面近年不斷擴建港口,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因此,國際航運中心地位被周邊城市取代屬意料之中。重要的是香港能否如倫敦、紐約守住金融中心這個金漆招牌。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