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竟誤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千年(圖)
武陵人緣溪行,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因厭煩官場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而這篇《桃花源記》則是流傳最廣的一篇。
歷代的解讀都認為所謂的桃花源是作者虛構出來的,是作者的一種精神的寄託,因為當時的社會戰亂頻繁,政治黑暗,而陶淵明本人又當過官,後來離開官場走入了田園。但從修煉的角度來看則不是這樣,會認為陶淵明所描繪的事情完全是真實的。
這個捕魚人是一個根基非常好的人,他的元神在那個特定的情況下離體了,進入了另外一個同時同地存在的另外空間,這個空間的層次其實是很低的,只比我們這個空間稍微微觀一點,「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是非常明顯的進入另外空間經常出現的情況。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裡可以看出這裡的人的道德水準是很高的,他們也是符合了那一層空間對人道德的要求才能夠長期的呆在那裡。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可以看出他們是在大約秦代的時候轉生到這個空間的,並一直待在那裡。
他們非常純樸,也很熱情的請漁人做客,之後漁人的元神又回到了身體裡,而這個過程他自己並沒有意識到,他認為是自己的肉身到了那個空間,所以他「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那當然是找不到的,時空的概念都不同。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這裡比較有意思,因為劉子驥也是一個有根基的人,他絲毫不懷疑的去尋找,但缺乏緣分,因而無法找到。
陶淵明本人的根基也是非常好的,也有求道之心。古代修道的社會氛圍總體是濃厚的,晉代尤其如此。所以他寫下這篇文章也是表達他的求道之心,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寄託政治理想,儘管他能夠看到的空間層次並不高,但在常人看已經是很玄了。同時這篇文章能夠千百年來得到人們的喜愛也折射出人們內心深處的佛性。
在高層次看宇宙中的空間,是遠遠比肉眼能夠看到的要複雜億萬倍,不同的空間裡有不同的景象和生命,也是千差萬別。
其實在古書裡類似的記載是很多的,只不過現代人不理解,如果元神進入的空間和我們這個空間接近或類似,人們會認為是他的肉身進入的,比如陶淵明在這裡描繪的這個空間。而如果進入的空間和我們這個空間差異很大,比如去了天堂或地獄,或者看到了我們這個空間不存在的生命等,人們就認為是想像或者神話。
不同的空間裡的生命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是可以相互溝通的。但一般是相近層次才能交流。如果層次的差別大,就不行了,因為能量不同,低層的到不了高層,能量太弱根本去不了,連靠近都不行,而高層的也不能夠直接到低層,那種強大的能量會使低層發生解體。
其實,宇宙無比浩瀚,無論我們看到了多少,都僅僅是滄海一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