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俱焚」暗藏什麼深意?(圖)
火炎崐岡,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於猛火。(圖片來源:Pexels)
今天要介紹典故出自於《書經·胤征》中的「玉石俱焚」這一個成語。
典故說明
《書經·胤征》載道:「今予以爾有眾,奉將天罰。爾眾士同力王室,尚弼予,欽承天子威命。火炎崐岡,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於猛火。」
「玉石俱焚」的意思是指:美玉和石頭一同被燒毀。後人則以「玉石俱焚」比喻:無論賢愚、善惡、好壞,均會同時受害,盡皆毀滅。跟「玉石俱焚」同意思的詞彙包括了:玉石俱摧;玉石俱燼;玉石俱碎;玉石同沉;玉石同焚;玉石同碎;相近意思的詞彙則包括了:同歸於盡、蘭艾同焚、蘭艾同燼、蘭艾俱焚。
根據教育部國家語文資料庫「成語典」(進階版)網站所載:
《書經》即《尚書》。為上古文獻。今傳《尚書》有真古文和偽古文兩部分。〈胤征〉屬偽古文《尚書》。一般認為多抄襲先秦古書的文句,雜入所杜撰之文中,所以亦有其文獻上的參考價值。據〈書序〉記載,羲氏與和氏歷代為日官,負責觀察天象四時。至夏帝仲康時,因為沉迷於飲酒而怠忽職守,於是仲康派胤侯前往征伐。出師之前,胤侯做了這篇〈胤征〉來訓誡勉勵將士們。
文章中提到:「今天我將要率領你們這些勇猛的將士,前往討伐失職的羲氏與和氏。你們應該輔助我,一同為天子效力。崑崙山上如果發生大火,美玉和石頭都將一同焚毀;天子的官吏若是失職,對天下百姓所造成的傷害比烈火還要可怕啊!」後來「玉石俱焚」被用來比喻不論賢愚、善惡、好壞同時受害,盡皆毀滅。
「玉石俱焚」的意思是指:美玉和石頭一同被燒毀。(圖片來源:Pexels)
評註
玉石俱焚比喻不分貴賤、賢愚盡皆毀滅。其實善惡、好壞還是要區分的,只是從表面上不易看出來。這裡還涉及好與壞的評判標準問題,當人類社會的道德水平下滑以後,人們認為的好,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就未必是真正符合宇宙標準的好,只是相對壞來說表現的比較好一些而已。
真心向善、達到宇宙標準的好人,自然是會相應的得到神之護佑,例如《宋史·卷三八五·蕭燧列傳》中所說:「如火烈烈,玉石俱焚;在冬青青,松柏不改。」
評析
《藝文類聚·卷四五》云:「群飛在辰,橫流具及,山崩川竭,星霣日銷,崑岳既毀,玉石俱燼。」其中描述的並非尋常世間戰火中的玉石俱碎的場景,「此誠天地之厄數,莫可如何!」當面臨穹蒼眾生、日月星辰盡在其中的非常狀況時,那才是對人類的真正考驗。
真正的美玉,美在內蘊中的善和良知,在滄海橫流、崐崗已燎的正邪較量的末後時期,自然能夠找尋到救度的法船。縱然是女媧補天遺留在青埂峰下的那塊頑石,但凡能分清正邪、善惡,在各種反理迷霧中擺放好自己的內心位置,朝向陽光,就會獲得光明的未來,也就不會「枉入紅塵若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