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見義勇為(圖)

 2024-01-02 00: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其實,發源於善的仁中本就蘊含著勇的勁道。
其實,發源於善的仁中本就蘊含著勇的勁道。(繪圖:志清/看中國)

今天要介紹成語「見義勇為」,其典故出自於《論語·為政》。語本為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意思是指:看到合乎正義的事,就奮勇去做。

義與勇其實很重要,像孔子就很強調「勇」的重要性,例如《論語·憲問》中,孔子說︰「仁者,必有勇。」意思是指:仁者重視正道而輕忽生命,見到合乎正道的事情,一定會勇於實行。又說「勇者不懼」,即是說勇敢的人無所恐懼。而在所引典源《論語·為政》中,孔子則說︰「見義不為,無勇也。」

評析

成語「見義勇為」還有三種形式的參考詞語:見義勇往;見義勇發;見義喜為;見義敢為。

這條成語的內涵中是合乎正義的仁義之勇,而非個人意氣的血氣之勇。發源於善的仁中本就蘊含著勇的勁道,這也意味著在傳統的以善為基礎的價值觀中,不需要人為的再加入源於惡的暴的威猛之力。

《宋史·卷三一九·歐陽脩列傳》中記載:「(歐陽)脩始在滁州,號醉翁,晚更號六一居士。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蘇軾〈陳公弼傳〉也記述:「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貴人,皆嚴憚之。見義勇發,不計禍福,必極其志而後已。」

由此可見,古人的見義勇為不計個人禍福的考量,而且不考慮青史與後人的評說。《左傳·昭公四年》中說:「禮義不愆,何恤於人言。」這裡的勇是合乎正義、源於仁善的勇,是一種義不容辭的擔當。

隨著人類道德水準的下滑,人類被不好的觀念所薰染,對勇的理解有時也發生偏離,甚至與暴的內涵混淆,還覺的這是有個性的一種表現。其實不然,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人內心的道德準則是一定要堅守的,同時還得防止邪魔觀念的滲透。因為一旦偏離基於善的正理,就會使人更快的下滑,從而走向毀滅的邊緣。

(王舍微〈成語典故評註:見義勇為〉一文)

責任編輯: 初新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