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財政部召開新聞發布會 經濟差政府收入懸了(圖)

 2024-02-01 23:0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
    小字

中國經濟復甦乏力,地方政府下調今年財政收入增速預期。
中國經濟復甦乏力,地方政府下調今年財政收入增速預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2月1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2月1日,中國財政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解釋2023年全年財政收支情況。在中國經濟復甦乏力的情況下,地方政府下調今年財政收入增速預期。

中國財政部召開新聞發布會

2月1日,中國財政部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3年全年財政收支情況,並答記者問。

中國財政部國庫司司長李先忠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3年全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突破了2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5.4%。國債方面,2019年以來,財政部建立了提前下達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制度,從2019年到2023年,財政部分別向各地提前下達新增債務限額是1.39萬億元、2.85萬億元、2.36萬億元、1.79萬億元和2.62萬億元,合計超過11萬億元。2023年12月,財政部已經向各地提前下達了部分2024年的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王東偉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4年,從財政收入看,「隨著宏觀調控政策效應持續釋放.....財政收入將會繼續恢復性增長。」

地方政府下調今年財政收入增速預期

雖然中國財政部表示財政收入會增長,但地方政府卻不這樣認為。財政收入是觀察經濟的重要指標,其中31省份對今年財政收入的預期數據備受關注。今年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是,各地方政府紛紛下調2024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

截至1月30日,湖北、內蒙古、新疆政府工作報告等主要內容公開,至此31省份均召開了地方「兩會」。經梳理政府工作報告發現,除了青海外,目前30個省份給出了2024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預計值,相比去年實際收入增速,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28個省份下調了今年收入增速預期,僅山西、江西兩地調增收入增速。西藏、吉林今年收入預計增速調降幅度較大。

各地方政府透露出的信息:在複雜內外部形勢下,經濟增長承壓,因此制約財政收入增長。

例如,作為中國經濟和財政第一強的廣東省在預算報告中分析今年財政收入形勢時稱,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一些企業面臨經營壓力,加上落實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都將影響財政收入增長,財政增收壓力依然較大。

湖南省今年預算報告在分析收入制約因素時也稱,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社會預期偏弱,大宗消費和擴大再生產投資趨於謹慎;產業發展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期,房地產等主要稅源行業仍在筑底,傳統稅源難有增量,新興產業正在加快培育,對財政增收貢獻還比較有限。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撰文《中共摧毀經濟與民生 疫情中人們需要自救》指出,中共百年來發動的各類運動,傷害的都是經濟與民生。特別是疫情以來,更是如此。

文章解析中國財政部的四本賬,按收入規模由高到低排序分別是: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

一般公共預算是對以稅收為主體的財政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由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組成。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是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的包括醫保及養老金在內組成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主要用於國有企業資本性支出、費用性支出和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等。 

而地方政府的收入來源主要是三大部分,一部分是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一部分是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還有一部分就是賣地收入(國有土地出讓金)。

文章指出,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只到省一級,由於疫情緣故,經濟增速減緩,省級收入在減少,向地級市轉移支付的能力也在減弱。過去地方政府財政對賣地收入的依賴程度很高,但從近年來的趨勢看,土地財政收入持續下滑。

中國經濟面臨各種風險

中國經濟面臨房地產業不斷出現債務危機、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通貨緊縮壓力、外資大舉撤離、青年失業率高居不下、經濟增長乏力之際,中國大陸股市跌跌不休,成千上萬網民哀嘆血本無歸。北京當局試圖重振經濟,任務艱鉅。

同時,受國內需求疲軟的影響,工廠通貨緊縮加劇。中國國家統計局上個月表示,外部環境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並稱「調查中部分企業反映,海外訂單減少疊加國內有效需求不足是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對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困境概括是:除了外來投資出現自1998年以來的首次下降,「商業信心減弱,外國公司撤出。經過數十年的快速擴張後,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陷入停滯。它受到一系列問題的困擾,包括房地產危機、創記錄的青年失業率、負債纍纍的地方政府以及人口迅速老齡化。」

外界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在2023年下滑的態勢已經延續到2024年。

對經濟的負面看法正從中國大陸網路上消失

然而最近幾週,出自中國經濟學家和記者之手的多篇頗受關注的評論文章已從網上消失,這引發了一種擔憂:北京當局在試圖對步履艱難的中國經濟進行正面詮釋之際,正加大審查力度。

例如,財新傳媒(Caixin Media)之前發表的一篇社論。這篇社論呼籲官員直面經濟挑戰,並回顧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間國民經濟瀕臨崩潰時的情狀。社論稱,當時官方堅稱形勢大好,實則民生凋敝。

這篇評論文章在發布出去的幾小時內就從財新網站上消失了。

還有,中泰證券的經濟學家李迅雷在中國新聞媒體第一財經上發表了專欄評論,他警告說,除非中國領導層採取措施幫助低收入家庭提高收入,否則家庭消費不足的問題將持續存在。李迅雷還特別引述了北京師範大學的一項研究,該報告顯示中國月收入人民幣2,000元以下的人口約為9.64億,約佔總人口的70%。

上述數據很快就在微博上廣為流傳,隨後從微博熱搜榜中消失。沒過多久,李迅雷的專欄文章也從一財的網站上消失了。在李迅雷的微信公眾號上也無法看到該文章,一則訊息稱此內容因違規無法查看。

經濟學家已指出,消費者和民營企業家的信心低迷是經濟疲軟的最大根源之一,信心不足抑制了消費慾望,令企業家不願進行新的投資。

據《華爾街日報》1月31日報導,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中國中心助理研究員George Magnus說,不鼓勵自由討論經濟問題反映了中國領導層的焦慮。他警告說,對信息和評論的鉗制只會增加不透明度,讓政策失誤的風險升高。

「實際上這是讓大家都當啦啦隊,」曾任瑞銀集團(UBS)首席經濟學家的Magnus說,「如果扼殺有關重要經濟動態的辯論,就會導致糟糕的決策。」

當經濟前景黯淡時,中共政府往往會控制有關經濟的輿論。總部位於華盛頓的保守派非營利組織Freedom House稱,2023年,中國在70個國家中連續第九年被評為網路自由度最差國家。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