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臺灣民進黨當選總統賴清德(中)和他的競選夥伴蕭美琴(中右)(圖片來源:Annabelle Chih)
【看中國2024年1月17日訊】2024年臺灣總統大選和立法院立法委員的選舉已經結束。民進黨贏得了總統選舉,但輸掉了立法院多數;國民黨贏得了立法院多數,但輸掉了總統選舉;民眾黨沒希望贏總統選舉,卻取得了四分之一的總統選票。這次臺灣大選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多國媒體派記者雲集臺北,紛紛報導選前動向和選舉結果。為什麼臺灣大選對國際社會如此重要?臺灣大選當中引起重大爭議的議題都是什麼,最後是否通過大選展現出某種程度的社會共識呢?本文試做探討。
一、臺灣大選關乎國際局勢穩定
2024年是全球超級選舉年,有七十多個國家將舉行重要選舉,其中有兩場選舉會引起全球關注,一個是臺灣的大選,另一個是美國總統大選。美國總統大選關乎全球的安定,引起全球關注並不奇怪。那各國關注臺灣的選舉結果,是不是擔心臺灣的安全問題呢?看來,既是也不是。
目前臺灣並不見得馬上會發生重大的外部安全問題。「國際危機集團」今年元旦發布的「2024年值得關注的世界十大衝突」清單中,臺灣並沒列在這十大衝突當中。「國際危機集團」是由原聯合國副秘書長Mark Brown與美國前外交官Morton Abramowitz於1995年成立的的民間智庫,任務是協助各國政府、政府間機構和國際社會預防致命的衝突。這個機構今年的報告列出了2024年世界上十大可能的衝突地區,中東地區、烏克蘭、緬甸、海地排在前面,而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被列為第十名。
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為什麼只排在第十名?全球最大的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總裁兼創辦人Ian Bremmer展望2024年全球熱點議題時認為,一方面,「美中之間的緊張局勢因持久的相互依存關係和強大的防範機制而不會失控」;另一方面,中國最近國內經濟面臨嚴峻挑戰,其經濟困境不會很快得到改善,北京很可能會繼續在地緣政治上規避風險。
那為什麼臺灣的這次總統大選仍然還有安全問題?因為大選的結果將關係到國際社會的安全。在政治層面,臺灣目前的安全雖然得到了來自國際社會的外部保障,但臺灣大選的結果關係到臺灣未來的政治走向,是與民主國家並行,還是漸漸靠攏專制的、挑戰國際秩序的中國。
在經濟層面,臺灣的晶片產業事實上護持著全球的高科技產業,如果臺灣未來的政治走向朝認同中國這個方向移動,中共將試圖把持臺灣的晶片產業、乃至臺灣的政治和經濟;一旦這種情況發生,不但臺灣將失去民主自由,臺灣經濟也會在經濟困境的中國壓榨下沉淪。所以,臺灣的這次大選結果,不僅關係到臺灣的未來,更關係到整個東亞地區的穩定和全球經濟的穩定。
二、國際關注臺灣大選
這次臺灣總統大選會不會撬動全球的安定局面?《華爾街日報》在選前的1月12日發表了一篇報導,《臺灣大選在即,變數之大牽動全球神經》。文章提到,臺灣只有2,400萬人口,但在世界舞台上卻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次大選中,形勢動盪的三方角逐受到中美兩國政府密切關注,其結果有可能改變這兩個大國關係的發展軌跡。
而日本則是最關心選舉結果的國家之一。日本的富士電視臺(Fuji TV)1月12日連線在臺北的《產經新聞》臺北支局長矢板明夫,同時在東京邀請日本防衛大學前校長、前駐美大使等嘉賓,分析臺灣大選的選情。節目標題是,「日本外交的不安定因素」,其中有一幅示意圖,從左到右分別是民進黨、民眾黨和國民黨,而在三黨名稱的下面畫出了一條示意箭頭,標明為「親中度」,民進黨最低,國民黨最高。很顯然,如果臺灣是親中的政黨當選,那麼,日本所擔心的是,中共會通過親中政黨來控制臺灣,世界格局將因此發生變動。
世界各國都希望臺灣本身的政治走向能維持現狀;雖然中共在威脅世界和平,但美中兩國之間的外交溝通,使得中共的對外威脅企圖受到了遏制。各國既然無法阻止中共擴軍備戰,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臺灣的政治走向穩定不變,這樣,在一段時間內世界格局就不會發生突變。
臺灣《政經最前線》的製作團隊去年年初到美國採訪時,我採訪了華府智庫馬歇爾基金會的葛萊儀女士,當時她指出,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如果臺灣有一個一貫的政策向前推進,無論新總統是誰,都會繼續臺灣過去的政策,這將被視為穩定和受歡迎的。
臺灣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賴清德選前對內對外明確表示多次,臺灣的對外政策會延續蔡英文總統的路線,因此將是一貫的、向前推進的方針。這當然是臺灣的盟友們所歡迎的。
為了表示對臺灣的支持,臺灣大選的前一天,美國聯邦參議院無異議通過了友臺決議案。這個決議不僅肯定臺灣樹立了民主典範,並關切中國介選情形,重申無論選舉結果,美方均將致力維持臺美夥伴關係。而美國聯邦眾議院也在同一天無異議通過了兩項挺臺法案。一項是「臺灣保護法案(Pressure Regulatory Organizations To End Chinese Threats to(PROTECT)Taiwan Act)」,另一項是「不歧視臺灣法案(Taiwan Non-Discrimination Act)。雖然這幾個法案看上去似乎象徵意義比較大,但法案可以讓臺灣感受到來自盟友的堅定支持。
三、民進黨競選短片收視高,但與年青世代溝通不良
民進黨在選舉十天前推出了一部競選短片,《我們一起,在路上》,片長四分鐘,影片的主角是三個人,即現任總統蔡英文,現任副總統、民進黨下屆總統參選人賴清德、以及該黨下屆副總統參選人蕭美琴。影片用車拍的手法,在攝影棚內的汽車裡拍攝,用車外的一圈LED超大屏幕,虛擬出蔡、賴兩人先後輪流駕車,走在臺灣各地。
影片給出了一個明確的隱喻,執政黨民進黨在這次大選中可以贏得選舉,現任總統和當選總統將順利交接,保證臺灣的國家路線繼續延續而沒有波折,而這輛車就代表著臺灣,從而讓觀眾體會到,臺灣的未來可以充滿希望。
影片播出後在臺灣引起了轟動。1月2日晚9點這部影片推出以後,到1月4日下午1點,短短40個小時裡,單是在臺灣的主要社交媒體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平台上,就有八百萬人次觀看,而且回訪率超過一半,即有一半人看過一遍後,還想再看第二遍。臺灣的1,900萬選民中,大約一半人都看過了這部影片。
不過,雖然選民很喜歡這部影片,但選舉結果顯示,臺灣的年青世代當中,很多人並沒把票投給執政的民進黨,而是投給了第三勢力,即柯文哲的民眾黨。臺灣的年青世代求新求變,但對重大的外交、國防議題興趣不大;他們當中很多人主要通過社交媒體獲得資訊,喜歡使用中共的抖音(Tiktok),而民進黨無法使用抖音,連註冊抖音賬號都會被抖音註銷。因此,民進黨很難通過抖音與臺灣的年青世代溝通資訊。
臺灣的《上報》刊登了一篇選後文章,《民進黨錯失與一個世代年輕人的對話》。該文作者認為,2000年以後的年輕人對民進黨老一輩的民主奮鬥史興趣不大,而民進黨的選舉操盤沒有注重與年青世代對話的管道,所以沒能抓住年青人的心。
四、馬英九提出「必須信任習近平」,中共稱其為「說實話的烏鴉」
這次的臺灣大選有一個特點,在野黨的選戰策略不是國政方針,而是以扭曲重要概念、抹黑、假消息來混淆視聽。雖然執政的民進黨比較注意正面介紹國家政策和國家命運,但民進黨的這些訴求並沒引起廣泛的社會討論。
早在兩年前,原國民黨籍總統馬英九就引用過「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票投國民黨,兩岸無戰場」這樣的口號。這次大選前,馬英九在《德國之聲(DW)》的採訪中,又進一步提出了「不得不信任習近平」的說法。
在此次採訪中,《德國之聲》的記者問他,「Do you think that you can trust Xi Jinping(你認為能信任習近平嗎)?」;馬英九的回答是,「We have to(此處省略了trust Xi Jinping(我們不得不(信任習近平))。」
在英文對話的問答中,答問者不一定非要完整重複提問者問題中的動詞,若答問者的回答是肯定式,那就意味著,他默認了提問者使用的動詞;假如答問者不認同提問者所使用的動詞,那答問者就必須用完整的、而不是省略句,採用自己認可的、不同於提問者的動詞。
目前臺灣的媒體基本上都是用「相信習近平」來解讀馬英九的回答;其實,在這段採訪對話中,當提問者問,「你能信任習近平嗎」,而馬英九在省略句答問中的回應實際上是,「我們不得不(信任習近平,即馬英九回答中依省略句慣例所省略了的文字)」。
這裡討論的不是無足輕重的詞語差異,而是重要的含義差別。因為,「相信」和「信任」的含義有很大不同。「相信」的賓語是具體的事物、人物或口號,它的反義詞是懷疑;而「信任」的層級要高很多,trust的英文原意特指,firm belief in the honesty,worth,justice,它針對的是特定人所具有的誠實(人格),以及他所擁有的價值觀、正義觀等信念,而信任的含義是,因對他信賴而敢於有所托付。
看來,馬英九是把習近平看作「出類拔萃」的人物了,以至於馬英九認為,習近平因誠實且價值觀值得推崇,所以必須信賴他,而習近平的信念也讓臺灣值得托付。可是,馬英九的這個評價既說服不了他的政黨,也說服不了臺灣選民。國民黨高層認定,馬英九的這句話只會讓該黨丟失選票,為此特地取消了馬英九參加選前最後造勢大會的安排;而臺灣的選民用選票表明,他們不願意把臺灣托付給習近平。
而中共對馬英九這句話的評價,可以從中共的外宣傳媒《香港01》刊登的相關文章看出來,該文就此事下的標題是,「選戰最後一里路,馬英九選擇做說實話的烏鴉」。這似乎不是對馬英九的褒獎。
五、臺灣大選中的兩個未答題:統一與戰爭
這次臺灣大選期間,出現了兩個話題,其一,統一是什麼?其二,戰爭是什麼?選前辯論中,在野勢力的競選口號涉及到這兩個重要問題,但朝野雙方都沒把這兩個問題講透,因為多數選民關心的是比較具體的小問題。然而,這兩個話題對臺灣來講,都是事關國家命運的根本問題,有必要釐清。
第一個未答題,統一是什麼?所謂的統一,無非是中華民國統一大陸,或大陸統一臺灣。中華民國統一大陸是蔣介石統治時期維持法統所必須的口號;在蔣經國和李登輝時代,中華民國就實質上取消了武力統一大陸的任何意圖,只剩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句口號,後來這個口號也消失了。
所以,統一就只剩下被中共統一臺灣這個含義了。中共的統一圖謀,就是專制統一自由民主。臺灣能有自由民主,一方面是從蔣經國到李登輝,一步一步地改變威權制度,一方面是當時的黨外力量奮鬥犧牲的成果。中共根本不承認中華民國,它不但認為,中華民國的存在,是中共謀求既想疆域的最後障礙,也把自由民主的臺灣視為對中共製度的挑戰。
這種狀況下,臺灣能和中共協商未來的政治統一嗎?臺灣能用民主自由去和中國換取什麼?除了政治經濟上被中共壓垮,沒有任何其他結果。中國經濟日益艱困,臺灣已經沒有可能從中國獲得更多經濟上的好處了。所以,統一應該是一個在臺灣逐漸淡出的政治概念,臺灣能獨善其身,是臺灣民眾安身立命的安全前提。
第二個未答題,戰爭是什麼?全世界都知道,只有中共一直在謀劃戰爭,並且公然以戰爭來威脅不願意臣服中共的多數臺灣民眾。而且,中共的戰爭意圖遠遠超越台海,它對美國、菲律賓、澳大利亞、日本實施軍事上的威脅,都是它對外擴張總體戰略的實施,這些行動,有的與臺灣有關,有的與臺灣無關。臺灣的和平,不可能跪求中共賞給臺灣;臺灣只有與盟友一起增強國防,才能獲得和平。
六、中共會如何應對臺灣大選的結果
中國在臺灣大選前警告說,這次選舉很重要,因為選民們將在戰爭與和平之間做出選擇;同時,中共在臺灣的大選中,前所未有地採用了幾乎所有的干預手段,從控制總統選舉參選人,到收買臺灣的樁腳,試圖達到有利於中共的選舉結果,但終究歸於失敗。
那臺灣的這次總統大選之後,中共接下來會做什麼?中共的反應基本上可能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今年3月台海氣候變好、風浪較小時,會繼續軍演,威脅臺灣;其二是,經貿上給臺灣製造難題。中共可能會用行政命令,把在大陸銷售各種普通工業品的台企從中國市場上擠出去,因為中共認為,這些台企是在中國經濟嚴重衰退時搶中國企業的飯吃;同時也阻止臺灣農產品銷到大陸市場。
但中共不太可能阻斷兩岸的全部貿易,因為,臺灣銷到大陸的製造業產品當中,絕大部分都是集成電路、太陽能板和電子零部件。中國需要從臺灣進口電子零部件和精密機床,組裝之後再出口到全球市場。中共如果切斷臺灣對大陸的上述產品出口,無疑屬於經濟自殺,這樣的舉動會進一步加劇中國的經濟衰退。
中共的未來台海軍演,可能不斷擴大事端嗎?美中實際上是處在冷戰對抗狀態當中,保護臺灣是美國在第一島鏈的最大使命;那冷戰狀態下中共有幾個選項?其實只有一個,它可以軍演,但不能真動武,因為動武就會破壞冷戰狀態,導向滅亡性的核戰爭。
拜登去年十一月在舊金山給習近平上了一堂美蘇冷戰時期形成的冷戰鐵律課。習近平以前假裝不知道這一點,一直故意裝傻,不斷挑戰美軍的邊界,以達到逼退美軍的目的。現在拜登已經在舊金山當面把冷戰鐵律教給習近平了,習近平再也沒有裝傻的空間了。從此,美國會繼續與中共保持溝通,確保對方的任何動態都能比較透明化。美國當然不會故意刺激中共;但美國也瞭解,習近平對拜登當面承諾,不會武力犯臺,不是什麼習近平給拜登面子,而是中共接受了冷戰鐵律的結果。
冷戰鐵律只會發生在兩個核大國之間,是雙方核武器威懾之下的和平承諾;美國在世界上的第一場冷戰—美蘇冷戰—當中,曾經與蘇聯形成了這個冷戰鐵律,對共產黨大國,唯一的冷戰平衡就是戰略核武器的威懾。毫無疑問,這種狀態下的台海和平,絕對不是臺灣的任何政黨可以通過協商從中共那裡求得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