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4年1月15日訊】在筆者之前的有關2017年中國經濟的年度系列總結文章《開不動的印鈔機》裡,曾經詳細解釋過「以債為錨」的印鈔方式,地產泡沫破滅之後,債務無法擴張,因此貨幣也難以有效擴張,並會帶來地方債務爆雷的連鎖後果。事實上,這就是今時今日的中國經濟所遭遇的所有問題的核心,依賴債務擴張的貨幣體系無法再支撐經濟發展。於是,整個經濟一下子就蕭條了下來。
然而今天,我們需要提出一個更加深刻的問題:中國之所以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到底是有意的、頂層故意選擇的結果,還是無意的、僅僅只是因為領導階層水平不夠導致的錯誤?
前面列舉過近十年來中國經濟的八大錯誤:騰籠換鳥和環保一刀切;有意的驅趕基礎製造業;P2P、股災和地產去庫存,都是在有意蠶食居民財富;三年清零、封殺教培和水稻上山,更是簡單粗暴的踐踏民企和普通大眾的人身和財產權利。這些事件裡的每一宗每一件,都是「組織上」有意識的、自上而下的刻意推動,並且即使遭遇到了嚴重後果,也不停止執行。我們知道,對一件事判斷其對錯,有50%的正確率,而對連續八件大事的判斷全都出錯,概率是50%的8次方,也就是僅僅只有0.39%,低到可以忽略不計。即使決策層的水平再差,能力再低,依靠扔硬幣來進行盲目決策,也不可能連續在八件大事上統統都做出錯誤判斷,更不要說近年來還有很多其它事情上的決策,比如在俄烏戰爭中力挺俄羅斯,哈以衝突中力挺哈馬斯等等等等,全都站在錯誤的一方。從數學上講,這意味著全部選錯的概率更低,低到根本就不可能發生,但卻實實在在地發生了。而這,只能說明一件事:決策層完全知道正確的選項是什麼,能夠推動經濟發展的選項是什麼,但是他們在近十年裡,依然在每一個需要做出正確決策的場合,堅決地選擇了錯誤的方向。對於這件事,我們必須要問:為什麼?決策層這麼干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在這裡,我們必須假設:決策層有他們的理由和邏輯。而這種邏輯,強大到他們必須有意的犧牲掉中國經濟,阻止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讓中國陷入到蕭條的狀態——有意蕭條,才符合決策層的利益。這裡,我們必須把「有意蕭條」背後的邏輯找出來,唯有深刻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透過迷霧,真正理解2023年在中國上演的種種荒謬絕倫的場景,並推演此後中國的未來走向。
說到這,就要給出本篇的核心論點了:工業文明,是專制政體的天敵,這兩者不可能長期共存。
工業的本質是商品交易,而交易必須建立在自由和公平的基礎之上,才能長期的維持下去,專制政體不可能長期維持自由與公平的市場環境,它一定要優先保護小部分人的利益,並一定會因此而侵蝕大部分人的利益,從而毀滅市場,進而摧毀工業文明。這是一條經過歷史反覆檢驗的鐵律,根本無從逆轉。歐洲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歷史,在這裡就不多做闡述了。伴隨著工業革命而誕生的新興資產階級,在激烈的博弈之後,最終選擇了自由與公平的社會模式。在此之後,有大量獨裁者嘗試過在保持高度工業化前提下回歸集權模式,不過毫無疑問,他們全都失敗了。二戰前的德國,在希特勒的極權政策之下,曾經極短暫的恢復了經濟繁榮,但是很快,德國的市場就重新萎縮,經濟再次蕭條了下來。希特勒無計可施,只能先搶奪猶太人的家產。搶完之後就出門去搶鄰國的家產,並由此發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的極權模式,根本不可能支撐工業文明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德國很快就在科技領域被歐美世界遠遠甩在了後面。二戰打到後期,德國造的飛機坦克、艦艇大炮的性能全面落後於美英聯軍。希特勒輸掉二戰,乃是一種模式上的必然。
而更典型的例子是前蘇聯。在歐美世界的大規模支援之下,蘇聯通過三個五年計畫,實現了工業化。蘇聯工業產值對農業產值的比值,1926年是38%比62%,到1940年就提升到了61%比39%。也就是說,到二戰前夕蘇聯已經基本完成了工業化。然而在此過程中,蘇聯在體制上已經出現了諸多的不適,蘇式的集權模式其實根本就無法適應工業文明的要求,內部矛盾重重。斯大林為了壓制矛盾,維持集權模式,於是發起肅反運動,瘋狂的殺人。從1934年開始殺,殺到1940年二戰前夕,蘇聯內部已經殺了足足68萬人,全都是蘇聯國內有身份有地位、對自由和公平有要求的人。不僅是科學家、企業家這種與工業文明息息相關的人,軍隊內部營職以上幹部基本上都被殺光了。大肅反運動可以說摧毀了蘇聯的骨血,拆掉了蘇聯人民的脊樑,蘇聯人民就此變成了純粹的人礦。在二戰中面對蘇軍的坦克洪流,蘇聯的人礦們也敢於用肉身迎戰坦克。二戰之後,從1947年開始世界就進入了冷戰模式。在美蘇對抗的大環境中,蘇聯勉強維持著極權模式,但是它的工業生產效率迅速衰退下去。等到蘇聯戰後出生的一代人長大,到1980年他們紛紛走上工作和中層領導崗位,蘇聯模式事實上就走到了盡頭。戈爾巴喬夫在1980年代後期嘗試改革,但是改革沒有任何成果。1991年,前蘇聯轟然倒塌。然而,重建的俄羅斯聯邦依然選擇了集權模式。葉利欽和此後的普京都無意於建立民主政體,無意於維護自由與公平的市場環境,於是俄羅斯的工業水平持續衰退。到2022年,俄羅斯的GDP只剩下2.24萬億美元,大致相當於中國廣東省的經濟總量。俄羅斯所有的民用製造業門類全部死完,連石油的精煉能力都已經喪失,只能向國外賣原油。俄羅斯的軍事工業其實也已經無法維持,對烏克蘭的戰爭打得狼狽不堪,不要說傳說中的超音速導彈、夜戰儀乃至天空軍都沒怎麼出過場,連常規炮彈都無法充分供應,還必須得向朝鮮這樣的窮國借炮彈。至於前線維持補給的卡車,全都得從中國購買,俄羅斯連輪胎都造不出來。事實上, 這就意味著一件事:在工業文明之下,極權模式最多只能維持一代人的時間。一代人之後,要麼極權模式崩潰;要麼工業文明消失,全社會完成去工業化。
再強調一次:極權模式與工業文明,最多只能並存一代人的時間,一代人之後,就是兩者只能活一個的終極時刻。至於其它國家的例子,舉不勝舉。中東各國處於部落式的宗教極權狀態,它們壓根就不可能產生一丁點的工業化萌芽(而以色列在荒蕪的沙漠裡,只用了短短一代人時間,就能憑空造出一個工業化大國,連海水都能淨化了當成飲用水)。南美洲的阿根廷,二戰結束時還是富裕的工業大國,但是阿根廷出了一個瘋狂的胡安·貝隆,這廝在阿根廷搞出了軍政府獨裁模式,將所有的工業企業全部收歸國有,所有的軍政大權全部集中在自己一人身上,並同時向老百姓提供超高的社會福利,以收買百姓平息民怨,維持獨裁。這種扯淡的模式當然無法長久維持。於是,貝隆僅僅當政十年,富裕的阿根廷就被折騰到整體破產,工業體系崩塌,貨幣體系坍塌。一直到今時今日,整整兩代人的時間,阿根廷都沒能還清貝隆造下的孽。
上面所有的這些歷史教訓,都不是什麼隱秘的知識,全都是公開的信息,相信也是經過中國的頂層戰略研究部門反覆深入研究過的。或許對各位讀者來說,工業文明與極權體制最多只能並存一代人的衝突關係,是很新的知識,看起來頗有眼前一亮的感覺。然而,對於中國的頂層決策者們來說,他們真的會覺得陌生嗎?他們對於這些事沒有深刻的瞭解嗎?難道中國的戰略研究部門,真的是一直尸位素餐,連這種常識性的歷史教訓都總結不出來?而我們只要假設:對於這個歷史常識,頂層的決策者們早已心知肚明,他們在維護極權體制和保持工業文明的發展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那麼,對於近十年來中國社會所發生的一切,就全都有了合理的解釋。
中國1980年代啟動改革開放,也就是真正開始的工業化。在這個時刻,中國事實上依然是純粹的農業大國。全國的就業人口,農業人口佔比達到69%,而工業人口只佔18%。這之後,中國工業化的道路舉步維艱。1990年,全國農業人口佔比依然高達60%,工業人口21%。2000年,跨入新世紀的時候,農業人口還是高達50%,工業人口佔比依然只有23%,不到農民的一半。事實上,一直到2000年,中國都沒有完成像樣的工業化,也就沒有能夠產生真正的對於自由和公平的市場環境的訴求,因此也就沒有對於政治體制改革的真正訴求。再之後,就是2001年底,中國加入世貿,整個歐美世界的基礎製造業迅速向中國轉移。接下來就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工業化水平迅速提升。到2014年,中國農業人口2.24億,工業人口2.31億,工業人口自此完成了對農業人口的反超。而到了這一刻,事實上就意味著中國已經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
改革開放後出生的80後一代,到此刻也已經30多歲,走上了社會的中堅崗位。自由和公平的問題,政治體制改革的話題,突然之間就變成了擺在中國政府面前最為重要的問題。顯而易見的是,對於這個問題,中國政府早已經給出了回答,這就是近十年來八大錯背後真正的原因。當然,這也是我們理解2023年經濟,以及推演此後中國經濟走勢的出發點。
所有的一切,都源於這個詞:有意的蕭條!(未完待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