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文革」樣板戲《紅色娘子軍》將在香港上演,引發熱議。(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看中國2024年1月6日訊】(看中國記者黎小葵綜合報導)中共「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樣板戲《紅色娘子軍》下週將在香港上演,基於其產生的政治背景,引發民間討論。
2024年《紅色娘子軍》香港上演
中國國家芭蕾舞團(又稱中央芭蕾舞團)預定於1月10及11日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紅色娘子軍》,另於13及14日演出「天鵝湖」。
公開資料顯示,中央芭蕾舞團成立於1959年12月,《紅色娘子軍》是該舞團主要宣傳節目。這已是中央芭蕾舞團第二次前往香港演出《紅色娘子軍》;2011年10月,該團前往香港同時演出《舞躍中西》、《紅色娘子軍》、《天鵝湖》。
《紅色娘子軍》是「文革」著名樣板戲,所謂「樣板戲」全稱是「革命樣板戲」,始於1964年,其實就是「文化大革命」的序曲;「樣板戲」的發起人與策劃者是「文化大革命」的旗手江青。「革命樣板戲」的意義在於藉助權力徹底革除傳統京戲的廣泛影響,同時引導民眾在文化領域「革命」、「造反」,甚至殺人掠奪。
隨著「文革」的深入,江青又將這種引導與管控延伸到電視、廣播,同時命令作曲家撰寫所需的所謂「大眾文化作品」。而在芭蕾舞領域,江青禁止「蘭花指」和向上翻轉的手勢,而與此相反地要求舞蹈者運用緊握拳頭和暴烈動作以證明他們「對於地主階級的憎恨」。
也基於這樣的歷史背景,這次《紅色娘子軍》前往香港演出,引起網絡討論。
有網友表示,「我以為是文革時代的作品,沒想到是現代香港,完蛋了香港」、「歷史總是一直重複,尤其是最悲慘的那一段」、「讓人不舒服啊」。也也有網友感嘆說幸好「台灣現在還可以選舉,還可以透過選票告訴全球」、「一定要守住台灣自由民主!」
還原《紅色娘子軍》真實目的
《紅色娘子軍》是20世紀的一個劇目,原劇本由中共軍方創作員梁信於1958年創作,1962年拍攝電影,1964年改編成芭蕾舞劇,1972年又改編成京劇。芭蕾舞劇和電影普及最廣。
據中共黨史描述,1930年8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瓊崖縱隊在海南島正式成立,9個月後第二獨立師女子軍特務連也成立。改編後的故事寫到:在1930年代的海南島萬泉河一帶椰林寨,「惡霸地主」南霸天利用萬貫家財,組織和支援反動武裝,與海南島的游擊隊為敵。他平日還作威作福,丫鬟吳瓊花不堪欺壓,在多次嘗試後終於成功逃出。
這個故事結局曾讓不少人拍手稱快,原因是惡霸最終被鏟除,娘子軍巾幗不讓鬚眉。但據海南地區大型綜合門戶網站「海南視窗」報導,南霸天的原型是海南陵水縣一名叫張鴻猷的地主。張鴻猷孫子張國梅披露,《紅色娘子軍》很多內容都為虛構,在他爺爺死後4年,「娘子軍」才組建。
據張鴻猷堂兄張鴻德的孫子張國強描述,張鴻猷為人善良,沒有欺壓過老百姓,家裡也無家丁、槍支和碉堡。陵水縣史誌辦的一位工作人員也證實,張鴻猷家世代教書,並沒有血債。
此外,娘子軍特務連的指導員王時香回憶說,女主角「吳瓊花」原型並非南霸天家的丫鬟。《紅色娘子軍》中的「仇恨」和「鬥爭」劇情都是根據中共政治需要杜撰出來。
專欄作家楊寧也在他的文章《『紅色娘子軍』與『南霸天』真相》中指出,這些娘子軍並不像黨史所言「接受完全軍事化的訓練」、「和男子併肩作戰」。她們其實是一群受欺騙的農村婦女,在中共的蠱惑下,殺人放火,什麼都干。且她們的真實人生,大多極為悲慘。
而曾擔任《紅色娘子軍》創作組負責人的吳之,在1959年的相關報導中也曾透露,電影《紅色娘子軍》劇本創作他提供文字材料,「電影的材料是從瓊劇來的,但情節不完全一樣......梁信是廣州軍區話劇團的創作員,我邀梁信和我一起合作搞劇本。當時所有的文字材料都是我提供的,包括瓊劇的提綱;多數情節也都是按照瓊劇的情節編排的,只有少量改動。」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