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削減去年GDP總量 為今年經濟達標做準備(圖)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最終核實2022年GDP總量。(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3年12月29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中國國家統計局12月29日公布經濟數據,最終核實2022年GDP(國內生產總值)現價總量為1204724億元人民幣,削減了5483億元。但中國經濟仍未復甦,企業和個人及投資者都喪失了信心。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最終核實2022年GDP總量

中國國家統計局12月29日發布公告,按照國內生產總值(GDP)核算和數據發布制度規定,年度GDP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終核實兩個步驟。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年報、財政部財政決算和有關部門年度財務資料等,國家統計局對2022年GDP數據進行了最終核實,主要結果如下:

經最終核實,2022年,GDP現價總量為1204724億元(人民幣,下同),比初步核算數減少5483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0%,與初步核算數持平。

以不變價計算是指計算各種總量指標所採用的扣除了價格變動因素的價格,主要用於進行不同時期總量指標的對比。 按不變價計算總量指標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用產品產量乘某一年的不變價格計算;另一種是用價格指數進行縮減。如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工業增加值增速、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速等指標即用此方法計算。

實現全年「5%左右」經濟增長目標八九不離十

經濟界人士指出,中國官方削減去年GDP總量,可使今年「5%左右」經濟增長目標更容易達成。按照慣例,中國國家統計局最後也會讓數據「達標」。

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據官方測算,四季度中國GDP只要同比增長4.4%以上,即可完成「5%左右」的全年增長目標。

瑞士再保險中國區總裁及中國區再保險首席執行官孔奕豐(Ivan Gonzalez)向中國官媒中新社表示,2023年中國經濟預計將實現GDP增長5%左右的目標。據孔奕豐觀察,未來兩年中國經濟仍面臨全球需求放緩等嚴峻挑戰。預計中國將採取更積極的財政政策,配合寬鬆的貨幣政策,以提振企業和消費者信心。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接受中新社採訪時提醒,從統計數據看中國經濟向好,但微觀感受上仍有一定壓力。「中國這麼大,改革轉型中總會有行業和地方發展不平衡,因此微觀感受不一樣。」

中國經濟2023年喪失信心 2024年又如何重建?

在2023年的大部分時間,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消費、服務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都不盡如人意,這些經濟數據都在描述一個事實--老百姓沒有信心。

「沒信心」成為過去一年的高頻詞,也匯聚了中國經濟困難的所有癥結。在剛剛舉行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一些官方語境中不常出現的詞語來印證這一點:「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等等。

「信心」這個詞上一次在中國成為焦點是在2008年,當時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中國沿海出現外貿工廠的「倒閉潮」,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在美國紐約的一次演講中稱,「在經濟困難面前,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

這一次,中國面臨的情況更複雜,內外部問題交織,如何真正重建人們的信心,將經濟推回正常的軌道,藥方變得不那麼清晰和直接。「疫情讓很多人都變成了醫生,在經濟領域很多人也成了醫生,說我們需要這樣或那樣的治療。」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在近期香港一場活動上表示,「而作為宏觀經濟學家,我會說首先要穩定病人,然後再考慮其他事情。」

《經濟學人》智庫(EIU)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蘇月向英國BBC中文表示,在中國改變防疫政策之時,市場對中國經濟過於樂觀了。市場預期中國會出現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快速、「V型」復甦。然而,中國缺乏以家庭為重點的財政轉移支付,中國的家庭沒有可隨時用於消費支出的大量儲蓄。

蘇月補充稱,儲蓄水平的提高主要反映了消費者的謹慎態度,而不是等待消費的過多儲備。因此,消費反彈的軌跡並不順暢。此外,房地產市場疲軟和地方財政狀況也是影響形勢的額外因素。而政府的應對措施過於零碎。

中國經濟政策反覆無常

今年以來,北京當局掀起所謂的「反間諜」活動,在外商和外國媒體中引起寒蟬效應。這一場突如其來的變動讓西方管理顧問公司、審計公司等機構遭遇了一連串的突擊搜查、調查和拘留行動。與此同時,《反間諜法》的拓展使外國公司高管愈發擔心,在中國開展市場調研等常規商業活動可能被視為間諜活動,這導致了外資、外企對華投資的信心消失。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在中國西南部四川省的省會成都,一位貿易官員夏天的時候赴歐洲招商引資,最終卻空手而歸。這位官員說,在他對歐洲招商引資的20年生涯裡,這是第一次連一份諒解備忘錄都沒有簽到。

高盛(Goldman Sachs)經濟學家預計,今年中國的資金流出額將抵消投資流入額,對一個在過去40年裡資金流入一直多於流出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變化。

在經歷了北京當局對科技公司等私營企業近兩年的嚴厲打擊後,一些私募股權公司及其投資者信心嚴重不足,一直在重新考慮他們的投資戰略,這給私募股權投資者的回報前景蒙上了長長的陰影,並令他們減少了投資決定。

總部位於香港的東方資本研究公司(Orient Capital Research Inc.)董事總經理安德魯.科利爾此前對路透社表示,北京當局的政策,包括以國家安全名義打擊、對科技行業的嚴厲監管以及對外國人的密切監控,正在迫使許多跨國公司避開中國。

他說:「既然經濟正在急劇放緩,(北京)就會有新的方式來說服外國人回來。」他補充說,這些措施可能「太少、太晚」。

現在許多人懷疑,低增長是否已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從許多方面來看,房地產市場的低迷正是中國經濟發展萎縮的一個縮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文龍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