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被人遺忘的中秋節傳說(圖)

 2023-09-24 19:4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今人提及中秋節,多半聯想到月餅、柚子,以及嫦娥奔月等傳說。
今人提及中秋節,多半聯想到月餅、柚子,以及嫦娥奔月等傳說。(圖片來源:Pixabay)

在9月29日迎來中秋節之前,我們得先了解這一個漢族四大重要傳統節日之一。「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但是讀為《仲秋》,後來才改稱「中秋」,且直到唐朝,中秋才意指中秋節。每年於黃曆八月十五到來的中秋節,亦可稱為「團圓節」、「仲秋」、「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十五夜」等等。

今人提及中秋節,多半聯想到月餅、柚子或烤肉,其中的月餅則是自古就開始盛行囉!提及月餅的起源,民間流傳最廣的傳說,理應是劉伯溫獻計策,在月餅裡暗藏寫著「八月十五夜起義」的說法。由於百姓在中秋夜晚,團結地打敗了蒙古人,所以每逢黃曆八月十五日,民眾就以吃月餅作為紀念,並將此習俗代代相傳。

除了這一則傳說,民間還傳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其實是跟唐朝李氏有關。

中秋吃月餅與大唐李氏無關

唐朝期間,中秋賞月、玩月等風俗就已頗為盛行。據說大將軍李靖戰勝匈奴後,在八月十五日凱旋歸國,當時有一位吐蕃商人特地向大唐皇帝獻餅祝賀,唐太宗李世民(另有說法指唐高祖李淵)見狀大喜。當皇帝將胡餅分給眾位臣子享用後,就開始流傳中秋吃胡餅的習俗。那麼,胡餅又是如何變成月餅的呢?據說,當極富藝術涵養的唐玄宗李隆基稱帝後,嫌棄胡餅的名稱不夠雅致,而他鍾愛的楊貴妃為了迎合玄宗的心意,特地將胡餅改稱為「月餅」。從此以後,人們就改稱中秋節要吃月餅了。

不過,有論者認為,關於大唐皇帝或唐代妃子讓「月餅」出名的各種說法不太可信,但當時卻有可能已經形成了「八月十五吃餅」的風俗。

古代的八月十五得吃餅

據說日本僧人圓仁曾記載「八月十五,寺家設餺飩、餅食」之俗,後世也有學者表示,「唐僖宗李儇曾在八月十五賜餅給新科進士」。無論大唐是否有在八月十五吃餅的習俗,我們比較能確定的是,北宋已經出現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了。北宋的大文豪蘇東坡亦於《留別廉守》寫下「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的佳句。南宋吳自牧的著作《夢粱錄》中,亦出現「月餅」一詞:

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米薄皮春繭、生餡饅頭、餣子、笑靨兒、金銀炙焦、牡丹餅、雜色煎花饅頭、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

另外,宋末元初人周密亦於《武林舊事・蒸作從食》中記載了「月餅」一詞。可是,月餅卻是與大包子、荷葉餅、芙蓉餅、肉油酥、燒餅、胡餅、春餅等美食歸類在一起,都屬於日常吃食,而非專屬於八月十五的美食。

古時的月餅,又被稱為「宮餅」或「小餅」,據說北宋帝王家在度中秋時,喜歡吃的就是這種餡料精緻的餅。蘇東坡所說的「中有酥和飴」,就是指月餅的酥脆特色與裡頭包裹了特殊的餡料,由此看來,古時的月餅與現今的月餅十分相像,都是以糖與油的食材所製成的。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