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中羅剎海市(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刀郎《羅剎海市》據報網上播放量已超過350億次,跟《山歌寥哉》的相關詞調搜索量,暴漲了6000多倍,這是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甚至讓人懷疑的現象。這現象背後折射出的原因和人們的心態是令人深思的。刀朗在歌中說,他提到的羅剎國的問題是人類根本的問題,那我們今天一起來聊聊羅剎國的問題怎麼是人類的根本問題了?羅剎國與人類有什麼關係?人類的問題是什麼?出路在哪裡?
說實話,我倒不讚同這首歌的點擊量與它的經典度成正比。我認為這首歌的取勝,簡單的層面,先用故事的敘事特點吸人眼球,其次是依靠了名著《聊齋誌異》,再次,旋律與唱法中運用了一些中國內地的地方曲調或者民間音樂,民歌或者叫山歌的元素。一些所謂的「文人」就去挖它的思想、弦外之音、內涵……千人千面,萬人萬解。結果,整個樂界聽眾觀眾都不斷滾動,每個人都獨立解讀,想像別人的生活,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對社會,對現代人的生活狀態,越想越引起共鳴。
事實上,這首歌的歌詞的藝術性本身並沒有多大吸睛能量,甚至敘事的語言參差不齊,對中國文化被人遺忘的現代,因為運用了一些諧音、成語、典故,被人覺得「很有文化」,再加上刀郎沙啞與男高音配合的較好的聲音,用敘事性的歌詞這種現代音樂中較新鮮的形式出現,讓人多聽幾遍之後,就聽出了深刻情感與含義,覺得有意思了。
但是,深層的來說,羅剎國倒真有點像這個地球上的某個國家,而且迎合了這個國家中被奴役的國民抑鬱的心態,因為它諷刺和謾罵巧妙,躲過了審查,人們借這首歌道出了心中的憤怒與企望,因此,被人讚人傳,人傳人跟讚,達到良性循環。
有人說,刀朗真有這個想法嗎?是你們自己揣測了吧,用自己的心思去猜想別人的主題思想?
刀郎,高二時輟學,自行學習流行音樂及曲詞創作,算是草根歌手。
1990年初期,輾轉成都、海南等地組建樂隊,陸續地發行了幾張演唱專輯,但是銷售量欠佳。1995年,在新疆采風,見識到當地熱情如火的「麥西熱甫」、聽到激情高亢的「刀郎人」的歌聲,成立西北音樂工作室,出過幾張專輯,但都只是在新疆發行。
2001年,一年下來寫了一千多首歌曲。2004年1月,憑著「第一場雪」火到全國,(可以作為背景音樂或插播《2002年的第一場雪幾秒》,後又有《衝動的懲罰》、《謝謝你》和《披著羊皮的狼》等歌(可以作為背景音樂或插播幾十秒),專輯銷售力壓群冠。
但是,從2011年起,在娛樂圈裡,多數人均不看好他。作為流行歌曲,也畢竟都有時代侷限性。只是快餐,難成經典。
《羅剎海市》刷爆電腦螢屏後,有些腦洞大開,很會想像的網伽們,充分發揮中國人式的聰明,紛紛聯想,分析,說刀郎借編《羅剎海市》罵曾經把他擠出歌壇的所謂娛樂圈權威人士。還用諧音指名道姓的說哪句歌詞在罵誰,罵什麼,怎麼罵等。
我們來看對刀郎以前的歌,那些業內大伽們曾經是怎麼評價的。2011年「音樂風雲榜-10年盛典」的評選活動中,評委的那英曾說:「刀郎作品缺乏音樂性」,「聽他歌的人都是農民」。
汪峰說:刀郎現象是流行音樂悲哀的表現。
楊坤說:「那是音樂嗎?他的歌讓內地音樂倒退了二十年!」
高曉松說:「刀郎根本稱不上一個音樂人,他的歌詞太直白,不具備觀賞性!」
如果說,刀郎用十年一劍,用歌來復仇,泄私憤,那格調也太小了,心胸也不夠廣大,怎麼能引人追捧?觀眾當然不必去關心別人的私人情感。那些玩文字遊戲式的網評也沒多大意思,就算罵娛樂界的骯髒,也與350億次點擊量不匹配,但正因為每個人從《羅剎海市》滿足了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一種情感,或許好奇,或許不滿或失望、鬱悶,肯定,不只是罵人或罵娛樂界的黑暗那麼簡單。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