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調查對華科技投資 美中AI差距恐擴大(組圖)


AI人工智慧(圖片來源:  Adobe stock圖)

【看中國2023年7月22日訊】臺北—美國國會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已要求四家美國風險投資公司,於8月1日前,提供投資中國人工智慧(AI)、半導體和量子的信息。對此,觀察人士說,若美國未來進一步審查或限制資金流向中國A.I.等科技領域,短期內,中國落後美國的競爭力差距恐擴大。不過,他們說,美國抽銀根的衝擊比禁止技術轉移的效果來得小。

美國國會眾議院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House Select Committee on 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7月20日舉辦聽證會,聚焦美中兩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態勢,並檢討拜登政府的對華戰略,以期維持美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力。該委員會更致函四家美國風險投資(風投)公司,包括紀源資本(GGV Capital)、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GSR Ventures)、華登國際(Walden International)和高通創投(Qualcomm Ventures),除對這些美企投資中國初創公司表示「嚴重關切」外,還要求他們提供對中國人工智慧(AI)、半導體和量子公司的投資信息。其中,高通創投為美國晶元大廠高通公司旗下的投資業務部門。

美國眾議員認為,這些投資恐「直接推動了中國的人權侵犯、軍事現代化、威權主義的全球擴張,以及中國取代美國技術領導地位的努力。」

對此發展,多數中國境內的分析人士認為,美國下一步可能禁止美企風投繼續壯大中國的A.I.、半導體和量子科技領域的競爭力,以阻擋中國取代美國的科技領導地位。


中國人工智慧公司商湯科技在上海舉行的2021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的一個展位(圖片來源: Photo by STR/CNS/AFP via Getty Images)

中國A.I.發展恐被抽銀根?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7月21日引述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雲的分析稱:該委員會「之所以把目光放到投資中國高科技的美國風投公司上,主要是因為中國AI等產業發展前景非常好,美國害怕中國後來者居上,所以試圖通過人為限制美國公司投資的方式,牢牢佔據該領域的領先地位。」

該報導也引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先前的說法稱:「中方一貫反對美方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武器化。我們認為,對正常技術合作和經貿往來人為設置障礙的做法違反市場經濟原則,擾亂全球產供鏈穩定,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希望美方將拜登總統無意對華‘脫鉤’、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的承諾落到實處。」

兩位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北京觀察人士也同意,美國下一步很可能抽銀根,但這對中國科技發展的影響可大可小。

北京海豚智庫創始人李成東以書面方式告訴美國之音:「有影響,但也沒有那麼大影響了。國內的科技公司投資,主要出資人不是美國資本,而主要還是中國本土的資金,來自地方政府的資金。」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今年3月發布的報告,中國AI市場支出規模今年將增至147.5億美元,約佔全球總規模十分之一。IDC預估,中國AI市場2026年將實現264.4億美元的市場規模,2021-2026年的五年複合增長率將超20%。

不過,一位因議題敏感而不願透露姓名的北京金融學者則看法不同,他說,美國要保持科技的競爭優勢,不可能只抽銀根,應該還會出臺更多禁令,尤其是禁止美企轉移技術給中企。

這位金融學者告訴美國之音:「如果(美企)風投只是利用資金到中國投資高科技項目,從市場賺取利潤,本身不涉及技術的轉讓,對於中國的高科技發展,不見得有多大的支持力度,但如果它在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還附帶地加大技術轉讓的力度,那這個效果就比較明顯了。」

他還說,美中兩國「目前處於脫鉤日益明顯的過程中」,若美國抽銀根,中國政府應會展現戰略決心,補足缺口,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但科技的發展,光靠砸錢,沒有技術,也難成事。

地緣競爭加劇美中科技脫鉤

對於美中地緣競爭加劇科技脫鉤的發展,中國境外的觀察人士也認為是「意料中的事」。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業大數據分析中心聯席主任龐嚴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表示,美國政府打算限制美企風投對中國初創企業投資可能是第一步,但對中國衝擊有限。不過,美國未來恐出臺更多對華限制,其中衝擊最大的將是美中兩國在科技技術和新創企業生態繫上的脫鉤。

龐嚴說:「資金角度來講的話,我覺得,不會說影響非常大,可能美國的VC(風投)也會失去一些機會,因為畢竟中國是個很大的市場。如果是從技術和初創公司的生態系統脫鉤的話,這個影響就會很大,因為很多中國新創企業的成功都是複製了美國以前初創企業的一些模式等等,這個生態企業之間的溝通之類的話其實是更重要,還有技術方面的這種脫鉤,比如說,半導體技術做了一些限制,14納米以下的技術,(美國)不讓出口(到中國),這種衝擊會更大。」

龐嚴是大數據分析和雲計算技術等領域的專家。他說,雖然美企風投比較活躍、具前瞻性,但他們若抽銀根,亞洲、中國政府和民間都還有很多資金可以取代,另外,美國政府限制美企對中國出口高端晶元,美企也會受損,因為多數美國晶元公司約三成的銷售都來自中國,如果失去這方面的財力支持,未來對前沿科技的投入恐受到不小影響。

中國AI落後美國1-3年

以A.I.發展而言,連部分美籍人士都認為,中國已經超前美國,但龐嚴從A.I.基礎研究、企業應用、軟硬體和人才五大角度深入分析後總結,除了在企業應用上,美中各有千秋外,美國在基礎研究、軟硬體和人才四大面向都處於領先中國的地位。例如,他說,根據統計,超過93%的中國研究人員使用的人工智慧開源軟體框架,都是由美國的機構開發提供的。尤其,硬體更是中國發展A.I.的最大瓶頸之一。

又例如,根據加拿達Element.AI公司於2019年發布的《全球AI人才報告》數據,美國吸引到全球約46%的AI研究人員,是中國所吸引到AI研究人員(11%)的四倍多,因為大量的中國優秀青年人才,在本科畢業後習慣於到國外,特別是美國,進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

總體而言,龐嚴說,中國在A.I.領域約落後美國1-3年,若是半導體領域,落後得更多,包括中國近期在A.I.晶元的取得上,則是被美國嚴重「卡脖子」。

他說,如果美企風投對中國科技發展抽銀根,短期內,中國落後美國的差距會再擴大,但長期則要看中國的追趕速度。

龐嚴說:「差距的話,在短期之內是增加的,當然長期來講,這個很難講,如果(美中)分成兩個不同的(AI)生態系統,那麼中國的話,肯定會發展自己一套晶元方面的技術,而且這個知識很多是公開的,只是需要時間去積累、去發展。」

龐嚴說,他支持科技領域的全球化發展,因為他認為,這是對科技業的發展較有利的趨勢,不過,他也坦言,美中科技脫鉤的趨勢雖未全然板上釘釘,但似乎已是不可避免。

美國減緩對中企的技術移轉

位於臺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也曾告訴美國之音,從美國佔中國的出口比重下降的趨勢來看,美中科技脫鉤的趨勢已非常明顯。他說,墨西哥已經取代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

他說,中國過去還集中對美國等高收入國家出口,但近期的出口比重出現變化,不再集中出口高端消費市場,相反地,因投資一帶一路窮國,帶動沿線國家的基礎建設投資所衍生的進出口佔比則增加,再加上,跨國企業近幾年不僅將中國產線移往其他東南亞國家,更大幅降低對華投資、減少將科技技術轉讓給中企,這對中國未來的科技發展都是不利因素。

劉孟俊說:「外資在中國投資也沒有太積極,其實這個代表,國際上的一些技術、科技跟know how(知識)等等,對中國的移轉現在慢慢在減少當中......它(中國)比較沒有原創的一些科研。所以說,表面上看起來(美中)是沒有脫鉤,事實上,我覺得,研發、科技方面是脫鉤蠻清楚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黃麗玲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