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慶飲食:端午粽食趣(組圖)


中國人的端午粽文化傳承已久,不妨自己動手包粽子。


包粽子可以選擇自己喜歡吃的食材。


粽子餡料豐富美味。


包粽子能體會動手做美食的樂趣。


粽子表現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

中國人的端午粽文化已經傳承了二千多年,從粽子內外特色的演變,到文化意義的積累,表現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

最早的粽子形狀


西晉的粽子並不叫粽子,叫角黍,即黍米被菰葉包裹成形狀酷似牛的角。

最早的粽子記載,是二千多年前,西晉周處的著作《風土記》,其中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初五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然而,當時粽子並不叫粽子,叫角黍,即黍米被菰葉包裹成形狀酷似牛的角。

竹筒米祭祀屈原


楚地人民以竹筒貯米投入水中來祭祀屈原。

端午節吃粽子的傳說更早,五月初五,原是古代楚地的傳統節日,而賽龍舟相傳是為了打撈愛國詩人屈原的屍體,楚地人民以竹筒貯米投入水中來祭祀屈原。後來又在竹筒米上蓋上楝葉、纏上五色絲繩加以保護,其後逐漸演變成粽葉包米。

菰葉粽寓意端午純陽


黃色的黍米粒黏結,即古詩詞中的「角黍包金」。

古人也把中國「天人合一」的文化觀包裹在粽中。《風土記》中「取陰陽尚相包裹未分散之時象也」,象徵端午時節,天地陽氣至極,陰陽未分,人們將菰葉裹黍米放到草木灰鹼汁中煮到爛熟,黃色的黍米粒黏結,即古詩詞中的「角黍包金」。

粽子造型轉枕頭型


後來,竹葉包粽出現,粽子還不是角形,而是枕頭形狀。

後來,竹葉包粽出現了。據《齊民要術》中介紹一種甜棗栗粽,先用黏米細末加上蜜水調和,再揉出長尺餘、廣二寸餘的米糰,上下面都布滿棗、栗肉,然後以塗油的大竹葉包起來,不過這時的粽子還不是角形,可用枕頭形來比喻。

白米粽象徵君子美德


唐人用米講究內在美,視晶瑩剔透為上選,對應君子美德。

唐代筆記小說《酉陽雜爼》記載:「庾家粽子,白瑩如玉。」當時上市的粽子商號已經不少,其中「庾家粽子」以「白瑩如玉」的賣相勝出,並登名榜。「如玉」之粽也反映了唐人用米講究內在美,視晶瑩剔透為上選,對應君子美德。

端午粽傳統歷久彌新


各朝皆多有新的粽子特色出現,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端午粽的歷史穿越二千多年,各代保有舊時風尚,宋人歌曲唱「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歷史長河中,各朝皆多有新的粽子特色出現,演變出不同的餡料與造型,推陳出新,不忘傳統,更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造就端午粽更精彩。

本文留言

作者米娜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