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結束 國際供應鏈「去中國化」效應顯現(圖)
國際供應鏈「去中國化」的後效應顯現。(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3年5月10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作為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剛剛結束的廣交會被官方稱為是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屆。但成交額比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下降15%,國際供應鏈「去中國化」的後效應顯現。
5月9日,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發文稱,時隔3年,廣交會首次全面恢復線下舉辦。作為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廣交會迎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屆:展覽總面積增至150萬平方米,吸引2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十萬採購商報名參會,線下參展企業達3.5萬家……從4月15日到5月5日,這個「中國第一展」雲集萬商,累計客流量超290萬人次,現場出口成交216.9億美元。
廣交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是由中國商務部和廣東省政府聯合主辦,中國對外貿易中心承辦的綜合性國際貿易展會,創辦於1957年,是中國大陸目前規模最大的國際貿易展會。
據廣交會新聞發言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副主任徐兵介紹,本屆廣交會線上與現場的出口成交額合計251.1億美元。但是,這比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的297.3億美元出口成交額減少了約15%。
「中國市場要吸引世界來投資,必須提升消費的信心。」臺灣的龍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賴榮偉5月8日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時分析,中國雖走出疫情,在「五一」假期看到一波所謂的「報復性消費」,但大都是短期、金額較少的消費行為。目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加上房地產未見起色,中國百姓仍傾向以儲蓄為主,「中國內部非經濟性與經濟性的風險實在是太多」。
此前部分參展的中國外貿企業負責人稱,全球需求疲弱,不看好今年的生意。今年以來的歐美訂單大跌三成,若情況沒好轉,或要裁員以削減成本。
據路透社報導,多位中國外貿出口企業主說,今年外貿訂單並不樂觀。插座生產商的經理Vicky Chen說,廣交會期間,公司的銷量不會大幅提升。「目前整個全球經濟表現不佳,展會不會改變這一點。」
也有分析認為,表面上看,歐美市場不像過去那樣青睞中國產品,但是背後折射出中國正在喪失世界工廠的地位,拱手讓給越南、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周邊國家。
由於中美貿易戰和北京當局「清零」防疫政策造成封鎖等因素,國際供應鏈近年發生改變,並呈現出「去中國化」的特徵。
例如,蘋果公司去年已傳出要求供應商加速在越南和印度等國增設生產線,引發各界關注國際供應鏈「去中國化」的發展。觀察人士說,蘋果帶頭出走中國,未來恐引發骨牌效應。
多位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產業專家表示,隨著中國的製造成本漸增,蘋果公司等外資近年已逐漸在東南亞國家布局多元化生產線,以強化供應鏈韌性。
位於華盛頓的非政府機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副總裁斯蒂芬·埃澤爾(Stephen Ezell)表示,中國的製造環境漸失吸引力,是生產線外移的導火線。「蘋果帶有領頭羊的效果,恐帶動不少全球高科技製造移出中國」。
許多原本依賴中國市場的國外企業紛紛轉頭拋棄「中國製造」,同時開始積極推動供應商尋找其它替代市場。目前,比較成功做到這點的有一家企業,即全球最大智能手機製造商三星電子。
賴榮偉表示,目前歐美力求乾淨自主的供應鏈,外商和台商基於多元的投資布局紛紛離開中國,此趨勢並沒有改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