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由帝制走向共和之戰:武昌起義(組圖)

 2023-03-15 19: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
    小字

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
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網絡圖片)

武漢,是中國的歷史名城,自古即是兵家必爭之地,有無數的帝王、英雄、才子、佳人在此地留下足跡。尤其是在清末民初發生的武昌起義,是為辛亥革命的開端,革命黨人兵力起初僅不過數千人,卻能擊敗大清帝國的數萬精銳大軍,它的勝利讓中國各地民眾風起雲湧地響應革命,被視為是中國由帝制走向共和最為關鍵的終局之戰……

武昌起義前的局勢

西元1911年是個充滿著危機與變數的一年。清朝末年,孫中山先生就領導了一連串的革命運動,準備推翻滿清。自1895年的乙未廣州起義開始,革命黨人發起了十次有計畫組織的行動,但是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尤其是1911年4月的黃花崗起義,革命黨人死傷慘重,超過半數以上的革命精英志士遇難。

革命黨陣營的主要幹部如黃興、宋教仁都一籌莫展,認為革命難以功成,但孫中山先生鍥而不捨地在海內外奔走爭取援助,他曾多次於歐洲各地接見兩湖(湖南湖北)地區的青年志士,會後他認為勢必要將兩湖地區做為革命運動的重心,而武漢一帶位居其中樞地位,得之必可震動全國。

孫中山先生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後,就派譚人鳳與居正在兩湖間聯絡革命志士,準備策動後續的革命運動,這時恰好遇上「保路運動」事件,各地反抗清廷的民眾蜂起,造成武昌一地的防務空虛,給了革命黨人一個起義的好機會。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
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Pedist/wiki/CC BY 3.0)

一連串的偶然事件

1911年9月24日,譚人鳳、居正等人與當地的革命志士祕密會商,會後決定分別由文學社及共進會的負責人蔣翊武、孫武負責指揮起義,他們準備在中秋節(1911年10月6日)時,取法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軍師劉伯溫的「八月十五殺韃子」事件發難。

然而不久後,南湖的八鎮炮標三營發生軍紀事件,湖廣總督瑞澂宣布中秋節不放假且全城戒嚴,因此起義軍只得將發動日期延後。到了10月9日上午,孫武在漢口俄租界配製炸彈時,不慎引發爆炸受傷,而使得黨員名冊遭搜去,湖廣總督瑞澂下令全面抓捕革命黨人,情況危急下,革命黨人只得決定提早於當日夜間發動起義。

到了下午,新軍楊洪勝於運送炸彈途中遭發覺被捕,革命黨幹部彭楚藩、劉復基於文學社總部被清兵抓捕,總司令蔣翊武出逃,起義軍一時群龍無首。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於10日清晨被斬首。清軍亦大肆搜捕新軍中的革命黨人,革命黨人矢志報仇,決心拚死一戰。

工程營的幹部熊秉坤準備先發制人,他在夜間聯絡各營同志一同發難,這時附近單位輜重隊及工程營的士兵也引火燒了草料庫一同響應起義,他們一路勢如破竹地進軍,最後成功佔領楚望臺軍械庫,獲取數萬支步槍、大炮,自此起義軍有了充分的武器彈藥供應。

不久後新軍步兵單位幹部蔡濟民、吳醒漢率部屬響應革命黨人,召集三千餘人投入行列作戰,他們兵分三路進攻總督署與第八鎮司令部。清廷湖廣總督瑞澂、第八鎮統制張彪不敵,倉皇逃離。最後革命黨人成功佔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不出二日就順利地掌控了整個武昌的局勢。

二日後,漢口、漢陽也被革命黨人及民兵攻下,至此革命黨已掌控武漢三鎮。當日隨即組織湖北的軍政府,由於這時起義軍無總指揮官,只得推選新軍中最高職務的協統黎元洪為都督,就在這一連串不可思議的「偶然」下,武昌起義功成。

清朝正式走下歷史舞臺

清廷湖廣總督瑞澂逃離武昌後,曾請各國領事派兵協助,但正巧法國領事曾聽過孫中山先生的演說,贊同其革命理念,各國領事同聲附和起義軍,所以清廷無法獲取外援。在革命黨人佔領武漢三鎮後,清廷為之震動,只得派遣陸軍大臣廕昌率六萬大軍南下鎮壓,但於劉家廟遭擊敗。清廷只得啟用袁世凱及其部屬以挽回頹勢,袁世凱所部戰力強大,先後攻下漢陽、漢口,與堅守武昌的革命黨軍隔江對峙,然而自武昌起義後的一個多月內,北方至東南沿海各省紛紛發起革命運動,海內外的志士紛紛回國響應。

這時在日本留學的蔣介石聽聞武昌起義成功,便邀同學張群回國,與陳其美共同策劃江浙地區的革命運動,他前往杭州招募敢死先鋒隊百餘人,11月4日發起行動,率部進攻杭州巡撫衙門,清軍不敵投降,杭州於一日內光復。之後又收復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震動國際視聽。

各省聞訊,紛紛響應革命,在這二個月間,共計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事後,孫中山先生特別讚揚上海一帶、江浙地區的收復,是為辛亥革命的首功。

到了12月,武漢方面派出代表蔣翊武、吳兆麟與袁世凱軍簽訂停戰協議,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於南京誕生,孫中山先生獲推選為臨時大總統,2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清朝正式走下歷史舞臺。

武漢
湖北武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武漢的歷史地位巧合或是安排?

武漢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在春秋戰國時期,武漢是為楚國之地。到了漢末,在武昌附近爆發了奠定三國鼎立之勢的赤壁之戰,江東雄主孫權於武昌稱帝,是為吳大帝。他經營江東二十餘年,大興佛法、獎勵農商,開創一代治世。

到了唐朝,詩仙李白的一首《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讓武漢從此擁有「江城」的別稱,為此地留下幾許文藝氣息。

到了南宋時期,民族英雄岳飛駐防鄂州(今武昌)長達八年,他以此為主要根據地整軍經武,岳飛率岳家軍四次北伐,為後世寫下了無盡悲壯的歷史。

到了清朝,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起兵二年後攻下武昌。太平軍以此為基地,增兵至五十萬,打下了中國的半壁江山。武漢在中國歷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不言而喻。

到了孫中山先生的時代,清朝已走入了壞滅時期,在多次改革失敗的情況下,已證明了推翻滿清、建立新政權已成了不可避免的唯一道路,然而過程卻是極度的艱辛,革命黨人之前縝密策劃數十次的運動都以失敗收場,但是武昌起義的成功卻是出自於一連串的「偶然」事件!

從「保路運動」造成當地的兵力空虛,到偶發的軍紀事件讓清廷統一收繳武器,沒料到此舉反而意外地幫助革命黨人能在一場戰鬥下就獲取了大量裝備;在清廷抓捕了主要幹部,以為讓革命黨群龍無首之際,意外情況反而讓他們彼此更加團結,不出二日內就奪下了武昌。事發時革命黨的主要領導者黃興身在香港,宋教仁在上海,孫中山先生更遠在美國,幾人直到起義成功後才趕回來主持大局。

在這一連串看似偶然的狀況下,歷史的必然卻是清晰可見。雖然歷經十次的起義失敗,民間擁護革命黨的聲浪卻是不減反增。在革命黨人與清軍作戰的過程中,不斷出現清軍士兵倒戈之舉,從起初的幾千人,到最後佔領武漢時已有兩萬民兵的加入。

另一方面,黎民百姓們也感受到了改朝換代的跡象,當時的中國各地都流傳了一首民謠:「不用掐,不用算,宣統不過兩年半;今年豬吃羊,明年種田不納糧。」

武漢地區更傳唱著一首歌謠:「湖北翻了天,犯人全出監,紅衣滿街走,『長毛』[註]在眼前。」

撫今追昔,相比一百餘年前讓大清帝國滅亡的「武昌起義」,在如今中共政權已走到了末日的2020年,「天滅中共」的日子,看似已即將到來。

參考資料:

《辛亥革命史略》中國國民黨江蘇執行委員會發行民國20年10月出版

《辛亥革命文獻展覽會紀念冊》辛亥革命同志會發行民國36年出版

《中國現代史》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印行民國81年10月出版

[註]:「長毛」是清廷對太平天國軍隊的蔑稱,當時太平軍成員皆披頭散髮。革命軍的領導者孫中山先生曾自稱為「洪秀全第二」。


責任編輯: 陳新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