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屢戰屢勝 爲何不能一贏到底?(視頻)
【故國神遊•兩宋風華】(二十九) 元昊建夏謀帝業 西北勒兵起烽煙


什麼才是宋夏戰爭的「真相」,而不是我們頭腦中的「印象」?(圖片來源:免費圖片 故國神遊)

大家好,歡迎回到【故國神遊・兩宋風華】,我是元曦。

之前我們在【兩宋風華】第22集中講過,西夏李繼遷死後,李德明繼位,他在位時致力於河西之開拓,基本沒有再為患中原。但是到他去世後,他的兒子李元昊繼位,形勢就發生了改變。

李元昊跟他父親李德明很不同,有點隨他爺爺李繼遷,天生反骨。有這麼一段父子間對話,李繼遷告誡李元昊說:「吾族三十年衣錦綺,此宋恩也,不可負。」李元昊回答:「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王霸耳,何錦綺為?」意思是我們蕃人,就應該有蕃人的樣子,以皮毛為衣,以畜牧為業,英雄在世,當建王霸之業,怎麼能貪圖享受呢,要這些綾羅綢緞有甚麼用呢。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李元昊是胸懷大志。還有一段故事,有一次李德明命人用馬匹與宋朝換取漢地物資。當差的人辦事不利,李德明一怒之下就要處死辦事的人。結果被李元昊當場阻止了。李元昊的理由是甚麼呢,他說,「我戎人,本從事鞍馬,而以資鄰國,易不急之物,已為非策,又從而殺之,失眾心矣。」意思是,馬是我們立國的重要資源,用這麼重要的資源去跟鄰國換取並不急需的物品,已經是失策了,現在又要因為這件事而殺人,那就更加不得人心了。李德明一聽,覺得兒子的話有道理,就沒有再追究下去。

李德明在位時,基本沒有再為患中國,而是向西開拓。但是李德明去世後,形勢就發生了變化。李德明去世,事在天聖九年十月,李元昊繼位,遼興宗這邊,將興平公主下嫁李元昊,授元昊夏國公、附馬都尉。宋仁宗這邊,也派來使臣,立李元昊爲西平王。但是李元昊顯然不滿足於屈尊宋遼,對外稱臣。於是在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稱帝,建國號曰大夏。

消息傳來,朝廷震動,宰相張士遜召集大家討論如何應對。大臣們有點群情激昂的意思,紛紛說:「元昊小丑也,請出師討之,旋即誅滅矣。」一看這個話說的,完全沒把李元昊放在眼裡。認為這就是一個蕞爾小邦,不足為慮。但是,也有很少的人執謹慎態度,比如吳育、夏竦、張方平等,認為不可以輕敵。但是當時這種謹慎態度卻被衆人視為膽怯。

當時對於西夏,主要就是這兩種意見分歧。不過,這種分岐很快就消失了,當宋夏戰事一拉開,所謂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兵眾孰強,士卒孰練等等,這一切問題就都有了答案。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場宋夏戰爭是怎麼打的。

說起宋夏戰爭,比較大規模的戰事主要集中在三個時間,康定元年、慶曆元年,和慶曆二年。第一個時間點,康定元年的正月,西夏入寇延州,雙方在三川口大戰。當年九月,雙方在三川砦交戰。第二個時間點是慶曆元年,分別是二月好水川之戰和八月的豐州之戰。第三時間點是慶曆二年閏九月,夏人寇鎮戎軍,雙方在定川寨大戰。

熟悉宋史的朋友知道,上面提到的這些場大規模戰事,宋軍都打敗了,應該說,不僅是打敗了,而且是死傷慘重,當時也有小勝,但規模很小。所以,後來人提到宋朝總是有一個揮之不去的印象,覺得宋朝很無能,被蕞爾小邦打得節節敗退。

其實這種印象是比較偏頗的。如果確如後人所以為的,宋朝完全不是西夏的對手,宋夏一打,宋人就敗,那宋朝不早就被打沒了嗎,怎麼可能延續三百年。這方面我們在之前,講宋遼戰爭時,講到過,這個宋夏戰爭也是一個道理。這是從大的結果上看,我們可以知道,宋朝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弱。

那麼問題來了,就這些戰事而言,如果說戰敗方的宋朝並不弱,那為甚麼還會戰敗,如果說戰勝方的西夏很強大,為甚麼沒能繼續打下去,一直打到把宋朝滅亡呢。

要搞清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暸解宋夏雙方的形勢的不同以及相應的戰術戰略的不同。

宋夏的邊境線很長,宋朝的兵力分布在邊境線上,必然力量分散。而夏人進攻宋朝,則是集中兵力,去逐個擊破,所以西夏首先在兵力上占了優勢,比如之前說到的這些大規模戰爭,西夏常常是以數倍的兵力與宋軍交戰。單從人數上講,西夏就占了絕大優勢。但是我們看到,幾場大戰下來,宋軍雖然死傷慘重,但西夏的狀況也並不樂觀,一半人都是非死即傷。也就是說,西夏以這樣的絕對的軍力優勢對宋作戰,仍然死傷慘重,從這個角度看,宋朝的將士們絕不是不堪一擊的。

此外,還要明確一個問題,就是雙方戰術不同。這個與宋遼對陣時的情況很像。我們印象中,宋軍好像很被動,總是守在家門口,不主動出擊,甚至敵人跑了也不追擊。其實這正是宋軍應對西夏的戰術。敵人來犯,如果陣容強大,就堅壁清野,以老敵師。如果比較弱小,就出擊殲滅。如果敵人逃跑,不要窮追不捨,因為軍糧物資等運輸跟不上,不適合長途作戰。這種戰術是經過太宗、真宗兩朝的實戰而總結下來的經驗。而西夏也有他們的戰術,就是小部隊來犯,引宋軍出來,然後詐敗,把宋軍引入包圍圈,再集中兵力殲滅。所以戰爭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要麼你就得主動出擊,否則你就是被動挨打,不是這樣絕對的。回到宋夏戰爭上,宋朝的戰術就是如此,以防守為主,這也被證明是應對西夏的最有效的一種打法,如果我們因此就認為宋朝是弱勢的,我想那就有些過於主觀了。

所以明確這兩個問題後,我們就不難理解,為甚麼宋朝雖然在幾次對夏作戰中都戰敗,但這卻並不意味著宋朝就是軟弱不堪一擊的。

下面再說西夏。西夏既然屢戰不敗,為甚麼沒能一直打下去?這裡我們要明確一個問題,就是兩國交戰,最終的勝負,更大程度上是取決於總體戰略的,而不是以一場戰事而分高下的。西夏雖然在幾場大規模戰事中都打贏了,但是這種勝利並沒有對它的戰略起到推動作用,就是它並沒有達到它戰略上的目標。舉個例子,比如康定元年正月,西夏入寇延州。為甚麼要入寇延州呢,這是有其戰略上的考量的,那就是「延州當夏人出入之衝,地闊砦疏。」意思是地理位置很重要,是夏人入寇的首要必經之路,並且難度也不高,因為範圍比較大,宋軍軍力比較分散。但是這場延州爭奪戰的結果是甚麼呢,雖然西夏攻克了一系列的軍寨,並且在三川口大敗宋軍的救援軍隊,卻最終未能拿下延州,就是說,沒有完成他們預期的戰略目標。

可見,一場戰事的勝利並不意味著戰略上也達成功,反之,一場戰事的失利也並不意味著戰略上就是失敗。比如宋朝這邊,雖然連連戰事失利,但在大的戰略上,以守為攻,大修堡塞,恩威並用等等,這個戰略基本盤沒有被西夏打亂。

也因此,宋軍實力猶在。所以,隨後范仲淹調到延州,很快將這些軍寨相繼收復。而宋夏戰爭打到第三年時,用宋將張方平的話說:「元昊為寇三年,雖連陷城寨,未能有我尺寸之地。」說白了,元昊打了半天,白忙。

所以這個才是宋夏戰爭的「真相」,而不是我們頭腦中的「印象」。

就是說,我們其實不需要非得把宋與漢唐相比,一味苛責宋朝無復漢唐之聲威,因為時過境遷嘛,所以要根據當時的情況,去客觀的看問題,才是比較合理的。那麼說到時過境遷,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是導致宋朝為甚麼與西夏交戰,打得辛苦。而這個原因是超越於戰略戰術的一個更為深層的原因。這個原因是甚麼呢,我們留到下次再聊,感謝您的收看。

歡迎關注乾淨世界【故國神遊】頻道
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f6jjo8dda037NSCoyjEhqYTC1p60c

https://www.ganjing.com/zh-TW/video/1fmf186mr97265B1YLVot5RtC1ea1c

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us2mr4nb2b

 

本文留言

作者元曦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