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紀事本末】大歷史的教訓(三)(圖)

網絡為何被虛妄的大漢民族主義洗版?

作者:利世民  2023-02-13 08: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利世民表示,有統一的文字,但沒有統一的語言和文化,這既是中華文化特色。圖為中華大地。(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利世民表示,有統一的文字,但沒有統一的語言和文化,這既是中華文化特色。圖為中華大地。(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上回講到,近代中國一直無法現代化,因為甚麼都只學表面;還有一些包袱拋掉不了。但究竟所謂拋掉不了的包袱是甚麼?為甚麼拋不下?但首先要問一個基本的問題:「甚麼是中國?」

這個問題其實不易回答。假如說中國是一個純粹的地理概念;那些在海外的華人,難道就不是中國人?明顯這不是當中統治的中共希望大家有的想法。

若從歷史和文化去定義中國,那就更麻煩了。雖然這是中共想營造「偉大民族復興」理論,要將全世界的華語文化圈綑綁在一起,以抗衡以美國為首的英語文化和經濟圈。這也是中共所謂的重奪語話權。

偏偏在這個時候,總理李顯龍在去年新加坡國慶時刻意提到,新加坡人已經「落地生根」,有自己的身份意識認同。這句話明顯是衝著那想稱霸亞太的中共而講,但也是要來維繫新加坡人。

民族身份認同,是現代的概念;但我們身處的廿一世紀,已經是後現代的世界。後現代是甚麼?很多人都說不出一個所以然。就正如在一、二百年前正在經歷工業革命和現代化的人,其實也說不出工業革命和現代化是甚麼一回事。但我可以大膽講,過去百多年,中國的現代化和民族觀念,其實是很虛浮的過程。

政治學的教科書,大多都會說民族國家始於1648年的《威斯伐利亞和約》(The Peace of Westphalia)。簡而言之就是當時的歐洲諸國,經歷過多年混戰,決定確立不同的領土,希望最終可以避免征戰連年。但結果在往後的日子,戰爭更多,規模亦更大;一直要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西歐才出現彷彿是永遠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再一次確認了民族自決的觀念,但同時也有不少由民族主義所帶來的種族衝突,尤其是在亞洲、非洲。

1983年出版的《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作者安德遜(Benedict Anderson)提出,民族國家興起,原因是文字資本主義(Print Capitalism);報章雜誌和小說等,令本來素未謀面的人,都可以有「同氣連枝」的想像。換句話說,民族國家既是想像的共同體,也是語言的共同體。例如在路易十四之前,只有波旁王朝(The House of Bourbon)而沒有法國這個概念;路易十四統治的時期,也就是剛才提到的《威斯伐利亞和約》之後,巴黎語才成為了我們今日所認識的法語,波旁王朝亦成為法國。

過去的四百多年,是幾大語言演變和輸出到世界各地的歷程;最先是西班牙語,然後是法語,最後才是英語。華語也有影響力,但相對上比較局限。其實在推翻大清帝制後,新文化運動最主要元素之一,就是透過華語的現代化,加強華語的影響力,也就是白話文運動。

漫長的歷史中,華語和中文,語言和文字,一直有嚴重落差。說得出來的內容,未必能完全以文字紀錄。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這篇文章和語音版的分別。在十九世紀發明留聲機之前,口耳相傳的資訊有限,主導了上流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文字,長期都是以古體漢語為基礎。甚至乎至今仍然有一派想法認為,文字必須彷古才算是優雅;這也是新文化運動最極力要打破的想法。所以當時有一派主張,要將華語完全去漢字化,改以羅馬拼音系統取代;過渡期的產物,就是簡化字。

環顧四周,日本和韓國都曾受到漢字文化的影響,但在現代化過程中,擺脫漢字而走向以拼音系統取代。但經歷過近一世紀反反覆覆的各種實驗,華語要擺脫漢字,似乎也不可行。至今,華語世界仍然有語文割裂的情況,文字不能「我手寫我心」;至少在長江流域和南方,就已經有粵、閩、吳、湘、贛、客等六大語系,統統都是講得出口,卻不能以文字作為傳遞紀錄。

有統一的文字,但沒有統一的語言和文化,這既是中華文化特色,甚至發展出一種獨殊的多重身份認同。但大一統的觀念下,卻刻意要透過文化工程,再進一步統一語言,滅絕地方的文化。我甚至會說,正是這種大一統的觀念,造就了像中共的統治模式;換了另一個意識形態旗幟,最終也會演變成一個高壓的極權統治。

互聯網讓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聲音和影像,直接溝通,突破了文字的限制;這也是為何在官方控制的牆內互聯網,除了官話以外,其他各種語言都被演算法刻意壓抑,為的就是避免出現各種文化體系的「偉大復興」。

中共官方和喉舌宣傳工具,近年出盡全力吹奏那虛幻的「大漢族主義」,最低俗的莫過於在網絡上宣揚甚麼漢服,漢禮之類。但這些虛構的所謂傳統,既非古代的上流社會文化和價值,亦與現代人的共同生活經歷有嚴重落差。結果這場只有極少數的新民族主義狂熱份子才感興趣的玩意,在其他人眼中,可笑亦可悲。

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群若然想昂首闊步地進入廿一世紀,我有個建議:「懂中文以外,也掌握英語,並且要繼續孕育自己的母語。」曾幾何時,香港主張的兩文三語,代表了現代社會的現實;所謂中華文化若然能夠真正走進現代,其實就是香港般的模樣。

中共政權經常說要走自己的現代化之路,結果卻將唯一能代表現代中華文化的城市摧毀;吹捧不倫不類的偽傳統,更教人愾然嘆息。小粉紅和藍朋友所認識的中國歷史,只有片面地幻想自己的祖宗被欺凌,終日陶醉於被迫害妄想之中,期待船堅炮利的一日可以吐氣揚眉,光宗耀祖,他們卻沒有了解到,自古以來對多元中華文化最無情的踐踏,就是出於他們最崇拜的強權。

利世民
追蹤作者: https://www.linktr.ee/unsubject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