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整中完全的《聖傑羅姆》(組圖)
從信仰而非美學層面分析美術名品


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聖傑羅姆》局部圖。(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2019年,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聖傑羅姆》(Saint Jerome Praying in the Wilderness)被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從梵蒂岡博物館借來展出。是什麼樣的作品能讓世界兩大最權威的博物館為單件作品而傳遞?達芬奇留下的畫作本來就不多,只有六張能確認肯定是他的畫,《聖傑羅姆》是其中之一。然而和上一篇介紹的《三王來朝》一樣,這也是一幅未完成的畫作。那這幅畫為什麼那麼重要呢?

一、誰是傑羅姆?

聖傑羅姆(約342年-420年,Jerome)是耶穌之後為數不多的四大基督教派都承認的聖人,古代西方教會最著名的學者,完成了權威的《聖經》拉丁文譯本,位列拉丁教會四大聖師。

傑羅姆出生於上流社會的基督徒家庭,由教宗施洗,是天生的基督徒。他成長於羅馬,年青時博覽宗教書籍,遍遊天下名勝,建立了最卓著的私人圖書館。天賦異稟,又有優渥的生活條件,讓他放蕩不羈,追求仕途。

然而他遊歷到敘利亞生了一場大病。在異象中,他到了神的審判臺前。當他稱自己為基督徒時,一個聲音說:「你說謊。你是西塞羅的信徒,而不是基督的追隨者。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這個夢讓他警覺,並改變了他的生活。病癒後他到曠野去隱居苦修,同時專心研究神學及聖經,學習希伯來文。

40歲後他出任羅馬教宗秘書,由於拉丁文譯本太粗糙,他受命翻譯拉丁文《聖經》。他先用希臘文譯本翻譯,但卻不滿意,要將希伯來原文展現給拉丁文的讀者。他又重新翻譯,辛勤工作二十三年完成了拉丁文修訂本《武加大譯本》。

晚年他在耶路撒冷各地朝聖後定居耶穌出生地伯利恆,作男修道院院長直到去世。

二、同一題材的不同立意

因為傑羅姆的卓越貢獻,《聖傑羅姆》也是天主教的傳統繪畫題材,許多著名畫家都留下了作品。繪畫基本只能表現一個生活場景,怎麼選擇聖人的形象就是畫家的構思了。

很多畫家筆下的傑羅姆,是身穿華麗的紅袍,手扶《聖經》的天主教學者長老的形象,雖然那時天主教還沒有用服裝表示身份的習慣,但畫家們仍然用紅袍來表現功成名就的傑羅姆,白鬚飄灑胸前,覺得這樣才是聖者形象。

然而達芬奇的《聖傑洛姆》卻選擇了傑羅姆的形象最不堪的時候:他在野外獨修的場景,因此該畫又稱為《聖傑羅姆在野外》。傑羅姆不但沒有鬍鬚,連衣服都沒有,只以一塊布半遮著瘦削的身體。他蜷坐在地上,眼望上蒼,好像渴望著神的救贖。右手握著一塊石頭,遠遠地伸直胳膊,準備把石頭狠狠敲在自己胸前。在他身前,臥著一隻雄獅。

三、傑羅姆為什麼要打自己?

選擇虐待自己的方式修行的人在世上不多。學者們分析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有的說他是為了記住耶穌為救人而受難承受的痛苦。如果那樣,他應該和耶穌一樣在世間行走,傳福音,不懼承受別人的誤解等被動的痛苦,而不是與世隔絕,主動打自己。有的說,他和印度的遠古的苦修者一樣,想用主動吃苦的方式加快還清罪業。但是那種情況非常少也早就沒有了,釋迦牟尼弟子都只是行腳和乞食,不主張自殘。耶穌更沒有教過這種修行,最後的晚餐時還能餐具、食物、衣裝齊全。

對此我要提出我的一家之言:傑羅姆打自己是因為深深的懺悔。

懺悔跟祈禱一樣是基督徒重要的修行方式。在新舊約中都提到基督徒要做「完全的人」。那麼信徒有多少成就不是最主要的修行成果,還有什麼缺點沒去除,什麼罪沒洗淨才是主要的。當基督徒發現自己有錯誤時,要誠心向神懺悔,表達自己深刻認識到了錯誤,堅定自己一定要改正錯誤、絕不再犯的決心。

傑羅姆突然結束遊歷去苦修,是因為夢中神直接示意他,他追求的是人世的自由和享樂,他不是基督徒,場景還是在審判臺。這對傑羅姆的心靈震撼,無疑是五雷轟頂。他前半生一直過著令人羨慕的生活,才華、金錢、享樂都有,但也因縱情玩樂而惡名遠播。他從小就認為自己是基督徒,所有宗教形式他都比別人只多不少,然而神卻判定他不是基督徒。這樣他將來如何面對最後的審判?這時他才意識到自己以前的人生,心偏離了神的道,做了許多錯事,讓他非常懊悔,以至於在教堂懺悔都不足以讓他表達自己的悔意,於是他選擇了這種極端的方式來懺悔和懲罰自己。

四、仁慈救助猛獸

這段生活中,傑羅姆的精神境界有了升華。一次他看到一隻雄獅腳上紮了刺,很痛苦,竟然完全不畏變成獅子送上門的美餐,去給獅子拔刺。獅子被他的勇敢與仁慈感動折服,像一隻狗一樣馴服在他身旁,從此甘心做他的護衛者,使他在荒野裡免受狼蟲的侵害。

一件畫作能成為世界名畫,必定有超越宗教能讓各個信仰和文化的人都認可的價值觀。傑羅姆的勇氣和善心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和敬仰的。

綜合以上兩點,達芬奇選擇的傑羅姆的人生瞬間非常有感染力和具有他人生代表性。一位《聖經》的成功翻譯者對其他信仰的人只是一位著名學者而已,不會感到他的貢獻對別人有多少幫助。而知錯、認錯、悔改對任何人都是艱難的。傑羅姆為所有人做出了懺悔的好榜樣。救助猛獸和被猛獸保護是他與眾不同的特點。穿紅袍的修士可以有很多,但與猛獸作伴的只有他。因此從畫面構思的點題上,達芬奇是成功的。


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聖傑羅姆》。(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五、又跑題了!

構思這麼好的一張畫,為什麼沒有完成?達芬奇在1483年左右開始創作,那時他已經成名,沒有像畫《三王來朝》一樣,因為進度被掃地出門。但是這幅畫的創作過程好似一名求道者之路,是一個不斷精進升華的過程。他在三十年內不停地修改,終身未完成。

其中一個研究過程是1510年間,他又跑題了。這個系列的前一篇文章介紹他畫《三王來朝》時,他研究起怎麼畫建築畫,那次跑題還不遠,因為建築師和畫家那時還沒分家。這次他可就跑得太遠了,跨越學科專注研究起了人體解剖!

原來達芬奇為了生動表現傑羅姆打自己的動作,覺得模特已經無法滿足他的要求。傑羅姆那時是中年人,皮膚應該已經鬆懈,在曠野上營養不良,人會瘦弱,然而他右臂常年打自己,又應該肌肉結實,他不可能找到這樣的模特,於是萌生了把人體構造搞清楚,自行創作的想法。

列奧納多.達在童年時經常在芬奇鎮旁的鄉間玩耍,好奇的列奧納多經常解剖蜥蜴等小動物。這次他把小時候練成的解剖本事用來解剖人體。

歐洲因為宗教原因,原則上不允許解剖人體。文藝復興時期是人體解剖學發展的分水嶺。人們從基督教教旨中為人體解剖尋求理論支撐。《約翰福音》中說「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因此教會逐漸放寬了這方面的控制。在達芬奇以前,很多醫生為了瞭解病理的目的解剖人體,但他們不會畫,很難讓別人學習人體結構。達芬奇是第一位出於藝術角度解剖人體的人。他不但繪製了胳膊的肌肉結構,還把肉完全去掉繪製了胳膊的筋骨,來瞭解胳膊運動的原理和運動中產生的變化。雖然他不是出於病理研究的目的,但藝術大家的手稿頭一次逼真的描繪了人體的解剖結構。讓醫學界收穫很大。

六、不完整中的完全

這張畫,無論傑羅姆還是達芬奇都展現了不完整中的完全。這可能就是兩大博物館要專門傳遞這張畫的原因吧。

達芬奇選擇的傑羅姆的生命瞬間,是他最不完整的時候,連衣服都沒有,拋棄了人世中他曾經享樂的一切,還在打自己。然而這段經歷對他最後人生的完全卻至關重要。翻譯《聖經》工作量巨大,他已經根據希臘文完成了拉丁文完整的翻譯,他卻感覺不完全,徹底拋棄已經翻譯的成果,以希伯來文為藍本從新翻譯。希伯來語是他在野外生活中學習的,更重要的是這種完全放棄自己已經擁有的、重頭再來的勇氣,和對自己的罪與錯誤零容忍的精神,也是他在曠野生活中練就的。

再看達芬奇,《聖傑羅姆》不僅留有達芬奇的手指痕跡,留下了他作畫不同階段的狀態,讓後世畫家可以全面學習大師的繪畫技法。更重要的是這幅畫承載了他的精神意圖:暗示了藝術的另一個目的——協助觀眾和造物者連結。

這位聖人的精神,以及他和神的聯繫,達芬奇表現的非常樸質卻又充滿張力。它道出了畫家的虔誠,就像聖傑羅姆一般。為了表現張力,大師還為西醫做出了貢獻,讓人類受益。而這一切研究的代價,是他作為畫家,失去了完成一幅可以又一次揚名立萬的畫作的機會。可見對達芬奇而言,求真才是重要的,名利根本不重要。

題記:這個系列文章中,我發表了一些我獨家的觀點。用了其他專家沒有的分析思路,得出一些不同的結論,甚至有些問題是沒人提出和討論過的。如果引用我的觀點,請註明出處。文人們往往只從藝術和文化角度分析繪畫,他們往往不信這故事是真的,他們又有名,會誤導人們,好像是藝術大師們在用自己的技能編織神話故事,充其量只是人們美好的幻想。請問動物有沒有美好的幻想,它們為什麼不會畫畫?把繪畫擺在了神與信仰之前是本末倒置,其實藝術是神為了幫助人們認識神而傳授給人的技藝,所以動物不會畫畫而人能畫畫。我要從神和修煉的角度歸正藝術的基點,從神的角度看名畫的立意,也就是一幅畫的靈魂是什麼?無需分析構圖、色彩、技法,立意已經取勝。

本文留言

作者辛迪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