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習近平連任也躲不掉的困局:清零持續、經濟熄火(組圖)

 2022-11-12 08:2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進口
2022年11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圖片來源:Zhe Ji/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11月12日訊】中共權力洗牌之年,全球目光都投向愈發神秘、讓人看不透的中國治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權獨大、「破格連任」幾無懸念,然而對於經濟和民生,外界卻依然困惑:中國改革開放近45年來,經濟成長率最低的兩個年份都出現在近3年,在持續清零政策之下,中國經濟到底有多糟?民怨到達什麼程度?一度以經濟增長為執政基礎的中共,眼下還在乎經濟嗎?中共「二十大」前夕,我們採訪了不同行業的普通人以及觀察中國經濟的學者和研究機構,以不同切片,還原層層受困的中國經濟。

對於生活在上海的林楓(化名)而言,2022是如夢初醒的一年。

他是一家顧問公司的高階主管,協助跨國品牌研究中國市場,大學畢業十多年,他感覺中國經濟「一路高歌猛進」。然而到了今年,一切都讓人憂慮:以清零病毒之名,中國各地不斷封城和轉移一批批陽性患者和密切接觸者,不同城市互相防止涉疫地區的人進城;眾多行業受影響,年輕人失業率一度高達19.9%,人們紛紛緊縮消費,網路銷售大幅下跌;同一時間,房地產泡沫破滅,各地爛尾樓業主紛紛抗議。

以防疫為名,中國規定國民「非必要非緊急不出境」,林楓快3年沒有踏出國門了,現在他連國內出差也不敢──各地方政策紊亂,萬一在外地成了密切接觸者,他隨時被隔離起來,歸家無期。看著眼前一片亂局,但北京並沒有打算重開國門或調整清零政策,林楓感覺,中國的發展方向愈發讓人看不透。

「以前(政府)總是說經濟先行,只要說發展經濟,什麼都會讓路的;但現在大家覺得比較可怕的是,他就完全不care,一切好像變成他的個人意志。」林楓委婉地用「他」來指代習近平。說起這幾年的變化,他這樣總結:

「以前在高增長之下覆蓋的問題,現在漸漸地、一個個都被端到台面上了,大家又被拉回到現實當中,之前可能大家都生活在一個奇怪的幻夢之中。」

在快速轉移的全球政治格局之中,中共今年正進行每10年一次的權力大洗牌:10月16日開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二十大)將公布新一屆中共最高領導層。習近平連任中共總書記已無懸念,而在一權獨大、訊息極不透明之下,中國治理的狀況對外界而言愈發神秘:中國經濟到底有多差?嚴重限制居民流動的清零政策還要延續多久?中共怎麼救市?還救嗎?

美國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中國市場研究總監萊特(Logan Wright)對《報導者》表示,自2012年至2019年,中國GDP增長一直維持在6%∼8%的增長率,儘管今年中國政府定下5.5%的目標,但多家分析機構預料最終增長為2.7%∼3.3%。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結構性放緩,我們認為過往每年6、7%高增長率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萊特表示。同時,更大的衝擊將在2022年第四季來臨:中國經濟增長的唯一引擎──出口貿易──將急速放緩。

出口增幅急放緩,經濟唯一引擎泄氣

在廣東一座三線城市,做成衣出口的工廠老闆劉坤(化名)想著,一定要活下去。

他的工廠多年來主打歐美市場,疫情頭兩年生意還行,今年訂單卻大幅下跌。他因此不得不大量裁員,原本100多名工人的工廠現在只剩50多人。

「以前每個月我們做8∼10萬件衣服,疫情開始之後每個月也有7、8萬件,今年不行,每個月只有2、3萬的訂單。裁員也是沒辦法,只能先活下去啊,」劉坤說,訂單減少一是因為複雜的外部因素,此外也受制於中國突如其來的封控措施。

今年開春,劉坤所在的城市經歷了一次約兩星期的封城,他工廠的數十名工人被封控隔離,工廠減產之餘,劉坤也要為工人支付隔離費用。後來他有新客戶也不敢接了。「你接了新單子,等於要先墊資開工的,到時候萬一封控了,我開不了工,或者貨出不去,怎麼辦?資金怎麼回籠?」劉坤拚命嘆氣。

北京多年來一直想調整經濟增長模式,但成效微弱,出口貿易仍然是中國經濟的主要引擎,在疫情後甚至成為了唯一引擎。

在2020年第一季經濟重挫之後,中國利用封城、禁足等強硬措施,快速控制COVID-19病毒。隨後歐美和亞洲不少國家因疫情爆發而停產停工,供應鏈斷裂,中國繼續扮演著世界工廠的角色,源源不斷出口防疫用品、居家辦公用品、太陽能板等新能源用品。

光是在2021年上半年,中國出口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就達到29.9%。在世界一片慘淡之中,中國GDP在2020年2.3%的低增長之後,2021年反彈增長8.1%。

今年,當投資與消費都因持續的大規模清零政策而疲弱時,出口起初仍然是亮點。2022年上半年,中國消費總額增長微弱,工業生產量也疲弱,但出口仍然有接近14%的增長,然而到了8月,增長已經降為7.1%。

世界局勢正在快速轉變。歐美不同國家恢復常態之後,對防疫用品、居家用品的需求大幅降低,需求轉向當地服務業;之前兩年因為供應鏈波動過分囤積的貨物,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消化;歐洲和美國也很可能在今年第四季步入衰退,消費轉弱。

遊戲規則要變了,中共還能怎麼救經濟?

進口
2022年11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圖片來源: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當經濟的唯一引擎開始熄火,中共將面對一系列更大的麻煩。

野村證券研究部在9月22日發表的中國報告指出:

「我們認為,出口的快速衰退可能會真正改變遊戲規則──它將迫使北京面對這樣的選擇:要不改變清零政策,要不調整之前抑制房地產發展的政策,要不就讓中國經濟陷入更快速的放緩,甚至衰退。」

在這份報告中,野村證券綜合中國港口吞吐量、貨櫃成本變化等即時數據,預測中國的出口之後將大幅衰退,在今年第四季增長降為2.1%,至2023年全年增長降為負2.3%,2023年中國經濟前景「異常不明朗(unusually unclear)」。

長期研究中國財政問題的北京大學金融學教授佩提斯(Michael Pettis)在最新一篇評論中分析,當出口增幅減弱,而本土消費疲弱,中國政府只能進一步加大投資;不過民營企業不會願意在經濟放緩時加大投資,最終只能重走「加大政府投資、刺激基建發展」的老路。

今年6月和9月,中國政府先後宣布透過金融工具和專項債等方式,投入1兆人民幣救市,主要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國家重大戰略項目、保障性住房、新能源項目等。

更早之前,不斷膨脹的房地產市場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另一引擎。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估算,房地產行業加上相關的原材料運輸、建築、維修等,共佔中國GDP約30%,但現在這個行業已陷入全面危機。

近年來城鎮化速度減慢、市民購房需求減弱,加上中共改變房地產政策方針,並於2020年出臺「三條紅線」等政策要求開發商大幅降低負債,房地產行業被急剎車後陷入巨大危機。中國最大地產商恆大集團2021年爆出資金鏈斷裂,負債超過3,000億美元,超過700個樓盤爛尾。隨後,中國各地不同開發商的預售樓也紛紛爛尾,大量屋主在2022年夏天發起集體拒繳貸款的行動。

萊特指出,中國房地產行業問題複雜,短期難以復甦,但中國的清零政策又進一步加劇了問題。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1∼8月,中國住宅銷售面積下跌26.8%,房地產業買地面積大跌49.7%──後者意味著開發商大幅降低投資,今年不買地,未來一、兩年更不用開發了。

「為什麼今年一切惡化這麼快?因為每年的樓市交易旺季一般是3∼5月,然後就是9∼10月,但今年這些月份很多城市都在封控,大家都在家裡擔心封城,對未來沒有信心,更加不會去買房了,」萊特分析。

動輒封城、核酸「續命」,堵塞了內循環血管

某程度上,北京高舉的動態清零政策愈發像一場不按客觀規律發展的政治運動。它嚴重限制了人們出行的自由,也讓看重規畫和預期的商業活動變得舉步維艱。

起初,面對歐美疫情大爆發,中國官媒不斷宣傳動態清零政策的制度優越性,指中國正在進行「精準防疫」,宣稱這是平衡民眾健康和經濟發展的最優方案。然而,Omicron的流行徹底挑戰了這一制度。自2021年9月傳入中國之後,這一傳播快速、重症率較低的變種病毒一直不能被徹底「清零」,各地方政府推出愈發嚴厲的封控和隔離措施。

自2022年開春至今,西安、深圳、上海、成都、貴陽等多個城市先後封城,上海甚至經歷長達2個月的封城。一棟樓有陽性個案就封鎖整棟樓的做法開始在全國普及。同時,全國PCR檢測進入常態化,多個城市規定市民要持48或72小時有效的PCR陰性證明才能進入餐廳、商場以及乘坐交通工具,被網民戲稱每一、兩天就要核酸「續命」。

野村證券研究部持續統計2022年每日的封控訊息,把封控的嚴重程度分為五級,再將不同城市的GDP乘以封控程度加權,勾勒出「中國封控影響指數」。根據指數,封控對全國GDP影響最大是上海封城的4∼5月份,之後在9月9日受封控影響的城市數量又達到另一波高峰──當日數據顯示,全國不同程度被封控的城市高達57個,佔全國GDP超過24.9%;經加權後,受影響的經濟仍佔中國GDP約11.9%。

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陳婷對《報導者》分析,面對中美脫鉤帶來的困難,習近平在2020年5月開始強調「內循環」的經濟策略,強調更多依靠「全國統一大市場」,即刺激本土消費,而2021年疫情管控的成功又給了習近平極大信心。

「中國有制度優越性,(認為)我們自己內循環都可以,反正外面那麼差,我不用跟外面做生意,我自己搞得多繁榮。」陳婷分析北京的意圖,不過,中國政府自己先堵住了內循環的可能性。她直言:

「本質上封城這件事就是打破內循環,因為你封了所有血管,你當然無法循環。先不要說內循環是否可以支撐中國經濟的增長,現在中國是根本沒有進行內循環。」

綜合中國官方在民航、鐵路、公路和水路上的客流量數據,中國交通客運量在2020年初嚴重受挫,一度在2020年底和2021年稍微反彈,但始終遠遠不足疫情前的流量。邁入2022年後,客運量更進一步走低。

旅遊業寸步難行,消費者信心大跌

在各地不統一的清零政策之下,各地方都有自己的健康碼,至今不能互相認證,內循環所強調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實際上已四分五裂。

在新疆、西藏等地做導遊數年的程天明(化名)記得,疫情爆發之初,大家不能出國玩,就轉向國內消費,新疆和西藏地區成為熱門選擇;但興旺沒多久,旅遊業就寸步難行了。

今年8月初,程天明帶著一車旅客抵達北疆阿勒泰的禾木風景區,政府人員突然要求他們返回兩小時車程外的醫院,做好快篩測試才能進禾木。

「等進去了,才待了一天,第二天政府突然說禾木地區要開始靜態管理10天,讓我們一小時內離開。」程天明又帶著旅客倉皇逃離。同時,每次有零星案例,各縣城政府都會防止外來人員進入,有時是直接封路,有時是規定抵達一個城市後要隔離數天才能自由行動。

「有一次我們在高速高路上繞了一天都出不去,每個出口都被堵上,那車旅客說之後也不敢來了,」程天明說,「旅遊的本質就是人從一個地方到一個地方的流動,一切這麼不確定,這旅遊沒法做了。」

中國市場雖然大,但人均消費力並沒有想像中好,靠本土消費來拉動經濟非常困難。在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長期過低,低收入人口龐大。2020年中國全國兩會記者會上,中國總理李克強表示「(中國)人均年收入是3萬人民幣(約新台幣13.3萬元),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400元)」,這一數據引發輿論嘩然。

根據阿里巴巴的數據,其網路銷售平臺年度擁有10億活躍用戶,但其中一年消費總額超過1萬人民幣的,大約1.24億人。林楓分析,「這1億多人是阿里覺得最有價值的一群消費者,我們估算他們年家庭收入是5∼8萬人民幣(約新台幣22∼36萬元),集中在一、二線城市。」而在2022年,這些城市也受到各種封控措施所衝擊,中等收入人群的信心大受打擊。林楓指出:

「自上海封城之後,天貓銷售數據就開始下跌,即使6月份解封后也沒有恢復過來。今年8月天貓數據與往年同期相比下跌19%,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數據,線下的數據更是一塌糊塗。」

中共政治目標是否已凌駕經濟增長目標?

一邊是損害經濟的清零政策,一邊是快速放緩的增長引擎,在中共二十大召開前夕,外界高度關注中共將如何拯救經濟,又或者說,政治目標是否已經凌駕經濟增長的目標。

「我們理解,中國現在並沒有一套總體的經濟邏輯,他們打擊不同行業,是為了不同的政治目標,」萊特分析,「這會讓市場愈發憂慮,外界感覺中國政府現在對推動增長、支持經濟不是那麼感興趣。這會導致很危險的結果,因為如果大家不相信之後會有更多的經濟支持政策,那麼一些經濟衰退的問題就會惡化得愈來愈糟,而且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了。」

在強力執行清零政策的同時,北京過去兩年多也透過各種行政命令和法規,限制和打擊民營經濟的不同板塊。2021年7月底開始,中央出手整頓發展興旺的民營校外教育培訓行業,導致大量公司裁員甚至倒閉,股價大跌。

2021年也是眾多網際網路公司遭受打擊之年,以反壟斷為名,中國對阿里巴巴、美團、騰訊等公司前後罰款超過224億人民幣(約新台幣993億元);一度在美國上市的滴滴其後受到中國監管部門調查,應用程式被下架,滴滴後來從美國退市。突如其來的打擊再加上疫情影響,中國的科技公司也出現大規模裁員潮。

陳婷指出,自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得益於地方政府的放權以及民營經濟的爆發,但近年中國重新走向「國進民退」的道路,民營經濟愈發受到打擊和擠壓,而疫情之後,習近平更自信地介入經濟政策,但許多政策並不以經濟效率為目標。

著名經濟學家、史丹福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許成鋼最近在一期題為「中國經濟還有希望嗎」的Podcast節目中直言,中國經濟政策目前「不走經濟的邏輯,不是金融和財政的邏輯,而是政治邏輯」。談及中國對房地產市場的大力整頓,許成鋼指出,習近平在2017年提出新口號:「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他(習近平)認為如果他來壓房價會獲得民眾的好評,獲得好感、獲得掌聲、獲得支持,所以他認為這是獲得民意的辦法,但是他並不知道房價和經濟的所有的環節都連在一起,你把它給搞垮就全垮了,」許成鋼說。

包括陳婷在內的不少學者都指出,近年來中國共產黨對於執政基礎的論述已經在轉變。

「1978年後鄧小平的邏輯,是將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建立在改革開放和經濟增長之上,現在他(習近平)慢慢將這個邏輯轉向中國夢,目標就是統一。」陳婷說,而在「中國夢」這個目標之下,他需要尋求的是穩定,以及意識形態的控制。根據中國共產黨近年論述,中國夢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實現祖國統一」是其中的核心。

「打擊教育培訓行業的同時,(中國)教育部不斷修正課程大綱。在他(習近平)的思想裡,教育就是意識形態的事務,那是不能讓給私人資本管的,」陳婷認為。

救房產、舍清零?外界的期望與失望

野村證券在9月22日發布的中國報告中分析,當下要解決經濟困局,中國必須要大力救助房地產市場,但在中共權力洗牌之年,預料北京很難做出快速的政策反應。而且如果全面出手救房地產、放寬「三條紅線」等政策,就會和習近平近年來高舉的「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口號相違背。

目前中國已出臺部分措施,嘗試刺激房地產需求,以及保障爛尾樓交樓,包括設立「保交樓」2,000億人民幣專項借款,各省市也端出調低利率、放寬限購等政策。不過根據《財新》等媒體實地採訪,「保交樓」款項對於大量爛尾樓而言只是杯水車薪,同時在經濟疲弱、居民收入受限的當下,買房需求也難以增加。

又或者,中共必須調整清零政策,不過希望同樣渺茫。多家研究機構和《報導者》採訪的多位學者均預料,清零政策至少會持續到2023年3月中國全國兩會,甚至再之後。

無論如何選擇哪一條路,明年3月之後中國都會陷入困境:如果清零政策不調整,市場將十分失望,投資和消費進一步減少;如果中國採取有力措施退出清零政策,那麼中國人口將先經歷疫情大爆發,因為至今中國受感染人數仍然非常少。而大量人口染疫將勢必影響中國經濟──在2020年初及2022年的疫情爆發期間,中國製造業生產指數均跌穿基準線,發展停緩,行業萎縮。

面對堅持清零的中國,海外投資者的信心已在動搖,「舊有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共識正在瓦解,」萊特說,更深層的憂慮是,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不只放緩,更在倒退。

丟出民族主義的骨頭,可以平民怨嗎?

離二十大召開只剩數天,亂局更深。中國疫情遍地開花,根據《財新》統計,遍佈31個省市的134個城市均有陽性病例;上海、深圳等地再現大片區域被封;各地方政府進行入城管控,今年十一中國國慶黃金週期間,出行盛況不再,各地機場、火車站蕭條。

不少人出行後發現自己不能回到原居地,滯留外地。北京的封控措施尤為嚴厲,目前北京有陽性病例十餘宗,為了確保疫情不從外地流入,北京開始嚴格限制人們進出,大量居民在外地收到不能返京的訊息提醒。

正在封城的新疆烏魯木齊政府10月8日表示,有86名旅客滯留當地火車站,其將聯繫當地有招人需求的企業,協助滯留旅客在烏魯木齊當地找工作。這新聞引發瘋傳,有網民嘲諷這荒誕的做法,也有人指出,封城已讓當地行業停工停產,何來工作?

在持續的清零政策之下,再加上眾多行業受政府打擊,中國企業紛紛凍結人事或減少招募,造成大量年輕人失業。2022年7月數據顯示,中國16∼24歲年輕人失業率高達19.9%,其他年齡的失業率則趨於平穩。

不過,《報導者》訪問的多位經濟學專家均指出,由於調查樣本侷限、調查方式不透明等因素,中國官方所公布的失業率長期被認為是低估,並不準確反映實際情況,實際情況只會更加嚴重。

在社群平臺豆瓣上,最近一個火熱話題是「我的失業日記」,許多網友分享自己失業3個月至半年仍沒有找到新工作的經歷。根據《財新》報導,北京圖書館裡有不少失業的中年人,每天都來,準備各種資格考試以尋求職業轉型,又或者「假裝上班」。

封控造成的事故亦燃點民怨。9月18日,貴州貴陽一輛轉運隔離人員的巴士在高速公路上翻覆,造成27人死亡、20人受傷。微博上出現大量問責的聲音,更有人質疑,防疫政策導致的人命損失比染疫致死的人還多。相關評論之後陸續被封鎖。

10月13日,二十大召開前3天,北京四通橋上被挂了抗議兩條標語,一條寫著「不要核酸要吃飯,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謊言要尊嚴,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領袖要選票,不做奴才做公民」,另一條標語寫「罷課罷工罷免獨裁國賊習近平」,消息在社群媒體迅速流傳,但很快被審查刪除,連歌曲〈四通橋〉也無法搜索。

數月之前,在中國網路上,不少人曾期盼二十大過後,北京很快將調整清零政策,但現在大家也不抱希望了。10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動態清零可持續而且必須堅持」的評論,強調「疫情防得住,經濟才能穩得住」。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長期研究臺灣、香港、中國階級流動和經濟問題,他對《報導者》表示,當前中國清零政策和經濟、民生之間已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清零政策在防控感染者的同時,也成為限制人流動和聚集的工具,防止人們抗議或上訪,各地政府以此來「壓住房地產爛尾樓的業主和各種失業問題」,但長期堅持清零政策,又繼續加劇了房地產問題和失業問題,不斷惡性循環。

「如果你放開來,潘朵拉的盒子馬上就會爆出來。」林宗弘說,儘管疫情之初中國不斷宣揚制度優越性,但長遠來看,歐美國家的民主體系還是更加柔韌靈活,而中國則是「剛性地延後了經濟復甦」。

在城市中產家庭和菁英人士之中,愈來愈多人懷疑動態清零、閉關鎖國的政策,以及中國目前的經濟政策。

「2020年國家說非必要不出國,後來其實變成了非必要不出省,現在基本是非必要不出門了吧,或者說非必要不要活著吧。」

林楓繼續說:「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大家覺得特別creepy──我即使願意回來隔離,你也不讓我走(出國)呀。是為了抗疫還是為了(和世界)脫鉤,讓人和錢不可以走?」

今年以來,與Run諧音的「潤學」廣為流行,林楓談到身邊不少朋友都在研究移民,「但也不是那麼容易,以前拍拍屁股就走了,現在各種困難很多,出入境管制、外匯管制,有一種不許跑的感覺。你問問大家想不想走,肯定都想。」

面對當前各種荒誕的政策,中國經濟和普通百姓可以承壓多久?中共又會如何應對?這也是陳婷這一年來思考的問題。

「作為經濟學家,以前我們肯定覺得經濟是基礎,其他東西是上層建築,如果沒錢了,大家快餓死了,那肯定要反的,或者至少說,如果經濟上面對這麼大的不確定性,人們的思想會變,」陳婷說。但到了今年,她覺得自己以前低估了民族主義對大家的影響,也低估了大家的忍耐程度:

「一個可能性是一些人現在很窮,但還沒夠窮;另外一個可能性是,一個人就算很窮很苦,意識形態也可以讓他狂熱起來。」

陳婷觀察,現在網路上一些人對經濟很不滿,整天擔心房貸,也會抱怨防疫政策,但一提及臺灣問題,他們又好像打了雞血一樣的,「就好像你拋一個民族主義的骨頭,他又可以忍受喔。」

「明年情況肯定只會更慘。」在廣東,劉坤只想著如何轉變工廠經營方式,看看未來幾年能不能先活下來。他說,目前政府對他們的資助只有減少繳納社保這一項,但他也不會期待更多,「即使他們給你,也不敢輕易拿,萬一拿了,還可能被他盯上了。共產黨的錢是這麼好拿的嗎?」

(文章授權轉載自報導者 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報導者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