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晶元禁令使中國面臨「人造衛星」時刻(圖)


美國對中國的晶元設備出口限制可能會導致其面臨「人造衛星」時刻(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2年10月14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編譯/綜合報導)專家認為,美國對中國的晶元設備出口限制可能會導致其面臨「人造衛星」時刻,促使中國晶元製造商嘗試創造性的工程解決方案並制定自己的路線,即使它可能在較長時間內無法在商業上取得成功。

根據拜登政府10月7日宣布的新規定,美國公司必須停止向中國晶元製造商提供能夠生產相對先進晶元的設備,除非它們首先獲得許可。

這些措施將破壞中國所謂的「彎道超車」計畫,即利用外國製造晶元的技術而發展自己的晶元產業。中國消費了全球四分之三以上的半導體。

花旗經濟學家在一份報告中表示:「技術脫鉤可能成為中國在創新方面的‘人造衛星’時刻,迫使其採取自上而下和自力更生的方式,尤其是在半導體領域」。

技術自給自足的重要性,在過去十年中已經成為習近平當局的首要任務,也成為今年官方會議的一個關鍵主題。

波士頓諮詢集團估計,到2021年,一個國家將需要至少1萬億美元資金的前期投資,來建立完全「自給自足」的本地晶元供應鏈。

專家表示,新的限制措施可能會刺激中國晶元製造商,嘗試通過使用不受制裁的舊技術的創新工程來生產晶元。

這是中國最大的代工晶元製造商中芯國際(中芯國際)曾嘗試過的。2020年底,華盛頓禁止其從荷蘭公司ASML獲得一種名為EUV機器的先進晶元製造工具。

雖然制裁旨在阻止中芯國際生產先進晶元,但一些分析師發現,有跡象表明,中芯國際通過仍然可以從ASML購買的更簡單的DUV機器,成功生產了晶元。

然而,專家表示,這種嘗試不太可能生產出商業上可行的產品,併進行大規模生產。

「你可以調整某些工具.....但產量會是多少?他們如何才能實現商業化產量?這些都是問題所在,」跟蹤全球存儲晶元行業的臺灣顧問Marco Mezger說。

專家表示,中國自己的設備製造商仍落後於海外同行四到五年,因此它們不適合作為KLA Corp、應用材料和Lam Research等美國供應商設備的即時替代品。

另外,兩家可能受到打擊的是中國長江存儲技術有限公司和長鑫存儲技術有限公司。它們都是大約10年前成立的,是由政府支持的公司,也是中國打入全球市場的最大希望,想與三星電子和美光科技等頂級公司並駕齊驅。但是,這兩家公司都沒有使用最前沿技術實現量產。

海外工具製造商的利潤也將面臨打擊,KLA、Applied Materials和Lam Research各有大約30%的收入來自中國,中國是它們最大的市場,也是增長最快的市場。

一家設備公司的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在我們看到俄亥俄州或俄勒岡州設立約100億美元的晶圓廠之前,我認為我們明年的收入會有很大的擔憂,」他指的是為美國晶元生產提供527億美元補貼的晶元法案。

消息人士還表示,他們正在爭先恐後地遵守新的出口限制,一些公司下令實施廣泛的供應禁令以避免違反規則。

知情人士說,華盛頓也在準備應對新的出口限制帶來的意外後果。

在新限制生效前幾個小時,韓國SK海力士表示,它已獲得美國的授權,可以為其在中國的晶元生產設施接收貨物,而無需新規則規定的額外許可。

為中國客戶服務的公司的業務已經大幅放緩,他們的員工幾乎無事可做,「我們的高層管理團隊告訴我們要放鬆幾個月--我們仍然可以上班,但這不是強制性的,」一家位於中國的海外設備公司的消息人士說。

本文留言

作者文龍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