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2年9月26日訊】1991年世界誕生的第一張SIM卡,大小和一張銀行卡差不多。此後,SIM卡從「25mm × 15mm」的標準卡縮小到「15mm × 12mm」的小卡,再到迷你卡nano後,一直維持到現在。但今年9月初的發布會上,蘋果宣布要更激進地取消SIM卡。這背後,每一次SIM卡的尺寸縮減,都伴隨著蘋果公司在手機研發過程中,與SIM卡的堅決鬥爭。
手機卡的三種類型(網路圖片)
世界上最恨SIM卡的,大概就是蘋果公司。
2010年,iPhone 4首次讓小型卡進入了推廣商用;2012年,iPhone 5將SIM卡的尺寸進一步壓縮到原卡的二分之一。最近,蘋果更是宣布在美國本土推出的iPhone 14中取消實體卡槽,完全依靠eSIM卡(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卡)提供服務。iPhone 14提供的eSIM服務最多可支持8個運營商,同時使用兩個電話號碼——這也被網友戲稱為「8卡雙待」。
SIM卡槽究竟是哪裡惹到了蘋果公司——主要在於SIM卡槽一直是蘋果手機設計的「攔路虎」。
畢竟從劉海屏到靈動島,蘋果對手機上所有的開口和打孔都深惡痛絕。據海外媒體報導,蘋果準備在2024年的iPhone 16上,砍掉最後一個手機介面——消滅充電口,僅支持無線充電。
平心而論,減少手機介面,去除外部鏈接環節,轉而採用嵌入主板的eSIM設計,將極大提高設備的抗震、防塵、防水能力。手機也能更好地適應高溫、防腐蝕的嚴苛環境。當然,這也會讓手機的功能與設計想像空間被進一步放大。
eSIM僅需「空中寫卡」就可開通服務,用戶更換電信供應商將變得便利。蘋果消滅SIM卡的舉動,也勢必很快得到更多手機廠商和通訊服務商的跟隨。而隨著產業鏈的協同加深,更為便捷的、能適應更多環境的eSIM卡也將被廣泛應用於智能手錶、手環、智能汽車、智能家居等終端設備上。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小小的SIM卡變革,還隱藏著深度的產業思考,在這背後,以eSIM技術為契機,「萬物互聯」的圖景又清晰了幾分。
現在,假如你在美國購買新版iPhone 14後,如果曾開通過eSIM,可以直接將新舊手機並排放置,系統會彈出是否轉移手機號的提示。點擊「確認」幾秒鐘後,手機號就會以eSIM形式發送到新手機上,同時原有SIM卡失效。
如果沒有開通過eSIM,則可能要先在PC電腦上登錄運營商網站,提供支持eSIM手機的IMEI和EID號,通過反饋的QR碼完成開戶。前後時長大約需要幾分鐘。
擺脫了卡片的物理束縛,eSIM的一大優勢是能夠便捷地更換和增減運營商。雖然多數人還沒有在手機裡用上eSIM技術,但這一技術的落地其實很多年前就已實現。
早在2011年,蘋果公司便申請了一項虛擬SIM卡的專利,可以被看作是如今eSIM卡的雛形。2014年9月,蘋果在iPad Air 2發布時首次為其添加了eSIM卡功能,允許用戶更為輕鬆地切換運營商。
在手機端,2018年,蘋果在推出的iPhone XS、iPhone XR系列中就引入了eSIM卡設計,同時支持單實體SIM卡+eSIM卡的雙卡雙待功能。
但如果現在所用的iPhone 13同時開通了實體SIM卡和eSIM,eSIM卡下的手機網速沒有太大區別,但實體卡和eSIM同時運行,手機電量似乎掉得很快,一天要充兩次電。
目前,美國的eSIM還不是很普及,至少絕大部分人還在使用實體卡。主要原因在於,目前eSIM的開戶還不能完全脫離開PC或者客服。某種程度上,從PC端反饋QR碼的過程也可被理解為給予eSIM卡身份認證。在一些跨國遠途旅行,或者是想在幾臺手機之間隨意更換運營商的場景中,實體SIM卡的插拔即用反而更加便利。但隨著蘋果準備徹底在手機上消滅實體SIM卡,這一情況或將發生變化,並已經引起了世界範圍內運營商的提前布局和響應。
雖然在技術層面,eSIM已萬事具備,但落腳到取消插槽,蘋果也要看運營商的臉色。
關鍵點在於,eSIM讓用戶可以對運營商自由切換,這顯然會觸動巨頭們的利益。2018年在美國,蘋果公司就曾舉報兩大運營商Verizon和AT&T違反自由轉換無線運營商的規定。
此外,消費場景的轉變也可能會切走運營商的蛋糕。以往,消費者需要走進營業廳辦理卡片業務,為門店帶來流量的同時,也會拉動耳機、充電線等零配件的銷售額。而如果改為eSIM,人們線上即可完成操作,門店潛在的消費機會可能就減少了。
不過這一次,蘋果已下定決心,自斷後路,eSIM卡也可能會出現普及的契機。而更大的選擇空間和便捷的操作,可能會讓消費者降低對運營商的依賴。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