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泛民和本土派時有摩擦,當反送中爆發後,兩派可謂「和勇不分」。圖為泛民在2019年10月1日反送中期間發起國殤日遊行。(圖片來源:周秀文/看中國)
1989年6月4日發生在天安門廣場的一幕,不僅對中國大陸產生深遠影響,對香港亦然。很多曾經支持共產黨的港人開始轉軚。其後香港開始出現民主派,即泛民。民主黨便是泛民陣營中的第一大黨。當時港人一直視泛民為民意代表,不過到了2012年前後,隨著「本土派」的興起,泛民被批評為「出賣香港」的「左膠」、「大中華膠」。
為何以年輕人為主的「本土派」敵視泛民?首先,不少泛民成員很「愛國」。事緣、鄧小平在1984年親口承諾,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條件是:「必須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愛國者的標準是:尊重自己民族,支持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只要具備這些條件,都是愛國者。
鄧小平又說,「可以罵共產黨,我們不怕他們罵,共產黨是罵不倒的」。換言之,香港人可以「反共」,只要不「反中」,即不反對中華民族,就是愛國者。
當年有宣傳大力倡導香港人和中國人「血濃於水」;加上當時正值鄧小平「韜光養晦」,大搞改革開放,拉攏美國之際;不少真心「愛國」的泛民人士,希望中國可以自此向民主方向轉型,慢慢發展成為一個開放的民主國家。尤其他們身在自由的香港,更有責任推動中國民主進程,造福中國百姓。
泛民組織——支聯會有五大工作綱領:「釋放民運人士、平反八九民運、追究屠城責任、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這五大綱領和泛民的理念大致相同,都是針對共產黨,希望民主、自由和公義可以在中華大地彰顯。
沒有武器、彈藥和軍隊的泛民只是在言論自由的香港行使表達自由,而且言論並無違反鄧小平「愛國者治港」要求,何況鄧誇口說「共產黨是罵不倒的」。
中共在97前對香港人許下諸多承諾,其中之一便是「雙普選」,即香港人一人一票投票選舉行政長官和立法會議員。對於「雙普選」承諾的實施,當年可謂全城期待,不過隨著承諾被中共以不同藉口推遲,最後落得全城絕望。
當年的泛民被認為代表香港主流民意,他們以和中央談判的方式來推動「政改」(政制改革),希望最終實現雙普選。2010年,民主黨幾位核心成員歷史性地走入(中央駐港幾個)中聯辦,雖然促進短期政改方案獲得通過。可擺在眼前的殘酷事實是:「雙普選」仍舊遙遙無期,而且香港人要向中共乞求民主。
大約在2012年前後,香港民間衍生出以年輕人為主的「本土派」。他們認為泛民太幼稚、太理想主義,連小小香港的雙普選都爭取不到,逞論「建設民主中國」。
另外,「愛國」二字已經被中共騎劫。在共產黨語境中,「愛國」是指熱愛中共統治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換言之「愛國」等同於「愛黨」。因此每當泛民提及「愛國」一詞時,年輕人已經不再買賬。
香港資深傳媒人、專欄作家李怡在回憶錄中講述這樣一段故事。2013年本土派在網上發起杯葛維園晚會,他們並非不支持悼念六四,而是反對支聯會提出的「愛國愛民,香港精神」為主題口號。
因為「國」已被「黨」綁架,這一點香港人盡皆知。比如2012年的爆發「反國教」運動,「國教」即指「國民教育」,其實是「愛黨教育」。
既然很多詞彙被中共騎劫,香港人是否也要做出相應改變呢?天安門母親丁子霖選擇站在本土派一方,她說,「我看人家(本土派)提的意見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啊」,「支聯會應該好好反思一下。」最終支聯會主席李卓人將口號更改為「平反六四,永不放棄」。
李怡說,目睹中國民主越來越沒希望。「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覺得要挽救香港的沉淪,就要首先認清自己是香港人。香港要自救,就要擺脫乞求中國(中共)的恩賜。」
香港本土派有「民主自決」和「香港獨立」的聲音,這和泛民的「支持回歸」立場也不一致。前「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就提議「民主自決」。
黃之鋒認為,世界大部分殖民地皆能夠透過公投自行決定殖民地前途。而且《聯合國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列明:「所有人民都有自決權。」因此,作為前殖民地的香港,即使在97前無法進行「民主自決」,在「50年不變屆滿」、香港面對二次前途問題時,也可重新啟動自決程序,這是應有之義。
需要強調的是「民主自決」未必等於脫離中國,選項可以為:納入中國管治、回歸英國管治,及香港獨立等等。目的是希望由主流民意來決定香港未來。
2014年的雨傘運動可謂本土派為爭取雙普選的一役,不過以失敗告終。
雖然泛民和本土派時有摩擦,當2019年爆發的反送中運動爆發後,兩派可謂「和勇不分」,合力對抗中共。因此本土派也被歸入民主派陣營。
可惜《國安法》後,無論泛民還是本土派,皆被視為「不愛國」的「反中亂港」派,紛紛被投入監獄。
香港主權移交的25年後,絕大部分香港人已經認清共產黨滿口謊言的本質,所謂「信你一成,雙目失明」。「愛國」也成為一個人人嗤之以鼻的笑話!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