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圖片來源:手繪插畫 志清/看中國)
馮靜山御使家有個僕人忽然發狂,一邊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一邊恨恨的說道:「我雖潦倒不得志而死,畢竟還是個讀書人。你是什麼東西,敢不給我讓路?今天要好好懲罰你一下,讓你明白應該如何對待讀書人!」
那說話的聲音完全不是這個僕人的聲音。靜山親自過去探視,聽了這話,知道是被鬼魂附體,就問那鬼魂說:「您是在白天顯形嗎?陰間與陽間有別,您這樣做恐怕不合適;您是隱著形的嗎?那麼您能看見這些僕人,而這些僕人卻看不見您,他們又怎麼能夠知道迴避您呢?」隨著問話,只見那個僕人隨即變成昏睡的樣子,不久便醒過來,恢復正常了。
我有個學生叫耿守愚,是桐城人。性格孤僻高傲,潔身自好。自詡很高,也很注意自己的操守,但喜歡與人爭禮數。我曾經與他談論這事,我說:「讀書人往往盛氣凌人,想以此來讓別人尊敬自己,以為這就是自重。卻不知道,自己究竟是重還是不重,要取決於自己的修為。如果自己的品德與聖賢相比也沒有什麼好慚愧的,那麼即使是王侯將相拿著掃把掃地來迎接自己,也不能增添榮耀;即使自己是作和泥壘牆的苦力,也沒有什麼恥辱。可貴的原因在我自身的修為和品格,外在的因素根本不值得計較。如果非要根據別人的態度來衡量自己的輕重,那就是要靠別人尊敬我,我自己才感到榮耀;別人不尊敬我,我就自己感到屈辱。這樣,男女奴僕們就都可操縱我的榮辱,這不是把自己看得太輕了嗎?」
守愚說:「您生來即富且貴,所以才持這種看法。貧寒的讀書人如果因貧賤而失去傲氣,就見不出讀書人的尊嚴,也就更會被人看不起了。」我說:「這是田子方的觀點,朱熹已經批駁過了。這是一種重外而不重內的態度,不必再辯了。即就這個說法本身而論,它的意思也是說要以道德修為為重,不應該因為貧賤而自己輕視自己,而並不是說可以毫無道德,只是因為貧賤就可以在別人面前傲氣十足。如果真像你所說的,那麼乞丐比你更貧窮,奴僕比你更低賤,他們都在你面前傲氣十足,你能說這是他們在樹立自己的品格嗎?
我已去世的老師陳白崖先生曾在書房中題寫一副對聯:『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這才是真正說到了根本上,這七個字(人到無求品自高)真可以千古流傳了!」(出自《閱微草堂筆記》)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