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蘇軾的生命境界有多高?這首詩說分明(圖)

解讀蘇軾《滿庭芳・蝸角虛名》

作者:清風  2022-07-23 16: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蘇軾是修煉人,他的很多作品都體現出了其思想特別。
蘇軾是修煉人,他的很多作品都體現出了其思想特別。(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北宋文學家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亦稱之蘇東坡。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蘇軾的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而由於他是修煉人,所以很多作品都體現出他從修煉的角度,表達對生命的感悟、對人間百態的看法,同時讓世人看見了他的修煉層次,其中這篇《滿庭芳·蝸角虛名》就很有代表性。

滿庭芳·蝸角虛名》是這麼寫的:「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乾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一作:須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人們常常說文如其人,意思是文章的風格同作者的性格特點相似,有趣的是這也是蘇軾所說的:「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答張文潛書》)。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乾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這兩句從文字上理解也不難,但很容易陷入常人的層次,因為常人有時也會覺得爭名奪利太累,產生看淡甚至放棄的想法,而蘇軾則是站在修煉的角度看的,或者說很大程度是站在功能的角度看的。

他看到了常人名利得失的種種前因後果,以及勝負強弱的相互轉換,看到了常人是在按已經寫好的劇本在演。因為用功能看,是超越了我們這個時空的,所以看的很清楚,他已經看到了,或者說悟到了哪些是自己短短的一生中註定有的,哪些是沒有的,自己最終的歸宿是什麼,這才能夠做到「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這是修煉到一定層次和境界之後坦然的放下,因為這篇文章的寫作年代為蘇軾謫貶黃州之後,所以常人一般理解為是蘇軾對政治派系內部傾軋的厭倦和批判。這裡的「醉」很容易理解為借酒消愁,憤世嫉俗,實際不是這樣,他的修煉其實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他人生中的幾次沉浮,其實就是在魔煉他的心性,因為他的根基不錯,所以悟性很好,能夠很快的明白過來,也就是說悟到了不錯的層次。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這幾句是作者的人生自敘,看似隱含著身受慘禍、壯志難酬的沉痛哀嘆,實質是作者坦然的面對,是修煉到高層次後回過頭看往事時的徹悟,人間不過是旅店,小住幾日就走了,那麼對旅店中的得失和種種是是非非又有什麼可執著的,又有什麼放不下的呢?

「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清風皓月、綠茵、雲幕千古都是存在的,對任何人都是一樣,但一個滿身名利的人是不可能懂得去欣賞的,這裡看似是寫欣賞自然的風景,實質是在寫放下名利後和宇宙在一定層次上的同化,是生命的超越與解脫,在那樣的生命境界裡,能夠看到和感受到的東西是無比美好和永恆的,對人間名利的得失又怎麼會在意呢?

心性多高,用文學的手法表現出來的生命境界和層次也就有多高。

責任編輯: 隅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