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時期的張若名(網絡圖片)
人生若只如初見。青春年少,才華洋溢,志向高遠的青年,如果走正人生道路,會展開多麼美好的人生。可惜,無法超脫的自身思想的侷限和錯誤的選擇,使有些人初出茅廬就被捲入無情的騙局,在歲月的波瀾曲折中,在理想破滅的命運中留下無盡悲涼。
激進思想中的人生初戀
1919年9月16日,由周恩來主持,天津學生聯合會的一間辦公室裡20名激進青年創辦了覺悟社,並邀請當時五四運動的精神領袖、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演講。20人中,周恩來、馬駿、鄧穎超、郭隆真、劉清揚和張若名等人較為後世所知。覺悟社成為一個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籠絡青年知識份子的團體,是中共成立前夕的重要組織之一。
這些年輕學子在五四運動中積極活躍,去北京請願遊行,對共產主義吹噓的大同世界抱有天真的的熱忱與願望,打出救國救民的口號,急於走捷徑,號稱打破一切舊的,砸爛一切,故而被暴力革命理論吸引到一起。
打破一切,當然也包括打破男女禁忌,打破覺悟社不許談戀愛的規定。20歲的周恩來和18歲的張若名在接觸中發展成為戀人。
鬧革命和家庭決裂
張若名1902年出生在河北清苑,祖父是一方首富,父親曾做縣令。家境富裕,早期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本是當地名門閨秀的她,被父親的二房太太嫉恨欺負,心靈受創。童年時心底埋下的恨意難消,影響人的一生。
14歲時,張若名考取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和鄧穎超成為同班同學,她成績斐然,容貌出眾,經常在校刊發表作品。1919年爆發五四運動,她和鄧穎超積極發動同學參加到運動中,她們組織了「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走上街頭,宣傳鼓勵各界婦女參加運動。後來,周恩來組織覺悟社時,這些「解放女性」自然也投身其中。
家鄉的父母十分反感張若名熱衷運動的行為。他們曾多次勸說,希望她在學校好好學習。張若名不僅沒有接受,反而鬧革命鬧得更凶,還和周恩來一起被關進監獄。父親一氣之下,登報和她脫離關係。
不同的學說、理論迎合了不同的人生遭遇,「解放天下,暴力革命」的馬列思想和張若名童年時壓抑在內的心理創傷一拍即合。她完全沈浸在一個天下大同,不再有剝削壓迫的共產主義幻想中,不顧一切走上了這條不歸路。
1920年12月13日,覺悟社的成員張若名與周恩來、郭隆真等人渡法勤工儉學。1922年周恩來介紹人,張若名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主講「共產主義研究會」。天資聰穎的張若名法語進步驚人,2年之餘已可以閱讀馬恩著作。1923年她把馬列文論加工整理成三篇文章:《階級鬥爭》《剩餘價值》和《帝國主義淺說》,流入國內後多次印刷成小冊子發放,所以張若名在中共官方口中,是所謂的「五四運動的先驅者」,「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覺悟社創始人之一」,「中國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新女性」。
當時的周恩來24歲,張若名22歲。二人風華正茂,熱戀、同居在法國,又貌似志同道合,人生如果不出意外應該前程遠大了?誰知造化弄人,二人隨即踏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多事之秋命運的分歧點
據說,在法國蔡和森棒喝周恩來:革命者不該瀋溺美色。於是周恩來暫時離開法國前往德國活動於共產國際情報界。
1924年,張若名參加列寧追悼大會,作為中共代表發言,暴露共產主義分子身份後,受到法國警察的秘密追查。同時因為她的富裕家庭背景,中共黨組織對她也進行嚴格審查。這雙重審查摧毀了她的內心。單純地自認為愛國和堅持崇高信仰的張若名,第一次嘗到了美麗的理論之外現實傾軋的殘酷。特別是家庭出身遭受誹議,這複雜的政治上的糾葛使張若名有幾分困惑,又似幾分悔悟,繼而失望。
張若名決定專注於學術,遠離政治。她退出了中國少年共產黨組織。多年後周恩來對姪女說:「她宣布退出黨組織後,也就幫我下定了決心,宣布中斷我們的交往。」
張若名的這次人生選擇是做一個單純的學者。然而她想遠離政治,政治真的放過她嗎?事實證明,她早年熱衷的馬列思想像個幽靈不散,纏繞她一生。
學業達成後和周恩來的一次密會
1927年,張若名成績優異考取里昂大學,獲取全額獎學金待遇。之後,張若名繼續在里昂中法大學深造,主攻法國文學史和文藝理論。1930年秋季,她的博士論文是研究當時法國最有名的作家—安德烈.紀德。完成博士論文《紀德的態度》,得到紀德中肯:「我確信自己從來沒有被別人這樣透徹地理解過」。《紀德的態度》被評為里昂中法大學最優秀的論文之一,張若名因此獲得500法郎獎金。1930年12月,張若名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名留法女博士。一個在國內從未學過法文的女學生,取得這樣的成績,這在一千多名留法勤工儉學學生中,絕無僅有。
同時,周恩來已經回國,一直處於國內共產運動風口浪尖上。1930年春,去莫斯科開會途中取道法國里昂,周恩來化妝成西裝筆挺的青年商人,在小咖啡館二人秘密會面。昏黃的燭光下,周恩來告訴張若名,工作路過這裡專程來看她,並告訴她,已經於1925年和鄧穎超結婚。周恩來說:「這次離開,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見,也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人生恍然如夢,張若名看著這位當年一同叱吒風雲的戀人,不由淚眼朦朧,一時不能自已。
末了周恩來囑咐:「雖然退黨,但要『用生命保守黨的秘密。』張若名則保證『嚴守革命機密終生。』」
浪漫的法國咖啡小坐氛圍中,二人的戀情早已結束,這是一個無關風月的政治上的保證。然而,「保證」意味著什麼?冥冥中是否又一次和一個糾纏不清的幽靈般的存在簽上了生死約?今天看來,張若名的驚世才華在學術上大顯身手,在政治上不見得有多少銳利的洞察力。
周恩來,除了那個咖啡店裡依依惜別的英俊形象之外,他的另一面張若名恐怕做夢也想像不到。幾乎是同一個時期,1931年,周恩來親自策劃並參與了顧順章家的滅門血案;1934年冬,為了不暴露中共紅軍西躥行蹤,周恩來悍然下令殺害了上萬名傷病號以及「政治不可靠」份子,造成了震驚中外的「萬人坑事件」,其冷酷而毫無人性的秉性可見一斑。
1930年5月31日,張若名與在里昂大學讀博士的民俗學者楊堃結婚。二人的定情和婚戀之約為「此生不再過問政治,專心從事學術研究。」1931年,張若名楊堃戴著「中國第一對博士夫妻」的光環回到北平。張若名被聘為北平中法大學文學院教授。
楊堃與張若名在法國拍的結婚照(網絡圖片)
抗戰爆發後,北平淪陷,在8年中日戰爭中,張若名一直參與《法文研究》的編務,可以說這是她一生中相對平靜的日子。
大風暴之前的最後一面
1948年4月張若名來到雲南昆明,受邀擔任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丈夫楊堃研究民俗文化。在這裡,一代才女張若名跨入人生的最後一站。她負責文藝理論和世界文學史兩門課程,並在外語系兼授法語,還創立了文藝批評教研室,她寫作的法語文章就有20萬字之多。
時光無情,一晃到了中共建立政權後。史料記載,1955年4月8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在前往印度尼西亞,參加亞非會議的途中,特意在雲南昆明停留了一段時間。當時陪同的還有陳毅等人。在昆明省委,做為普通大學學者、教授,張若名楊堃夫婦在有些緊張的氣氛中受到周恩來一行高官會見。
這次面會雙方談到雲南民族學,民俗研究,張楊夫婦還做了法國歸國以來政治思想上的匯報。說不上是老朋友寒暄,還是學術研討還是政審會面,有點不倫不類。期間,張若名向周恩來匯報正在積極向黨靠攏,嚮往再入中共黨組織。30年的滄桑歲月,打開了張若名的話匣子,她有點激動地談起當年的法國,那個時代,退黨前後經歷的遭遇。突然周恩來簡單明確地打斷她說:你當年入的是團,不是黨。
張若名張口結舌,蒙住了。30年前自己信誓旦旦在介紹人周恩來面前入過黨,難道記憶出了差錯?按照記載,張若名當年確實加入了共產黨。多年後,回顧這次經歷,周恩來在對陳毅的交談中解開了這個謎:「退團比退黨的錯誤要輕些」。
這次會面成為二人在世間的永別。為什麼在那個時間點周恩來去了昆明接見張若名,又為什麼強調她是退團非退黨,當然沒有官方正式文字解釋,永遠是謎。但是,歷史的多面性複雜性向我們展示了部分謎底—就在那個時刻,周恩來前往印度尼西亞參加亞非會議時,本該乘坐的印航克什米爾公主號專機被通知放置了定時炸彈。周恩來臨時改變行程,卻下令代表團工作人員按原計畫登機,以迷惑國民黨特務機關,確保他自己的安全。這個決定致使部屬與外國記者等11人在空中飛行中爆炸喪生。周恩來臨時改變的行程就是昆明和張若名的貌似輕鬆的會見。
如果,張若名知道會面時上空發生的驚心動魄的爆炸犧牲,還會心潮澎湃地向周匯報她嚮往那個黨組織嗎?那個只講黨性不講人性的黨,謊言粉飾歷史的黨、沾滿鮮血的黨,值得她「積極靠攏」嗎?
魂斷盤龍江
怪只怪中共建政後,鋪天蓋地的宣傳,政治洗腦,使張若名從一個知識分子平靜的書桌前又開始內心的躁動。從1950年起,她不斷重新申請加入中共,寫思想匯報。但是1924年退黨經歷是她歷史污點,沒有被批准入黨。之後的思想改造、反胡風等政治運動中,張若名又拿出當年五四運動時的激進勁頭,認真寫心得,開會積極發言,對黨的號召步步緊跟。
經歷過的人都知道,那個年代的某些人就是有那麼一種入了魔一般的不管不顧的感覺,張若名對黨的嚮往達到了一絲閃念都要毫無保留,赤忱地忠於組織的地步。1957年,兒子楊在道在家信中透露出某些政治見解,她竟然義無反顧地將家信交給了組織,以表忠心。結果是怪誕而殘酷的,兒子被打為右派,關進勞教所長達22年。當年的張若名本人和丈夫也未能倖免,也被劃為右派。
張若名的忠心並沒有獲得黨委對她的信任,換來的是雲南大學對她漫長的重點批鬥。絕望中張若名想到周恩來。
事實上,和周在雲南會面兩個月後,張若名收到來自國務院的信件,被邀請去北京擔任外交部外文秘書的工作,同時兼任全國婦聯的法語翻譯。但是張多年致力於學術,拒絕了外交工作。反右運動中,一家人被打成右派,張若名託人給北京的周恩來去信,但是她還沒有等到回信,就被三番五次的抄家,批鬥折磨得身心疲憊。
1958年6月18日上午,雲南大學中文系再次召開批判會,要張若名交代1924年退黨的「叛徒」經歷。張若名難耐羞辱,趁批鬥會午休時間,出雲大東門,從盤龍江鐵路橋上,縱身躍入湍湍江水。據說,被打撈上岸的她尚有一絲氣息,但是重點大右派份子的身份,使人不敢對她實施救命措施。張若名奄奄一息中拖延了個把時辰,終於離開了人世,時年56歲。
張若名對黨「毫無保留地獻身」了,也獻出了名譽,尊嚴,家庭,兒子,事業,生命。諷刺的是,丈夫楊堃對於張,同樣大義滅親。當年共同約定不問政治的丈夫得知她的死訊後說:「張若名是叛徒,死有餘辜。」事後多年,楊堃於83歲高齡終於被獲准入黨,並被冠之「馬列主義民俗家,馬克思主義民族學創建者」。
張若名拒絕去北京周恩來身邊赴職,失去了機會,然而就算她收到周恩來的回信,就能得到保護嗎?歷史不能用「假設」驗證,但是,反觀周恩來在歷次運動中的表現,包括文革中逮捕他的乾女兒孫維世、親兄弟周恩壽的逮捕令,都是周恩來簽的字,從這些跡象看來,張若名也未必能得到周恩來的保護,畢竟周恩來為了自己的地位不受衝擊,出賣過許多人,這才是歷史的真相。
結語
縱觀張若名的一生,早年以激進的思想投入共產運動,這個起點的錯誤決定了她的悲劇。中途她有反思和悔悟,一度退黨,遠離政治,但是思想上的不清醒和盲目,使她再次在後半生傾心於中共,也就使得政治再次找上了她。最終的結局令人唏噓。張若名縱有才華和治學能力,縱有和周恩來初戀的經歷,也被共產幽靈糾纏一生,支配一生,成了中共政治的犧牲品。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