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院畫十二月令圖(圖片來源:臺灣故宮博物院)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想信很多人知道在反映物候的節令--芒種到來之後,也代表梅雨期來臨了,民間就流傳不少關於梅雨的諺語,此文將為諸君介紹其中的一部分。「芒」就是指一些有芒作物,如大麥、小麥開始成熟,將要收割,「種」就是種子的意思,或表明晚穀、黍、稷等作物播種最忙的季節。有人把「芒種」解釋為「忙種」意思也是相通的。每年6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時開始。2022年的芒種日期為6月6日。
根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到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春爭日,夏爭時」,這「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芒種以後,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即將進入梅雨期。
中國長江中下游流傳著許多與梅雨有關的民間諺語,如下:
「三九欠東風,黃梅無大雨」。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三九期間如沒刮過東風,或東風很少,則芒種節氣雨量也將偏少。三九的第一天與芒種節氣第一天相隔約150天左右。三九期間刮東風與芒種節氣的降水有對應關係。
用冬季天氣特點來預報梅雨的諺語還有許多。例如「臘月裡多雪,水黃梅」,就是指臘月雪和梅雨存在著正相關。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諺語說,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則梅雨也偏少。
「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桃花水」指清明節氣或四月份桃花開放期間的降水。「旱黃梅」指芒種節氣梅雨偏少或梅雨開始偏遲。在長江下游地區,如果清明節或四月份桃花開放期間雨水增多,俗稱「發盡桃花水」,則芒種節氣梅雨將偏少,或梅雨開始偏遲。「桃花落在泥漿裡,打麥打在蓬塵裡;桃花落在蓬塵裡,打麥打在泥漿裡」,與此意思相似。
「春水鋪,夏水枯」,「鋪」是指雨水較常年偏多。諺語說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現乾旱。它和「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一樣,都是用春季的雨水來預測梅雨的。
「行得春風,必有夏雨」,春風,是指偏東方向的風(東南風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諺語意思是說,春季偏東風較多的年份,則夏季梅雨一般也較多。
「小滿不滿,黃梅不管」,它指明小滿與芒種節氣之間,雨水存在著正相關,即如果小滿節氣雨水偏少,則意味著芒種節氣雨水也將偏少,或黃梅偏遲。
以上這些民間諺語,經氣象資料驗認,準確率達70%以上,可謂比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的氣象預測還「科學」。
責任編輯: 隅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