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8日,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正式成立,且已經掛牌運作,同時展示國旗。這是台灣在歐洲第一個以台灣為名之代表機構。(圖片來源:中華民國外交部 )
【看中国2022年5月7日讯】近年中(共)國頻頻使用經濟來脅迫逼他國就範,可是經常失效且造成反效果,不僅沒有達成原先目的,卻反讓自己於國際上被厭惡,甚至促使更多國家聯合反中。7日,據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經濟研究資深副總裁古德曼(Matthew Goodman)和經濟計畫研究助理的雷諾茲(Matthew Reynolds)兩人聯合於自家智庫刊登了評論文章,他們以立陶宛案例來剖析中國經濟脅迫作為。
在評論中指出,立陶宛可說是一個中國經濟脅迫的典型範例,其具備了先前澳洲、加拿大和韓國等國案例的主要特徵。其中包括起因皆是挑戰到了中共「核心利益」,也就是中國領土主權,而且北京的回應措施多以非正式的方式實施,也不符合比例原則。去年11月,立陶宛因為允許台灣成立了「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而被中國視為違反「一中原則」,使得一夕間從中國報關系統消失,且進出口被北京封鎖。
評論進一步指出,但由於立陶宛與中國兩國間的貿易量有限,而讓北京對立陶宛經的濟和政治影響不大,北京因此便祭出一項新脅迫作法,亦即採行非正式性二級制裁,其警告企業若使用來自於立陶宛之產品,那麼與中國的關係恐將會受到衝擊。新作法加大了對立陶宛的施壓,因為此措施衝擊到了德國企業,包括對立陶宛進口零組件之德國汽車零件巨擘馬牌集團(Continental),而且立陶宛也相當仰賴德國。
評論分析認為,北京新措施於初期雖然達到些許效果,包括了立陶宛總統認為代表處名稱是一個錯誤,且也傳出立陶宛在尋求「語言上的漏洞」,希望能夠在不丟臉的情況下,以減緩與中國的緊張情勢,不過在根本性議題方面,立陶宛仍沒有屈服於北京的要求。儘管外界多認為中國具備戰略實力,不過北京經濟脅迫之成效好壞參半;整體而言,使用經濟脅迫非但沒有推進中國長期的戰略利益,反倒造成了反效果。
評論中舉例,雖然澳洲遭北京指控犯下了14項「反中」作為,但仍然拒絕就範,反而強化和美國之間的安全連結;雖然加拿大釋放了中國電信巨擘華為財務長的孟晚舟,但目前似乎也準備禁用華為5G設備;立陶宛獲得歐盟的集體支持,包括了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對北京提訴,美國方面也在討論要提供立陶宛6億美元之貿易援助。
評論提及,最諷刺的就是,北京的作為反倒使台灣有機會強化半導體市場之主導地位,立陶宛雷射科技產業具備了光子晶片製造的關鍵元件,光子晶片之速度較電子晶片來得更快,而且體積又小;台灣積極地尋求結合自身半導體技術和立陶宛雷射科技的優勢,有潛力主導下一代半導體技術。在評論最後引用了名句譏諷:「當你的敵人在犯錯之時,千萬別去打擾他。」
責任編輯: 王君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