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易怒如虎,強者平靜如水。(圖片來源:Pixabay)
人生中,強者獲得的往往是讚許,提起弱者常有人聯想到「弱肉強食」,會同情弱者。當弱者易怒如虎時,則被認為不值得同情;「強者平靜如水」時最終會贏得尊重,其實強者與弱者的區別常在一念之間。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自識荊門子才甫,夢馳鐵馬戰城南。」宋朝詩人方岳在《別子才司令》道出了人生中經歷的事情,十之八九都是不如人意的,可與之直抒胸臆的都沒有多少人。不過,人生也是有比較幸運的事情發生,結識知音之後的心情如同夢中城南鐵馬奔馳一樣。
正是因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與人之間總是存在著各種矛盾和利益關係,煩憂與安寧自始至終伴隨著人的一生,因此可以區分出兩種不同類型的人,就是強者與弱者。
強者弱者之分在於道德與意志
強者並非是代表強勢與特權階層,弱者也不是指弱勢群體。強勢與特權階層中有弱者,弱勢群體中也不乏強者輩出。以道德與意志來看,強者和弱者之間是可以互相轉變的。如果強者失去了道德與意志,就會轉變成為弱者,反之亦然。
在《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有一名句:「松柏之下,其草不殖」,其意思是說在松樹和柏樹下,小草是難以生存的。從而可引申為比喻在強暴者面前,弱者的生存環境是非常艱難的。然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凡事總有意外的奇蹟,在高聳的松樹和柏樹下,依然有小草頑強茁壯成長著,而且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據《孟子・滕文公下》記載,在回答景春有關公孫衍、張儀的問題時,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的意思是,大丈夫應當居住在天下最廣大的住宅中,即「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即「禮」;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上,即「義」。如果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時,就與人民一起走這條正路;若是不能實現理想時,可獨自行走這條正路。富貴不能迷亂自己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自己的操守,強權不能屈服自己的意志,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筆者認為,此處的「大丈夫」可以解讀為「強者」。簡而言之,強者,在面對富貴、貧賤、強權等人生各種不同的境遇時,都能堅守「仁、義、禮」,以天道作為進退的準則。
本文為榮譽會員專刊內容,歡迎您加入榮譽會員後繼續閱讀。榮譽會員每年享受24期《看中國會員專刊》。圖文並茂,設計精美,至尊專享。

如果您已是榮譽會員,請登入後,刷新本文即可閱讀。
您也可以單獨購買這一期專刊,閲讀這一期所有内容。單期半月刊售價$3.99(原價$4.99)。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