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東尼專欄】最後的狀元劉春霖傳奇(圖)
劉春霖,他的人生是與「末代狀元」的名號緊緊連在一起的。
劉春霖,1872年生於直隸(河北)肅寧縣,家境貧寒。他自幼就無師自通,能寫一手好字,讀書也記性超好,過目成誦。10來歲時,劉春霖一把自己寫的春聯拿到當地集市上賣,被搶購一空,人們說他是「神童」。1887年劉春霖兄弟雙雙考中秀才,劉春霖才16歲。
之後,劉春霖進入直隸最高學府——保定蓮池書院學習。在這裡,劉春霖除了學習經史子集,還學了《萬國史要》《世界文明史》《海上權力史》《植物教科書》《幾何》《西醫內科全書》《天演論》等科目。書院有英語、日語教員,還有慕名而來的外國留學生,劉春霖由此打下了他的西學基礎。
1902年,劉春霖參加鄉試,考中舉人。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壽,特增加一次會試,時稱「甲辰恩科」。各省的舉人齊集京城,33歲的劉春霖最終脫穎而出,獲一甲第一名,成為狀元。殿試結果張榜後,順天府尹給一甲三人——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和探花商衍鎏,戴上金花,披上紅綢,領著他們開始「騎馬誇街」。有人說劉春霖「命好」,不如說他書法好。他的小楷在當時是一絕,而科舉殿試重視書法甚於文章內容,這為劉春霖奪魁奠定了基礎。
古語有云,字如其人。假若將劉春霖的書法比作一個人的話,可謂是清秀瀟灑。當年,帝師翁同龢第一次見到劉春霖的筆墨,曾驚嘆不已,預言他將大魁天下。劉春霖還曾因為字寫得好,間接為慈禧抄過佛經。楷書講究的是正直,劉春霖的作品不僅僅是正直,更多了一份圓潤,邊角之間的融化恰似隨意,但又不隨意,自有一派風格。得中狀元後,劉春霖的友人拿了他的書法到上海印行售賣,一搶而空,結果市面上出現了許多盜版之作。劉春霖尤以小楷著名,娟秀端莊,流傳甚廣。時有「大楷學顏,小楷學劉」的說法。
劉春霖的殿試策論答卷,在他生前也公開出版了,從他的答卷內容來看,也深度契合了當時朝廷亟需進行制度改革的訴求。他在裡面講要保存國粹,也講要學習西學,振興中國商業,整頓軍隊和吏治等等,確實是清末新政所需要的那種人才。
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舉」,這讓劉春霖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後來,他自嘲,說自己是「第一人中最後人」。中了狀元之後,他沒有在老家修建狀元府來光耀門庭,而是在村子裡建了一所小學堂。學堂的一切費用,包括房屋、桌椅、教具和教材等,都是他一個人出資捐助。建成後,他給小學堂題了三個字——鑄才爐。他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如今有能力了,他把很多心力用在教育上。
一年後,清政府為推行政治改革,選派一批帝國精英赴日本留學。劉春霖與其同科進士譚延闓、沈鈞儒、商衍鎏、王揖唐等人,一起在東京法政大學學習。劉春霖在日本接受了君主立憲思想。1907年學成回國後,他成為清末立憲運動中最活躍的一員。
中狀元兩年後,他的原配夫人不幸去世,很多人想給他提親,包括皇族貴冑成員。貴族裕庚有意將次女容齡嫁與劉春霖續弦。劉春霖的老師、北洋大臣楊士驤負責說媒,但劉春霖多次婉拒,說自己出身寒家,不敢高攀,此婚事只好不了了之。當時,容齡與姐姐德齡在宮中當女官,深得慈禧喜愛。此事傳出去,人們笑劉春霖太愚笨,連將婚姻裙帶作為升官階梯的道理都不懂。劉春霖笑著解釋:「人有巧拙,拙者我之短,亦即我之長。倘隨俗俯仰,恐用力愈多,見功愈寡。」任何時代所謂的「精明人」很多,但「守拙」卻是劉春霖一生的信條。後來,劉春霖續娶了滄州張氏之女。過門後,張夫人說,我跟你,不是看中你的功名,是欽佩你的人品。
劉春霖視富貴如浮雲,從不攀高門。他曾在大興縣南苑買了300畝田地。一有窮苦同鄉到北京找他救濟,他就分出幾畝地,供其耕種,自食其力。
1909年,劉春霖當選順直咨議局(相當於省議會)議員。1910年,劉春霖當選資政院(相當於國會)議員。他有末代狀元的功名,又是日本法政大學畢業生,對中西文化和政治理論都有很深的造詣,無論在資政院的演說還是辯論,都常常引來滿場歡呼。
1912年,大清亡了,劉春霖灰心失意,一度隱居不出。他從小就喜歡找個清靜的地方寫字,如今亦是。離開政壇,他就是一個性情孤高、不愛講話、誠實可掬的人。他是末代狀元,又寫得一手好字,求字者絡繹不絕。他定了潤格,從來不愁生計。
1914年,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派人請劉春霖出山,劉春霖任大總統府內史(秘書)。在民國政府,劉春霖還曾任中央農事試驗場負責人、直隸高等學堂學監、直隸省教育廳廳長等職。1928年左右,57歲的劉春霖辭官,從此徹底告別政壇。1930年代,劉春霖欣然出任明軒中學學校董事,並私人捐贈了一批圖書,幫學校建起圖書館。
晚年劉春霖(網絡圖片)
1931年,日本帝侵佔了東北,這一年剛好是劉春霖的六十大壽。劉春霖阻止家人給他祝壽說,現在國不安寧,民不聊生,咱們一家人玩一天就行,不迎客慶祝了。然而,隨著生日臨近,滄州、保定的親戚都提前來京給他祝賀。他的兒子劉海雲只好請了京劇團在家表演。但劉春霖卻很難高興得起來,他寫詩說:「憂國忍能看彩戲,為傳雪已兆豐年。」像杜甫「憂國願豐年」一樣,劉春霖在人生大喜的日子,憂心忡忡,唯有祈願國泰民安。
那一年,他寫下了《六十自述》,回顧他的人生。「平生志不在溫飽」,「不崇高第崇高行」,在時代大變局中,他難能可貴地保持了中國傳統文人憂國憂民情懷。
1933年,黃河決口,河北遭災。劉春霖利用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聯合發起成立「河北移民協會」,組織募捐和移民。在包頭附近建立了「河北新村」,兩次共移民330多戶,1100多人,沿途費用都由劉春霖自己承擔。他老了,社會擔當卻不減當年。
辛亥革命後,劉春霖一度隱居家中,不參與政事。「九一八事變」後,偽「滿洲國」總理鄭孝胥派人以溥儀名義,邀請他擔任教育部長。他表示,君非昔日之君,臣非昔日之臣,斷然予以拒絕。「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日寇侵佔平津,「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揖唐以同科進士兼留日同學身份,親自請他擔任偽北平市長,劉春霖當面給予痛斥。王揖唐惱羞成怒,派兵抄其家,並將劉春霖趕出家門。劉春霖一度流落街頭。後在社會輿論干預下,劉春霖才被允許領回個人財物,回家居住。
1942年1月,71歲的劉春霖在睡夢中安然去世。儘管人生最後幾年,與家國同落難,劉春霖生活已經潦倒,但他保持了民族氣節,錚錚鐵骨,照耀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