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如抽刀斷水 與病毒共存是出路(圖)
圖為林鄭和眾官員步入記者會會場。(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1月29日訊】日前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不顧公共衛生,記者會上不戴口罩,還振振有詞,辯稱此舉可讓市民看清楚她尊容所流露的感受,正是眼下特區抗疫政策自以為是又有虧常識的最佳寫照。
不戴口罩若染上疫症,是自招煩惱,若是沒做檢測便除口罩發言,更是有損公德。當基本衛生要求亦拒絕遵守,也就難以期望林鄭可以重視科學研究結果,按照疫情最新發展,改變眼下如抽刀斷水的「清零」政策。
「清零」政策首先假定可以根絕病毒,「動態清零」再退一步,目的是盡快找出傳染源,再切斷傳播鏈,但兩者同樣欠缺科學根據。美國有研究發現,九成以上Omicron病毒感染者沒有症狀,而有症狀者若有注射疫苗,則大多症狀輕微,與傷風感冒類同,加上其傳染力比其他變種高三倍,因此有估計感染人數將高達三十億,是全球人口三分一。幸好Omicron的死亡率不及其他病毒的一成,只要及早部署,疫情仍受控制*。
上述幾點事實,說明趕盡殺絕的抗疫政策若非愚不可及,也是費時失事。九成患者無跡可尋,除非可以隨時封城全民檢測,而且不計經濟成本和社會穩定,否則難以找出每個感染者。不過,即使找到全部病例,不保證沒有漏網之魚(假陰性病例)暗中繼續播毒,更不能制止解禁後疫情重臨——即開關後再出現染疫潮(Exit Wave),疫情最後打回原形,抗疫行動又返回原來起點。
其次,對於已接種疫苗者,Omicron的症狀一般輕微,用不着拿出對付沙士的辦法,正如傷風感冒一樣,該注重防疫和治療,而不是傾全力檢測再「清零」。因此,重點該放到防疫弱勢社群,如未注射疫苗人士(染疫後的死亡率比注射者高十三倍)、長者、長期病患者身上,通過疫苗、改善衛生習慣、醫護服務等加強對他們照顧。
其實病毒變得傳染力高但症狀溫和居多,反映疫情轉勢卻始終揮之不去。有生物學家指出,病毒變種依循物競天擇的進化軌跡,它們要子孫繁衍,必須提高傳染力,避開免疫系統制肘,同時大幅降低殺傷力,繼續與人類並存,才能傳宗接代下去。因此,Omicron的防不勝防(注射了疫苗亦可被感染),而且症狀減輕,反映流行病毒已找到適者生存之道,不斷變身求存,不是全民檢測及疫苗注射可以制止,也不是官方話禁就禁,更不要說是那個連權貴違反限聚令,也不以身作則依法懲處的特區當局。
同樣重要的是,全球大流行的疫情下,沒有地方可以獨善其身。倘若全球染上Omicron者以十億人計,代表病毒不斷向人類擴散,不斷跟免疫系統打交道,也更可能演變為適應力更強的新病毒。一時一地的疫症「清零」,或可得到暫時的安寧,但有待世界各地同步「清零」,才有望長治久安。
不過,儘管近二十個國家的疫苗接種率(起碼一劑)達到七成以上,但全球而言,平均接種率只及六成左右。值得留意的是,低收入國家的接種率不到一成(9.7%),加上一些地方採用疫苗免疫力不足對付Omicron,它們將成為病毒持續發展的溫床,因此期待全球同步「清零」,不是幻想,也需要頗長時間。
可見,人類無法消滅新冠病毒,跟它共存根本別無選擇,「清零」政策注定是行不通的「倔頭路」(沒出路)。不錯,病毒不斷變異,Omicron之後新病毒可能尋回強烈毒性,至今沒有科學家可以斷定,但到時若有需要大可改轅易轍,重推「清零」政策,但絕不能因為未來可能逆轉,便放棄現在因時制宜,以適當措施應付眼前疫情,正如疫情伊始,未有疫苗,也不掌握治療方法,斷不能假定病毒會逐漸變得溫和,而貿然採取放鬆對策,與病毒共存。
香港醫學研究素來處於世界前沿,專家學者當然明白這些顯淺的道理。身兼政府防疫專家的港大醫學院教授袁國勇及孔繁毅,更公開主張抗疫政策應該轉移目標,由「清零」變為與病毒共存,逐步恢復對外開放。奈何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特別在「完善」後的香港,立法會的新角色是輔助當局施政,不少監察政府的新聞傳媒不是被迫關閉,就是躺平停運,公民組織亦大量瓦解,專家意見儘管有理有據,亦無法形成強大民意來扭轉局面,「清零」政策即使不奏效也沒盡頭,看來也只能苦撐下去,成為新香港新常態的新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