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10種生活習慣造成身體「濕氣」重(組圖)
飲酒和吃油炸食品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造成消化吸收障礙,加重濕氣。
按:台灣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楊淑媚提醒,有些生活習慣容易造成身體「濕氣」重,生活中可以注意10點來預防濕氣加重。
哪些習慣會造成身體濕氣重?
1、愛吃口味太重、油膩、太甜食物
很多人習慣外食,自然就會吃一些油膩、生冷的食物,其實這對於脾胃的傷害是非常大的。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一方面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而油炸食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另一方面甜食少吃益脾、多吃助濕。脾胃一旦虛弱,濕氣就會來臨,養護脾胃,就先得從日常的飲食開始做起,脾胃良好才能有效防止濕氣。
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
2、愛喝啤酒
啤酒是「助濕」之品,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濕氣重的人切記要少喝。脾主運化,喜燥惡濕,經常喝啤酒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造成消化吸收障礙,加重濕氣。
3、愛吃生冷瓜果
進入夏季後,西瓜、黃瓜、香瓜等大量入市,有些人甚至直接當飯吃,其實這些是助濕瓜果,尤其是孩子無節制的吃這些瓜果,會損傷脾陽,出現便溏、厭食、睏乏等症狀。
4、愛喝冰飲
不管天氣多熱,都最好不要喝太多冷飲或吃冰淇淋,中醫認為,生冷食物、飲料或冰品,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春天及夏天宜養人體的陽氣,尤其在夏天是很重要的,如果喝太多冷飲,一旦脾陽受損,那消化能力就會被減弱了。
5、睡眠不夠
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會產生氣虛的症狀,隔天精神會變差,提不起精神。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而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睡眠品質提高,睡的更好。
6、少運動,老是坐著
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重的表現。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
久坐會使人的腦供血不足,導致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加重乏力、失眠、記憶力下降等,還會引發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頭疼、頭暈。久坐會讓身體代謝力下降,身體排泄功能下降,體內濕邪容易產生。
7、流汗沒有及時擦乾
夏天天氣潮濕悶熱,特別是流汗後沒有擦乾身體又馬上吹電風扇或冷氣,這樣很容易讓濕邪侵入身體。夏天洗澡水如果太涼,或洗頭後又覺得天氣熱沒及時吹乾就去睡覺,這些舉動都很容易讓濕邪侵入人體。其次,別穿沒有乾透的衣服,蓋潮濕的被子,還要避免淋雨,別讓水分濕氣包裹著身體。
8、環境不通風
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外界濕氣誘發內濕,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所以,在陰雨綿綿的天氣,應該關窗關門,把濕氣拒於外面。一旦天氣好轉,濕氣減少時,應該及時開窗通風,讓空氣流通,帶走室內的濕氣。如果外界濕氣仍然很重,建議使用空調、除濕機等,使得室內空氣乾爽,免得濕氣滯留室內。
9、洗好頭髮沒有及時吹乾
洗頭洗澡時,如果沒有注意擦乾水分,弄乾頭髮,濕氣很容易會藉由濕濕的頭髮進入體內,導致身體濕重,也有可能會造成頭痛的症狀。如果是坐月子的產婦更需要注意,洗完頭要馬上吹乾頭髮,否則很容易會有風濕或頭痛的現象產生。
喜歡淋雨或玩水的人,外在的濕氣較容易趁機侵入人體。
10、喜歡淋雨或玩水
如果我們的生活環境很潮濕,或居住的地區常下雨,又或者是住在海邊,那我們就很容易會因為外在環境的濕氣,這就是所謂的「外濕」,而造成身體的濕氣很重。而喜歡淋雨或玩水的人,外在的濕氣較容易趁機侵入人體,長時間不注意就會造成身體濕氣重。
濕氣重的人的10個小提點
1、少吃冷食,少喝冷飲
在濕氣如此重的環境中別吃傷脾胃的食物。比如涼拌食品、冷飲。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寒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不宜過量食用,烹調時最好加入蔥、薑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喜歡吃甜食的人也得忌口,因為「甜膩化濕」,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反應。口味重的食物也要少吃,因為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油膩、過鹹、肥甘厚味的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
2、少飲酒
酒助濕邪,酒少碰為好。愛喝酒是加重「濕毒」的主要因素,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因此酒精儘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澆愁。
3、多喝溫開水
想要「排濕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喝水,讓水分稀釋並加強循環代謝,如此一來,體內的代謝廢物、食物殘渣、多餘水分等,就可以透過流汗、大小便等方式排出體外,濕氣再也不殘留。「喝水」是促進體內代謝循環的最簡單方法,那麼喝怎樣的水最能幫助排濕呢?答案是「溫開水」。溫開水可以活化內臟,當內臟溫度升高1℃,基礎代謝率也跟著提高10%~12%,燃燒脂肪的效率更佳;攝取充足水分也能促進體內循環,幫助消水腫、排廢物、促進排便。夏天游完泳,也別忘了喝杯溫水,可以抵禦濕氣入侵。
運動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4、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
5、睡眠要充足
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會產生氣虛,氣虛會造成身體沒有活力,代謝會變慢,脾氣虛會讓腸胃運化能力變差,水分代謝不良,濕氣容易產生,充足的睡眠可以讓我們精神變好,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
6、夏天不要貪涼睡地板
儘量不要住地下室(潮濕氣重),熱天也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板潮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
7、保持衣物乾爽
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蓋潮濕的被子,被子(墊絮)要經常晒。衣物最好掛窗外透過陽光晒乾,勿掛於室內晾乾。如果流汗要馬上擦乾,保持身體乾爽。
8、下雨天減少外出,少踏濕地
還要避免淋雨和涉水,別讓水分濕氣包裹你的身體,淋雨後要及時換上乾衣服。如果鞋子濕了就不要一直硬穿著,要把濕的鞋子脫掉,保持腳的乾爽。濕氣重的人最好不要在剛拖過地的地板上赤腳行走,最好等乾了再踩地。
9、吹乾頭髮再入睡
洗頭洗澡時,要注意擦乾水分,弄乾頭髮後,再入睡,不然濕氣進入體內,影響身體健康。
10、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天氣乾燥及陽光普照時多開窗,使空氣流通。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保持空氣流通,讓空氣帶走濕氣。地板濕了,立即拖乾,免得濕氣滯留。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可以打開風扇、空調、除濕機,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本文由幸福文化出版社授權刊載,摘自《飲食決定去濕力:去濕中藥茶湯,補脾不生病》,作者:楊淑媚(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蔡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