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黃花海(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美術界經常能聽到這樣一句話:藝術是一種修煉。藝術家們大多習慣於將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心路歷程投射到作品中,把藝術創作當成一種情感的宣泄,以此來表達他們的心境。佛家的金黃,道家的紫色…這些例子直接展示了傳統色彩與修煉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繫,而修煉文化又是如何體現在美術理論及其具體實踐之中的呢?神秘色彩的背後到底是什麼?
不過,很多搞藝術的人認為,他們所說的「修煉」只是一種比喻或者修辭上的描述,而與傳統意義上的修煉並沒有多大關係。但事實上,如果對傳統藝術追根溯源,就能發現美術與一些修煉方法、宗教理論之間的聯繫非常緊密。這些聯繫並不僅限於藝術題材和作品用途,而是涵蓋著眾多層次,甚至連繪畫所使用的顏料、技法都與之息息相關。
今天,我們就從另外的角度來談談它們背後的奧秘。
丹青之見
中國傳統文化屬於神傳文化,博大精深,而美術作為神傳文化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擁有廣博的內涵。繪畫在中國古代也叫「丹青」,這一名稱其實不像人們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理解,不同層次中也存在不同的感悟。在傳統文化裡,對事物認識的本身就是一個多維的、立體的時空結構,所以也蘊涵著層層機理。
我們先簡單談一談世間美術領域中一些常規的認識。一般認為,丹青原指古代的「丹」和「青」兩種礦物質顏料。用通俗的說法來講,丹是朱紅色(一種略微偏黃、較為柔和的紅色),青是指一種藍色(根據不同的製作工藝,色相上會有些區別),非美術專業的讀者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紅、藍兩種顏料。中國古代繪畫常用這兩種顏色,因此丹青就成了繪畫藝術的代稱。
其實,懂一點傳統美術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代繪畫常用的並非僅此兩種顏色,而是習慣於採用「五方正色」,即與金、木、水、火、土五行所對應的白、青、黑、赤、黃五色(具體內容請詳見前面說的《傳統色彩的奧妙》一文),並且多以黑白作為主色,也就是講究墨色的運用。因此,有些人認為丹青的叫法可能更側重於色彩本身:從色彩的冷暖對比角度來看,丹為暖色,青為冷色。
現代色彩學與光學研究設定了三原色光的概念。如果把紅(Red)、綠(Green)、藍(Blue)三色光以不同的比例相互疊加,對人眼而言可以形成大量與各種頻率的可見光等效的色覺,相當於折合產生出了豐富的光色,也就是專業領域常說的「RGB色彩模型」。在此背景下,紅、綠、藍三色光就被人們定義為「三原色」。
三原色(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自然光的光譜中,綠色光處於紅、藍之間;相比之下,紅和藍的光譜距離更遠。因此,從色彩學角度講,偏紅的顏色屬於暖色體系,而偏藍的顏色則是冷色體系。這樣,紅、藍兩種顏色就能很好地概括整體的色彩概念了。
現代醫學目前瞭解到,人眼內有幾種讓人感知色彩的視錐細胞,分別對黃綠色、綠色和紫色的光響應最大。因此,需要注意的是,RGB模型只是現階段人類用來表現色彩的一種便利的方式。實際上,它既不吻合人眼視錐細胞對色彩的敏感峰值,也不是自然界裡真實色彩的光色法則,而是建立在人類現有技術基礎上的一套人為制定的東西。
在美術上,色料三原色與上面說的色光三原色是兩回事,但道理是相同的,它們的制定都帶有相當程度的主觀性和技術上的侷限性。幾十年前還被美術界奉為圭臬的「紅、黃、藍」色料三原色理論,在今天的美術教科書中已經被「青、品紅、黃」系統換代了。【註:此處的青是現代概念裡的青,與古代丹青的青不是同一種顏色。】因為從理論上講,所謂原色,是不能通過其它顏色的相互混合而調配出來的。但人們發現品紅與黃色混合後能得到舊版的紅色,青色與品紅能混合成藍色;相反,紅、黃、藍卻調不出品紅和青。因此,以前的紅、藍兩色就從原色降階成了間色。
但是,新版色料三原色的出現令許多年來互為依托的色彩理論瀕臨崩潰,這三種顏色代入原有的間色、復色、補色理論體系後卻又無法自圓其說。在色料領域,紅色與青色這個新的補色關係明顯不符合視覺機能,藍色與黃色成了補色卻能調出綠色來……可見,新舊兩套「三原色」體系雖各有千秋,但又都存在不少問題。雙方的支持者們各執一詞,眾說紛紜。因此,專業人士們在運用這些規則時,需要明白學校裡教的「三原色」之類的概念只是一種人為定義的規則,而絕非真理。
如果細說起來,現在這些情況可謂紛亂如麻。因為隨著歷史的發展,文化也像如今的科技一樣,領域分枝越來越多,各類錯綜複雜而又不一定正確的知識越分越細;理論之路看似在向細緻處延伸,其實也意味著路越走越窄,甚至已經走到細枝末節上去了。
在筆者看來,對於文化、藝術的研究,與其鑽進書山卷海裡沐雨梳風,舍本逐末,不如遵循通慧本性的自然明悟,從大處著眼,追溯藝術的初衷,返本歸真,將藝術之路走回傳統。
(待續)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