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恐將走向「共同貧窮」。(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9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9月28日,中國發布「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然而,民眾的收入和消費談不上達到「小康」水平。更有北京大學教授警告,越來越多的政府干預,中國經濟恐將走向「共同貧窮」。
9月28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讓一個人掉隊,不讓一個區域落下,不讓一個民族滯後。」
白皮書還強調,全面小康體現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
雖然官方聲稱中國百姓如何的「富裕」,但實際情況如何?
在去年5月「兩會」後的總理記者招待會上,中國總理李克強突然爆出中國有六億人口月收入一千元的統計數字,導致輿論嘩然。
中國社會科學院在2020年12月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民眾的收入和消費情況都堪憂。
這份報告名為《休閑綠皮書:2019~2020年中國休閑發展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
報告顯示,中國國民年均休閑消費為5647元。其中,個人休閑消費開支在1001-3000元的佔22.7%,在3001-5000元的佔10%,人民幣5001-10000元的佔11.1%。11.8%的人年休閑消費開支超過10000元,但卻有高達44.4%的人,一年的休閑消費開支只有高收入族群的十分之一,即在1000元以下。
如果以此民調結果為樣本,放大與中國14億的總人口對比,這代表有6.2億人(44.4%的人)每月的休閑消費只有83元。另有3.2億人每年則有3000元以下,相當於每月約人250元的休閑消費資金。
針對該報告,臺灣中經院副研究員吳明澤對《美國之音》表示,從這份民調可以看出,多數中國民眾仍著重在基本生活,少有休閑娛樂消費,而且低收入人口的佔比仍高,再加上貧富差距嚴重,實在讓人很難相信中國已經做到全面脫貧、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階段。
吳明澤解釋說,333原則是小康社會基本的評估準則,即一般小康家庭會將其收入的三分之一花在維持基本溫飽的生活開銷上,另外三分之一作為儲蓄,還有三分之一則作為生活享受和休閑娛樂的花費來源。
吳明澤強調,除非大多數的中國人只掙錢、不花錢,否則此民調顯示,中國可能有超過六成的人口(約9.4億人)每年的休閑花費都低於3000元人民幣,代表他們過的僅是餬口的日子,實在很難稱得上是一個富足的小康社會。
而習近平當局不久前又提出「共同富裕」計畫,再次引發輿論熱議。
習近平在8月17日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研究促進「共同富裕」問題。目標是2035年「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到2050年「基本實現」。
不過,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張維迎卻提出警告,越來越多的政府干預,恐將走向「共同貧窮」。
9月1日,張維迎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發表一篇題為《市場經濟與共同富裕》的萬字長文稱,「如果我們失去對市場的信心,引入越來越多的政府干預,中國只會陷入共同貧窮。」
「中國經濟50人論壇」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學論壇,由現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於1998年牽頭成立,包括吳敬璉、蔡昉、易綱等知名的經濟學家和經濟官員都是其成員。
張維迎在長文中闡述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認為市場經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平等的一種制度」,提供每個人發財致富的機會。中國在過去四十年走向市場經濟才因此達到經濟的飛躍,讓中國大眾受益。
張維迎對計畫經濟提出尖銳的批評,「計畫經濟是少數知識份子設計、然後靠強權從上到下強加給社會的,所以一定有人捍衛它,替它辯護。市場經濟不同,它不是知識份子設計出來的,而是從下到上自發產生的。」
文章寫道,「從歷史上可以看到,反對市場經濟的最大力量,就是特權階層和既得利益者。」
在談到解決貧困問題時,張維迎指出,政府和慈善機構在解決貧困問題上可以有所作為,「但我們必須明白,扶貧的錢形式上是政府或慈善機構給的,本質上是企業家創造出來的」。
而習近平當局幾個月來對多個行業輪番打壓,讓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投資者感到不安。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