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貫明專欄】中秋望明月 心安即吾鄉(組圖)

作者:貫明  2021-09-16 09:1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在中秋時節,天上的一輪皓月非常明亮。
在中秋時節,天上的一輪皓月非常明亮。(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長河之中,中秋節一直是一個最有人情味、最富有詩情畫意的傳統文化節日,也是一個舉家團圓的節日,是月圓人團圓的象徵。古往今來,人們對月亮情有獨鍾,不論是那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執念,還是天地逆旅、百代過客的感懷,似乎都是在呼喚著人們遠古沉睡的記憶。

從牙牙學語之時,我背誦的第一首唐詩就是詩仙李白的《靜夜思》。在童年純真的記憶中,明月與故鄉就聯繫在一起了。然而,也許生來就注定了一生顛簸流離的命運,自從16歲考取大學離開故鄉之後,讀書、工作、留學和居住的地方逐漸的離故鄉越來越遠了。鄉愁,總是每個離家遠行之人揮之不去的情結。至少在走上修煉的道路之前,每當新春佳節或花紅月圓之時,強烈的思鄉之念總是油然而生。

中秋的一輪明月,從古至今被普羅大眾以致文人騷客寄予了種種思緒和人文涵義,也是吟詩作對的常用意象。中秋佳節也在花好月圓的祝福願景中,承載著悠遠的文化記憶和情感歸屬。此時此刻,舉頭再望明月,人過中年的我對故鄉的記憶已經非常模糊,「隨遇而安」的心境早已覆蓋了淡淡的鄉愁。古人云:「黃金浮在世,白髮故人稀。」我仰望長空,寄語那些昔日生死與共、遠在他鄉卻仍在刻苦修行的朋友們,能夠睹明月而頓悟:「竹影掃街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凡事能看淡,心安即吾鄉。

明月如玉如盤 中秋舉家團圓

中秋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

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唐書・太宗記》中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也由此成爲固定的節日。傳說唐玄宗和申天師及道士鴻3人,於八月十五日當晚,天師作法夜遊月宮。聞仙樂飄至,清麗宛轉而動人。唐玄宗熟通音律,默記於心,回來後譜下了「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著名《霓裳羽衣曲》。自此以後,民間也開始興起過中秋節的習俗。中秋節在宋朝已經非常盛行,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在中國的黃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佳節是舉家團圓的日子。
中秋佳節是舉家團圓的節日。(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中秋節盛行時的北宋京師汴梁,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