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三十六計「調虎離山」的著名史例(圖)

 2021-09-06 14: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伍子胥除吳王用的是三十六計哪一計?
伍子胥藏匿淮水間,選自月岡芳年繪《月百姿》。(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調虎離山」是三十六計第三套攻戰計中的第三計,此計原文是「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連。」

意思是說,如果敵人強大,又占據有利地形,就會如虎添翼,強上加強。如果調動其脱離良好的陣地,就會使敵人化強爲弱。因此,遇到強敵時,要善於調動敵人,使其脱離有利陣地,入我圈套,相機殲滅。

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謀略,此計源於《管子》〈形勢解〉:「虎豹,獸之猛者也,居深林廣澤之中則人畏其威而載之……故虎豹去其幽而近於人,則人得之而易其威。」

獸類中最威猛的是虎豹,當牠們居住在深山大澤中時,人們就會因虎豹的威風而畏懼牠們……若是牠們離開所居的深山幽谷而靠近人類居住地,人們就可捕捉牠們,令其失去原有的威風。

此計關鍵在巧妙、靈活的「調」,目的是要虎(敵方)「離山」,又不致讓「虎」反咬一口。以下二例就是運用「調虎離山」的戰術而致勝的例子。

「調虎離山」史例一:伍子胥計殺吳王

春秋時期,吳國的公子光想除掉吳王僚,取而代之,但吳王有三個驍勇善戰的兒子在身邊,使他難以下手。伍子胥逃到吳國,公子光以賓客之禮接待他,他看出了公子光的心思,便獻計說:

「目前胥國動亂不安,如果你向吳王僚建議向胥國發動進攻,他一定會同意。然後你藉口自己的腳扭傷,推舉吳王僚的兒子掩余和燭庸帶兵前去,同時建議吳王派他的另一個兒子慶忌出使鄭國和衛國,目的是說服這兩個國家共同伐楚。這樣,就可以除去吳王僚的三個羽翼,剩下他就好對付了。」

吳王僚果然聽從了公子光的所有建議,把他的三個兒子都派了出去。公子光見時機已到,便派刺客專諸將匕首藏於烤魚的腹中,偽裝上菜,呈獻給吳王僚時,專諸突然從魚腹中取出匕首刺向吳王僚,吳王僚當場斃命,他的三個兒子見國內發生變故,也不敢再回來,只好亡命他國。公子光即位,是為吳王闔廬。

在這個故事裡,吳王僚的三個兒子就如同三隻猛虎,使公子光無法刺殺吳王僚。公子光採用伍子胥的計謀,調走了這三隻猛虎,讓吳王僚成了孤家寡人,在這時對付吳王就易如反掌了。

「調虎離山」史例二:虞詡平羌亂

東漢末期,北邊羌人叛亂。鄧太后派武都郡太守虞詡(詡,音「許」)平定叛亂,虞詡不滿三千的兵力在陳倉崤谷(大散關)一帶受到近萬羌人阻截。這時,羌人士氣正旺,又佔據有利地勢,兵少勢孤的他,既不能強攻,又不能繞道,陷入進退兩難的情況。

虞詡決定用計讓羌人離開堅固的據點,他對內先命令部隊停止前進,就地紮營;對外散布行軍受阻,向朝廷請派增援部隊的消息。羌人見虞詡停止前進,等待增援,就大批離開據點,到附近劫掠財物,少數留守的羌人也放鬆了戒備。

虞詡見敵人分散兵力,下令部隊急行軍,日夜兼程超過百里,他還命令在急行軍時,日日沿途增加鍋灶的數量,讓敵人誤以為朝廷的援軍已到,不敢輕易追趕出擊。虞詡以「調虎離山」之計順利地通過陳倉崤谷,讓羌人喪失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優勢,不久,羌人叛亂即被平定。

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梁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全詩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計中的一計,依序為: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裡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度陳倉、走為上計、假痴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