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封神】周文王三吃親兒子肉餅(視頻)
第二十回:慢道財神通鬼使 果無世利動人心


西伯侯(周文王)(圖片來源: 網路)

前言:《封神演義》,俗稱《封神榜》共一百回。故事由商紂王題詩調戲女媧、蘇妲己進宮魅惑紂王開端,以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的中國歷史為背景,描寫了商朝與周朝的對抗,以及闡教、截教諸仙鬥智鬥法、破陣封神的故事,最後以姜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做結尾。

石濤: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和中國明朝的四大名著、《封神演義》等故事背後的內涵,對今人存在著借鑒意義(對生命的認識),共同影響著今人。也是這一番認識,所以覺得很值得跟大家分享我個人對《封神演義》的理解:

伯邑考被妲己千刀萬剮,剁成肉餡,做成肉餅,送給西伯侯(周文王),考驗他是否是聖人,再決定是否放了他。那麼,周文王明知是親生兒子的肉餅,為何要連吃三個肉餅?

這跟現在的環境可以相互比較:獨裁的當權者絕不會相信任何人,他會按照自以為是的觀念、理念和認識去評判周圍的一切。

紂王被妖精任意左右,而妖精藉助女人的身體滿足自己的肉慾,並且在這過程中吸取人的精華。這就揭示了:正常的婚姻可沒有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正經八百的結婚,人們通常會有一個禮儀:拜天、拜地、拜父母(具備天、地、人的禮數)。說結婚到哪兒去登記,那是管理人的規章制度,但是民間的婚禮,在國內外、在任何一個環境都是具有的。

我們講的是亂來的,妲己的本身同樣是亂來,所以伯邑考也說你做為國母,你背著王做這樣的事,因此把妲己罵紅了臉。

此處強調的是:妲己是妖,它附著在人的肉身上,利用人的肉身,當它得不到肉身的時候所展現出來的那份邪惡,是超然於人的。當它用伯邑考的肉餅去考驗周文王的時候,哪見得到它對伯邑考的愛意!

所以「愛」這詞可不是這麼輕易使用的,只是現代的人已經分不清楚自己的愛、色、欲、滿足、放縱。

當妲己用肉餅去考驗周文王,展現的是惡。周文王連吃了三個肉餅,紂王覺得周文王是庸俗之人。其實周文王是聖人,當他吃了兒子的肉餅時他已經演繹完了《周易》。他為什麼敢吃兒子的肉餅,表面是為了活,實際他已經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肉身,他同樣是超越於人間的概念。

妲己、伯邑考、周文王這三人,中心是伯邑考。妖怪本身不會侷限在人所謂的歡愛上、人性道義上;周文王也同樣不會侷限在人的層面上,他敢吃兒子的肉,同樣是超越人的。如果不能超越人的話,他也不能演繹出《周易》來,而他超越人的原因正是他已經演繹出《周易》了。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概念。

我們解釋過,當人失去自己的貞操、聖潔的時候就是一塊爛肉。對比伯邑考,紂王就是一塊爛肉。這是第十九回,我們真真確確看到這樣的故事。

詩曰:

自古權姦止愛錢,構成機彀害忠賢。
不無黃白開生路,也要青蚨入錦纏。
成己不知遺國恨,遺災那問有家延。
孰知反覆原無定,悔卻吳鉤錯倒撚。

「黃白開生路」,黃、白是指黃金、白銀,這是講權姦之路。當你面對權姦之徒的時候,時辰不到,你不能去勸權姦之徒要從善,那不是權姦之人的錯,而是勸者的錯。

整個這一詩篇講的,就是費仲、尤渾。他們兩人接了散宜生的賄賂……從而周文王被救了出來……行賄是件不地道的事情,但在這種情況下它就變成好的事,這就看大家怎麼理解了,但它講的就是這意思。

且言西伯侯囚於羑裡城──即今河北相州湯陰縣是也──每日閉門待罪,將伏羲八卦變為八八六十四卦,重為三百八十四爻,內按陰陽消息之機,周天劃度之妙,後為「周易」。

所以在《封神演義》裡直接講,《周易》是文王演繹出來的。文王根據天皇伏羲的八卦演繹成《周易》,給人間留下了一個度法,留下了一個治國之道。同時,他要戰勝人中的親情,裡麵包含了聖人之道——他必將付出苦難。

如果換個角度講,周文王生命神的那一面,達到了絕頂的升華。而他不是一個修行的人,他只是一個普通人從善如流,守住自己的信念。

就像今天普通的人,你不用說我一定要修煉,那是一個更高的要求,但你能退出中共、認清中共的生命之邪惡,你能從我們的故事中體會到生命的內涵,而不是一個政治事件。

有人說我沒入(共產)黨的話無法生存。所有入黨的人都是為了得到好處,而不是實現所謂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當他入黨、得到現實的好處,難道不是現實生命的展示嗎?反過來,當你退黨的時候,不就是得到真實的未來嗎?

姬伯閑暇無事,悶撫瑤琴一曲,猛然琴中大弦忽有殺聲,西伯驚曰:「此殺聲主何怪事?」忙止琴聲,取金錢佔取一課,便知分曉。

這裡講述「琴中大弦忽有殺聲」,我解釋過,音樂不同於其它。姜子牙在殺掉琵琶精的時候用了三昧真火:嘴、鼻子、眼睛,沒用耳朵;伯邑考在彈琴時彈的是《大雅》,琴聲可以超越時間的環境。

有人可以聽到其它空間的音樂,就代表著真正天上的音樂有著穿透力,可以穿透我們所謂的三維空間,或者幾維空間。

一個修煉的人、真正純淨的人,他內心的靜,不受外面聲音的阻撓——這個人生命的境界,不在這個空間環境中。

你到超市、購物中心去,人們喧囂的一切擾亂不了你,聲音入不入你心,這是修煉中要達到的。但如果真正的不入心,你的生命接觸點根本不在周圍的環境。

「猛然琴中大弦忽有殺聲」,是指音樂聲從另一個角度對周文王的提示,因為他已經演繹完《周易》。

姬伯不覺流淚曰:「我兒不聽父言,遭此碎身之禍!今日如不食子肉,難逃殺身之禍;如食子肉,其心何忍?使我心如刀絞,不敢悲啼,如泄此機,我身亦自難保。」

這個人再有本事,他要面對現實就要面對現實,當他生活在人的環境的時候,他必須吻合人的環境。所以文王能算出來,但只能預防他的狀況,他不能改變。

也就是,他演繹出《周易》,他的難,就是吃兒子的肉,在人中的親情上有這麼一份苦難。同樣道理,妲己也要吃伯邑考的肉(吸他的精華),而伯邑考堅持自己的清白(面對現實、苦難),從而促成了妲己成為人間少有的邪惡。

這些在今天的社會中可以借鑒:當你懂得這些東西的時候,你能夠分辨出哪些人不是人(無論男的、女的)。在你的身邊一定會聽到很多人是這麼說法,當他去仿效妲己的做法的時候,他的行為就是妖,他的生命境界是妖,他一定是縱欲的。

所以在這裡其實有一個很有趣的東西:無論任何人,妖、鬼、魔來到人間他也得扮成人樣,以人的相貌出現。同樣,有本事的人、與神同行的高等生命,在人的環境中,他同樣要以人的身體出現。

換個角度講,人是神造的,天、地間所有生命對人有一份認可、一份接受,裡面甚至包括了一份尊重,這份尊重貫穿天上、地下。同樣,你可以體會出中共在污辱人是猴變的時候,你知道那份污辱有多大!在我們這樣的字裡行間,在我們聽到這些故事的對比中,我們都可以體會到這其中的成分。

所以周文王可以演繹出《周易》,他可以知道整個故事的過程,但他卻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他必須要承擔這一份,他承擔的過程是他歷練的過程,當他做了偉大的事情之後,他為此承擔了苦難,也就是生命境界的升華,在人中就是一份苦難,但是在生命境界上那就是一個相當相當至高的過程。它的涵義在哪裡?

很多被共產黨影響的人,他們常說一句話:神在哪兒?你給我證明一下。這也就是講,實證科學在生命理念中它的狹隘,它最狹隘的地方是它把一切都侷限在人的利益層面……

姬伯只得含悲忍淚,不敢出聲。
作詩嘆曰:
「孤身抱忠義,萬里探親災;
未入羑裡城,先登殷紂臺。
撫琴除孽婦,頃刻怒心推。
可惜青年客,魂遊劫運灰!」

他怎麼知道「撫琴除孽婦」?其實文王只要一撒錢幣,按照《周易》一算的時候,整個故事的細節他都知道了,甚至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甚至還能知道人的內在心態可能會做什麼。所以後面當姬昌回到周朝之後,「畫地為牢」是姬昌發明的,任何人都逃不出他的手掌心,其實都逃不出《周易》,那也就變成了是一種定數。

姬昌作畢,左右不知姬伯心事,俱默默不語。話未了時,使命官到,有旨意下。姬昌縞素接旨,口稱:「犯臣死罪。」

姬昌接旨,開讀畢,使命官將龍鳳膳盒擺在上面。使命曰:「主上見賢侯在羑裡久羈,聖心不忍。昨日聖駕幸獵,打得鹿獐之物,做成肉餅,特賜賢侯,故有是命。」

姬昌跪在案前,揭開膳盒,言曰:「聖上受鞍馬之勞,反賜犯臣鹿餅之享,願陛下萬歲!」謝恩畢,連食三餅,將盒蓋了。

使命見姬昌食了子肉,暗暗嘆曰:「人言姬伯能知先天神數,善曉吉凶,今日見子肉而不知,速食而甘美,所謂陰陽吉凶,皆是虛語!」

這就是人們在現實的利益中,很多事情過去,就忘了;在現實的利益中,人們只注重眼前,或者換句話說:活在今朝。

也就是:生命境界不同。文王活在他的生命境界中;普通的凡夫俗子也同樣生活在自己的生命境界中,不能夠反觀自己、相信別人,反過來認識自己在現實生活的不到位之處。

且說姬昌明知子肉,含忍痛苦,不敢悲傷,勉強精神對使命言曰:「欽差大人,犯臣不能躬謝天恩,敢煩大人與昌轉達,昌就此謝恩便了。」

姬伯倒身下拜。

「蒙聖上之恩光,又普照於羑裡。」

使命官回朝歌。不題。

很簡單的一段話卻講述出生命中的命理故事,而這份命理能講述出我們托生成人之珍貴,而這一份珍貴是所有(天上、地下)的生命都尊重的。

以神的概念和妖、鬼、魔的概念之間的對壘,同樣出現在人的環境中(以人的形式、人的氛圍、人的「因為、所以」而出現),可是背後包含著什麼涵義卻只有當事者知道——當事者的生命境界(神、妖、鬼、魔)去決定了這一切。

在今天的環境中,很多人看起來是行其人事,人們卻感覺他很奇怪……我跟大家解釋的就是:他背後的故事就有這樣的東西在裡頭,只不過是今天的人看不出來。這是問題所在。

且說姬伯思子之苦,不敢啼哭,暗暗作詩嘆曰:
「一別西岐到此間,曾言不必渡江關。
只知進貢朝昏主,莫解迎君有犯顏。
年少忠良空慘切,淚多如雨只潸潸。
遊魂一點歸何處,青史名標是等閑。」

這裡講述了伯邑考的忠良、孝心,他就演繹了這麼一個角色。這告訴了我們每一個人生命的珍貴。

姬伯作畢詩,不覺憂憂悶悶,寢食俱廢在羑裡。不題。

且說使命官回朝覆命,紂王在顯慶殿與費仲、尤渾弈棋。左右侍駕官啟奏:「使命候旨。」

紂王傳旨:「宣至殿廷回旨。」

奏曰:「臣奉旨將肉餅送至羑裡,姬昌謝恩言曰:‘姬昌犯罪當死,蒙聖恩赦以再生,已出望外;今皇上受鞍馬之勞,犯臣安逸而受鹿餅之賜,聖恩浩蕩,感刻無地!’跪地上,揭開膳盒,連食三餅,叩頭謝恩。又對臣曰:‘犯臣姬昌不得面覿天顏。’又拜八拜,乞使命轉達天庭。今臣回旨。」

紂王聽使臣之言,對費仲曰:「姬昌素有重名,善演先天之數,吉凶有准,禍福無差;今觀自己子肉食而不知,人言可盡信哉!朕念姬昌七載羈囚,欲赦回國,二卿意下以為如何?」

紂王受了狐狸妖怪陰邪的誘惑之後人智俱廢,他一切都聽這些佞臣的。這些佞臣阿諛奉承,朝廷滅亡時總是這些人出來。

費仲奏曰:「昌數無差,定知子肉。恐欲不食,又遭屠戮,只得勉強忍食,以為脫身之計,不得已而為之也。陛下不可不察,誤中奸計耳。」

奸臣、弄臣這些人都是極其聰明的,他的問題出在於「惡」上,問題出在真正的生命背後屬性上,現實的環境中這樣的人很多。同樣是對應的,周文王可以演繹出《周易》,上通天;那費仲就可以演繹出惡的,下通鬼。

所有的佞臣、惡者都會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他不為任何社稷。他展示自己才智的一切、聰明的一切,裡面都包含著自己的利益,他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

而今天的中國社會一切都是唯利是圖的,一切都是以自己利益為中心的,包括羨慕、妒嫉、恨。所以這個社會必遭大難、必遭苦難,乃至瘟疫之緣由所在,這是生命背後的東西。

你不要以為費仲有多聰明,他是惡的,才能對等地錘煉出文王的至善。所以文王演繹出《周易》,他不會用《周易》去害人,但是費仲、尤渾的一切聰明全是在害人上、全是在不信任上,所以他才會有這麼一種說法。

費仲的表現很像今天大陸人在接受馬克思的辯證唯物論的時候,一切東西他逆反著看。

王曰:「昌知子肉,決不肯食。」又言:「昌乃大賢,豈有大賢忍啖子肉哉。」

連紂王都承認周文王是個好人,是個大賢之人,但他一定要殺他——不是紂王要殺周文王,而是妖在殺他。

費仲奏曰:「姬昌外有忠誠,內懷奸詐,人皆為彼瞞過,不如目禁羑裡;似虎投陷阱,鳥困雕籠,雖不殺戮,也磨其銳氣。況今東南二路已叛,尚未懾服;今縱姬昌於西岐,是又添一患矣。乞陛下念之。」

費仲很壞,他說姬昌外表忠厚,內心奸詐。他是奸詐之人,就把姬昌認為奸詐,真正奸詐者是害人的,但姬昌不害人。

姬昌擁有智慧,他知道是什麼,他也知道避其災禍。但當他避其災禍的時候就吃了兒子的肉。兒子已經死了,他無力回生,他也就以這樣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王曰:「卿言是也。」

──此還是西伯侯災難未滿,故有讒佞之阻。

有詩為證:
羑裡城中災未滿,費尤在惻獻讒言。
若無西地宜生計,焉得文王返故園。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故事:周文王被困在羑裡,吃了兒子肉,但是又沒有放他。為什麼叫「羑裡城中災未滿」?沒到那一天,沒到時辰,這裡講的是「定數」。(作者)他一再講的是定數,定數沒到,那在人間表現出的是費仲的油滑,他看透了周文王的心態,而文王卻沒有害他。

在人的表面上,人們會說文王太傻了,但是文王知道今天受制於他人,他只能如此。這些大德之人、大智慧之人在人的環境中他只有遭受到無可明辨、一般人無法承受的苦難,他才能是一個大賢之人、大智慧之人。

這同樣包含了相生相剋的道理。比如他吃了兒子的肉這事瞞了過去,其實已經相當到位了,可是費仲的出現卻更壓一把——姬昌兒子被殺了、被剁了、被做成肉餅了,他明明知道,吃完了,本來這事過去了,但是被壓一把——不被人承認,還繼續押著他。

這樣故事的描寫,把人物描寫得淋漓盡致,就是文王在這樣的苦難後,後來的時間裏他依然不願意做反臣,來表現出忠。

伯邑考包含了孝,周文王表現出忠,這是這兩人在更大的氛圍中,他們創造了人的生命文化,但他們沒有繼續,所以這兩人都死了,最後真正成就大業的是武王姬發,而不是周文王。

周文王是人中之聖傑,他能演繹出《周易》給人間留下了文化。武王拿著文王的《周易》就沒有後顧之憂了,他拿著一份類似天意的東西,最後戰勝紂王。這是一種天意的屬性在其中。

在沒辦法的時候,散宜生出計謀,出計謀沒有別的,投其所好送重禮給費仲、尤渾。而費仲、尤渾只為自己的利益,是出賣一切的,他可以以那樣姦滑的說法堵住了西伯侯的返西岐之路,但是當他拿到錢的時候,又是他的說詞,讓紂王把周文王給放了。所以紂王就是一塊破肉,紂王就是一個魁儡。所以我說今天是新版的《封神演義》。

慢道財神通鬼使 果無世利動人心

上次說到西伯侯被囚禁在羑裡七年,書中講羑裡即今河北相州湯陰縣,我注意到:湯陰,應該是河南的湯陰(岳飛的故鄉),後來有朋友查了一些資料講:河北的湯陰就是現在河南的湯陰,是地域行政劃分的差距,其實是同一個地方。

也有一些文章提到,周文王和後來的岳飛,如果從輪迴轉世的角度來講,應該是一個人。對於這樣的聖人,我個人不敢評價。《封神演義》講到今天,可以感受到每一個人的魂魄的那種至尊,所以我不敢評價。

當時講周文王的時候說,他受了那麼大的苦難,但他一直表現出「忠」,而伯邑考是因「孝」而亡。周文王表現的「忠」是有目共睹的,和岳飛表現出來的那種忠義,完全是類同的。有一個說法:當時岳飛被殺的時候,岳雲(岳飛長子)一起被殺,就是岳飛怕岳雲他們反了,有這個成分在裡頭,跟周文王是一樣的。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其實是那個時候的古人在給今天的做官者表達應該具有的生命品質、塑造一種傳統的生命文化。

八卦、《周易》、《河圖》、《洛書》其實都是上古時期留下的——有傳遞的涵意——突破了現代人對所謂歷史的認識的有限層面。如果從輪迴轉世的角度深入理解的話,生命之間一定有著承載的關係。如:伏羲和周文王之間就有生命的關聯。沒有生命的關聯,周文王是讀不懂八卦的。

不說紂王不赦姬昌,且說邑考從人已知紂王將公子醢為肉醬,星夜逃回,進西岐來見二公子姬發。姬發一日陞殿,端門官來報:「有跟隨公子往朝歌家將候旨。」

姬發聽報,傳令旨,速宣眾人到殿前。眾人哭拜在地。姬發慌問其故。來人啟曰:「公子往朝歌進貢,不曾往羑裡見老爺,先見紂王。不知何事,將公子醢為肉醬。」

姬發聽言,大哭於殿廷,幾乎氣絕。只見兩邊文武之中,有大將軍南宮大叫曰:「公子乃西岐之幼主,今進貢與紂王,反遭醢屍之慘。我等主公遭囚羑裡。雖是昏亂,吾等遠有君臣之禮,不肯有負先王;今公子無辜而受屠戮,痛心切骨,若臣之義已絕,綱常之分俱乖。

對紂王而言,西岐人是臣。

今東南兩路苦戰多年,吾等奉國法以守臣節,今已如此,何不統兩班文武,將傾國之兵,先取五關,殺上朝歌,剿戮昏君,再立明主。正所謂定禍亂而反太平,亦不失為臣之節!」

意思是反了!

只見兩邊武將聽南宮適之言,時有四賢、八俊;辛甲、辛免、太顛、閎夭、祁公、尹積,西伯侯有三十六教習子姓姬叔度等,齊大叫:「南將軍之言有理!」

眾文武切齒咬牙,豎眉睜目,七間殿上,一片喧嚷之聲,連姬發亦無定主。

這裡的大殿是「七間殿」。紂王的大殿叫「九間殿」,次一級的四大諸侯都是七間殿,那八百小諸侯應該是五間殿。在太廟(供奉死去的祖先),紂王可以供七位,大諸侯只能供五位,再往下供三位,是有規矩的

這些規矩都跟天、地、人對應。這裡講的都是人的層面,人的層面的規矩是對應著「地」——三界內,統稱為地;三界外,為天。所以人是可以出三界的。

大家要知道對應……如果破掉這些亂來了——說自己是猴變的,把自己祖宗給廢了——那就只能活在肉體上,談不出任何境界來。

只見散宜生厲聲言曰:「公子休亂,臣有事奉啟!」

散宜生是文官,他的官位比南宮適高。

發曰:「上大夫今有何言?」

宜生曰:「公子命刀斧手先將南宮適拿出端門斬了,然後再議大事。」

這裡不叫午門,叫端門(比午門低一級)。

姬發與眾將問曰:「先生為何先斬南將軍?此理何說?使諸將不服。」

宜生對諸將言曰:「此等亂臣賊子,陷主君於不義,理當先斬,再議國事。諸公只知披堅執銳,一勇無謀。不知老大王克守臣節,硜硜不貳,雖在羑裡,定無怨言。公等造次胡為,兵未到五關,先陷主公於不義而死,此誠何心。故先斬南宮適,而後再議國是也。」

可以想見:文王現在在紂王手裡,你因為伯邑考死了現在發兵去打,等於故意在害大王,更何況他們都知道文王是非常守臣節的——這是真正智者的概念……

公子姬發與眾將聽罷,個個無言,默默不語。南宮適亦無語低頭。

宜生曰:「當日公子不聽宜生之言,今日果有殺身之禍。昔日大王往朝歌之日,演先天之數,七年之殃,災滿難足,自有榮歸之日,不必著人來接。言猶在耳,殿下不聽,致有此禍。

「災滿難足」——該過的東西都得過,誰的麻煩誰過!這都是命裡注定的。這裡有時間的概念,默默挨過就好了。而今天的人不是——都是奮鬥、爭取。

我們都爭取過、奮鬥過。你知道奮鬥之後最大的痛苦是什麼?

奮鬥後,當你獲得你所要的,這一切都要在別人的面前去炫耀,當別人不存在,只剩下你一個的時候,你會發覺這東西一點兒用都沒有!甚至你恨它!因為你要得到它,從而你付出很多、失去了很多。對比於你付出的一切(絞盡腦汁、坑人害命),得到它毫無意義。得到它的過程只為了治一口氣……

這裡講的「災滿難足」就講述了:人面對很多事情是有業力的消減過程。所以這就是「理解生命境界」的問題。

況又失於打點,今紂王寵信費、尤二賊,臨行不帶禮物先通關節,賄賂二人,故殿下有喪身之禍。

人的環境很複雜,因為善、惡同在。你看妲己要伯邑考的身體(惡的),文王被迫吃掉自己兒子的肉,是為了不被害死。無論聖人也好,妖也好,都彙集到人這兒,所以就極其複雜。

人中的對與錯,太侷限性,而生命的善與惡,遠遠超過對與錯。一講對與錯,就侷限在人的層面……

為今之計,不若先差官二員,用重賂私通費、尤,使內外相應,待臣修書,懇切哀求,若奸臣受賄,必在紂王面前以好言解釋,老大王自然還國,那時修德行仁,俟紂惡貫盈,再會天下之兵共伐無道,興弔民伐罪之師,天下自然響應。廢去昏庸,再立有道,人心悅服。不然,徒取敗亡,遺誠後世,為天下笑耳。」

這裡列舉了紂王的罪惡。諸侯們就是順天意而為之。

那個時候他們並沒有說反商,諸侯們反的是紂王、妲己。他們只是想另立其他人為王,維持商朝,因為紂王還有七個兄弟。

散宜生的概念是:你要動腦筋,審時度勢。事情已經那樣了,硬來,只會有麻煩。

姬發曰:「先生之教為善,使發頓開茅塞,真金玉之論也。不知先用何等禮物?所用何官?先生當明以告我。」

宜生曰:「不過用明珠、白璧、彩緞表裡、黃金、玉帶,其禮二分;一分差太顛送費仲;一分差閎夭送尤渾。使二將星夜進五關,扮作商賈,暗進朝歌。費、尤二人若受此禮,大王不日歸國,自然無事。」

公子大喜,即忙收拾禮物。宜生修書,差二將往朝歌來。

不是宜生施妙策,天教殷紂自成擒

行賄總是不好的,但這裡是講:何為小?何為大?文王能夠回來為大!這是一個大的天象。行賄變成了小,為把事情做成。

而文王在命運當中要遭難七年,如何回來?要符合人間道理,所以人間要有真正的動作(或善、或惡)去吻合天意。有點兒類似於哪吒,哪吒一出世,到了他七歲那天,一下海,就把龍太子給整了。

就是說,人中的對與錯,侷限在人的環境,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之下,就不是對與錯了……

真正厲害的人審時度勢。「審時」,時辰的概念就是命運的概念——知道順天意;「度勢」,度量的概念就是分寸——知道把握成度——也就是取決於把握者對天意、定數的理解……

有詩曰:
明珠白璧共黃金,暗進朝歌賄佞壬。
漫道財神通鬼使,果無世利動人心。
成湯社稷成殘燭,西北江山若茂林。
不是宜生施妙策,天教殷紂自成擒。

自那時候就是——有錢能使鬼推磨。

散宜生在人間表現出他的才智多謀,其實只是順應了天意——「天教殷紂自成擒」。所以這是一個相互對應的。沒有費仲、尤渾這樣的佞臣,散宜生不用去上供品,當他不用去進貢的時候,紂王還有麻煩嗎?

且說太顛、閎沃扮作經商,暗帶禮物,星夜往汜水關來。關上查明,二將進關。一路上無詞,過了界牌關八十里,進了穿雲關,又進潼關一百二十里,又至臨潼關,過澠池縣,渡黃河,到孟津,至朝歌。

為什麼把這條路講得這麼細?等後面去伐紂王的時候,帶兵也是這麼走的。這本書寫的都是上下回扣。等你看到姜子牙伐紂的時候也是這麼寫的,要過這些關卡(界牌關、穿雲關、潼關、臨潼關),在不同的關卡展開不同神仙間的衝突。

二將不敢在館驛安住,投客店歇下,暗暗收拾禮物。太顛往費仲府下書;閎沃往尤渾府下書。

且說費仲抵暮出朝,歸至府第無事。守門官啟老爺:「西岐有散宜生差官下書。」

費仲笑曰:「遲了!著他進來。」

可不「遲了」嗎?這裡有兩個意思——你早來啊!早來,伯邑考不至於被殺(費仲心裏很明白,散宜生是為了周文王);遲了——你這個人不識相!但你還是來送錢了,反正一分錢我也要、一萬塊錢我也收。他就是見錢眼開者。

太顛來到廳前,只得行禮參見。費仲問曰:「汝是甚人,夤夜見我?」

太顛起身答曰:「末將乃西岐神武將軍太顛是也。今奉上大夫散宜生命,具有表禮,蒙大夫保全我主公性命,再造洪恩,高深莫極,每思毫無尺寸相輔,以效涓涯,今特差末將有書投見。」

一切都是奉承之詞。都是靠嘴活著的……

費仲命太顛平身,將書拆開觀看。書曰:

西岐卑職散宜生頓首百拜致書於上大夫費公恩主台下:久仰大德,未叩台端,自愧駑駘,無緣執鞭,夢想殊渴。茲啟:敝地恩主姬伯,冒言忤君,罪在不赦。深感大夫垂救之恩,得獲生全。雖囚羑裡,實大夫再賜之餘生耳。不勝慶幸,其外又何敢望焉。職等因僻處一隅,未伸銜結,日夜只有望帝京遙祝萬壽無疆而已。今特遣大夫太顛,具不覥之儀,白璧貳雙,黃金百鎰,表禮四端,少曝西土眾士民之微忱,幸無以不恭之見罪。但我主公以衰末殘年,久羈羑裡,情實可矜,況有倚閭老母,幼子孤臣,無不日夜懸思,希圖再睹,此亦仁人君子所共憐念者也。懇祈恩台大開慈隱,法外施仁,一語回天,得赦歸國,則恩臺德海仁山,西土眾姓,無不銜恩於世世矣。臨書不勝悚慄,待命之至!謹啟。」

那時候的人都那麼說話,現在的人覺得不得了……

費仲看了書共禮單,自思:「此禮價值萬金,如今怎能行事。」

你給他錢,他就想辦法。所以這些官很好唬弄。中共的官就是這樣。在共產黨營寨做事,你只要會送禮就行。不是送多、送少,是會送——審時度勢,不能亂送,亂送會出事的。就得投其所好,知道人家要什麼、知道人家要的水平。這是門學問。

沉思半晌,乃吩咐太顛曰:「你且回去,多拜上散大夫:我也不便修回書,等我早晚取便,自然令你主公歸國,決不有負你大夫相托之情。」

太顛拜謝告辭,自回下處。不一時閎沃也往尤渾處送禮回至,二人相談,俱是一樣之言。二將大喜,忙收拾回西岐。去訖。不表。

對方收了東西,一般都會辦事的,比現在的共產黨好。現在很多共產黨人收了東西不辦事。朋友肯定有這感觸,特別是做生意的,在外頭混的。不光現在,二十多年前我在北京,咱們都遇到過……

自費仲受了散宜生禮物,也不問尤渾;尤渾也不問費仲;二人各推不知。

送禮的人一定懂得規矩,一送就得送他們兩,不能只送一份。只送一份的話……這些人就是人精——費仲、尤渾在我眼睛裡,就是現在精英文化中的人——這玩意兒得上學學(BMA、公關係)。

一日,紂王在摘星樓與二臣下棋,紂王連勝了二盤,紂王大喜,傳旨排宴。費、尤侍於左右,換盞傳杯,正歡飲之間,忽紂王言起伯邑考鼓琴之雅,猿猴謳歌之妙,又論姬昌自食子肉,所論先天之數,皆系妄談,何嘗先有定數。

實際是紂王不懂。那周文王只是為了求得自保,紂王又當真……

費仲乘機奏曰:「臣聞姬昌素有叛逆不臣之心,一向防備。臣子前數日著心腹往羑裡探聽虛實。羑裡軍民俱言姬昌實有忠義,每月朔望之辰,焚香祈求陛下國祚安康,四夷拱服,國泰民安,雨順風調,四民樂業,社稷永昌,宮闈安靜。陛下囚昌七載,並無一怨言。據臣意,看姬昌真乃忠臣。」

費仲就編故事了……

紂王言曰:「卿前日言姬昌‘外有忠誠,內懷奸詐’,包藏禍心,非是好人,何今日言之反也?」

費仲又奏曰:「據人言,昌或忠或佞,入耳難分,一時不辨,因此臣暗使心腹,探聽虛實,方知昌是忠耿之人。正所謂‘路遠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費仲拿了錢,開始打馬虎眼了……

紂王曰:「尤大夫以為何如?」

尤渾啟曰:「依費仲所奏,其實不差。據臣所言,姬昌數年困苦,終日羈囚,訓羑裡萬民,萬民感德,化行俗美,民知有忠孝節義,不知妄作邪為,所以稱姬昌為聖人,日從善類。陛下問臣,臣不敢不以實對。方才費仲不奏,臣亦上言矣。」

紂王曰:「二卿所奏既同,畢竟姬昌是個好人。朕欲赦姬昌,二卿意下如何?」

費仲曰:「姬昌之可赦不可赦,臣不敢主張;但姬昌忠孝之心,致久羈羑裡,毫無怨言,若陛下憐憫,赦歸本國,是姬昌已死而之生,無國而有國,其感戴陛下再生之恩,豈有已時。此去必效犬馬之勞,以不負生平報德酬恩,臣量姬昌以不死之年忠心於陛下也。」

這是費仲最壞的地方。我們看到很多做下屬的都這麼說話:老大……(啪啦啪啦)還是你拿主意!這些人都是貪宦之人……他們永遠在利益上給你分析,從不在生命上表達善、惡。這就是惡者。

尤渾在側見費仲力保,想必也是得了西岐禮物,所以如此,我豈可單讓他做情,我益發使姬昌感激。

尤渾出班奏曰:「陛下天恩,既赦姬昌,再加一恩與,彼自然傾心為國。況今東伯侯姜文煥造反,攻打遊魂關,大將竇榮大戰七年,未分勝負。南伯侯鄂順謀逆,攻打三山關,大將鄧九公亦戰七載,殺戮相半。刀兵竟無寧息,烽煙四起。依臣愚見,將姬昌反加一王封,假以白旄、黃鉞,得專征伐,代勞天子,威鎮西岐。況姬昌素有賢名,天下諸侯畏服,使東南兩路知之,不戰自退。正所謂舉一人而不肖老遠矣。」

紂王聞奏大喜,曰:「尤渾才智雙全,尤屬可愛。費仲善挽賢良,實是可欽。」

二臣謝恩。紂王即降赦條,單赦姬昌速離羑裡。
有詩為證:
天運循環大不同,七年方滿出雕籠。
費尤受賂將言諫,社稷成湯畫餅中。
加任文王歸故土,五關父子又重逢。
靈臺應兆飛熊至,渭水溪邊遇太公。

費仲、尤渾他們拿了錢毀了誰?毀了成湯社稷。而紂王卻說他們好。就像現在習近平身邊的人都是這樣的人……那些宦官、佞臣出賣的一定是國家、社稷,而偏偏他們以國家、社稷之名去欺詐他人。

西伯誇官先飲宴 蛟龍得水離泥沙

咱們說到散宜生行賄費仲、尤渾成功了,兩個人就在紂王面前說好話。其實費仲在騙紂王,非說西伯侯在羑裡怎麼樣、怎麼樣,那是他編的話。所以所有奸臣,在任何一個環境中,他將騙所有人,包括他的主子。這是一個奸臣唯利是圖的時候自然表現出來的品質。他沒有什麼對、錯。

有人說他仰仗著紂王才擁有這麼一份權力,他幹嘛要去騙他的主子?因為他存在的一切就像北京話「兩頭鬼」,兩頭鬼其實往深入說是句罵人的話,不好聽的話。兩頭鬼的概念就是裡、外不是人,他本身就不是人。

所以在今天的現實環境中,這樣的人非常多,而這樣的人能夠如魚得水。我通常說:你看那個人的眼睛會說話。有些人眼睛冒精光,精光外泄,那大多都是騙子,大多以他的利益,以現實環境中的具體利益來隨口去接茬說一些話。說的是什麼,他都無所謂,他本身就是一種條件反射,而這樣的人眼睛很難清澈。

有一句話叫清如止水,可以一眼望到底,是一種清澈的概念。他這種精光,掩蓋了生命內在的一切,但他掩蓋的本身,卻是他真實生命暴露的一切,也就是他是一個欺詐者。

所以費仲、尤渾欺詐紂王的時候,就反著說。如果換個角度來講,散宜生確實不愧為可以審時度勢,在力保西岐的時候,他可以知道何為進、何為退。行賄費仲、尤渾可以叫退,也可以叫進退,就是在文王的道理當中,很少這麼做;但在進的角度來講,文王本身很乖巧、很誠實;人說要東西,我就給東西。他是這麼個人。如果從這個角度說,你又不能說散宜生使了詭計。

所以生命就是這樣的,生命最後走來走去一定走到你生命內在的本質上。就是說:你做事,出手到底是善的、惡的?而不在於你做什麼具體的事情。

很多朋友我以為對這樣的說法有一些遲疑,更多的朋友都是一些簡單的理解:這個事不好,不能做;那個事不好,不能做。真正有大作為的人,其實他什麼都不怕,不怕的原由就是連他自己的生死都不在其中,這個時候他看到的不是人的生死,不是人中的勝負,而是看到了相當一定境界的層面(事情的本身)。

所以我以為這段看起來很表面,不是打殺的,但是很有趣。

且說使臣持赦出朝歌,百官聞知大喜。使臣竟往羑裡而來。不題。

西伯侯正被囚禁在羑裡之中,那是個小地方,我們跟大家介紹了,其實就是現在河南的湯陰縣。那地方出了很多名人,可能是跟原來的軒轅帝有關,軒轅帝也是從河南出的。

且說西伯侯在羑裡之中,閑思長子之苦,被紂王醢屍,嘆曰:「我兒生在西岐,絕於朝歌,不聽父言,遭此橫禍。聖人不食子肉,我為父不得已而咬者,乃從權之計。」

很顯然,他如果不吃的話,連他自己都麻煩了。

正思想邑考,忽一陣怪風,將檐瓦吹落兩塊在地,跌為粉碎。西伯驚曰:「此又是異征!」隨焚香,將金錢搜求八卦,早解具情。

姬伯點首嘆曰:「今日天子赦至。」喚左右:「天子赦到,收拾起行。」

眾隨侍人等,未肯盡信。

很有趣的!一般房瓦掉下來其實不是件好事,可是西伯侯算完之後,又是件好事——赦令下來,七年之憂解了。

房屋的瓦掉下來不是好事,但他看卻是好事,但後來又帶來了一些麻煩,所以也就變成了:他接到了特赦令之後,裡麵包含了正、負之間的爭奪——既是好的一面,同時又有驚險的過程。

而驚險的過程並不能阻饒他最後脫離羑裡成功返回西岐。可是在返回西岐的過程中,就是結束七年之憂(囚禁)後,他又不得不擔心後怕……

這就是講:有任何波瀾壯闊的過程,但他不會改變最終的結果,同時又對當事人是一種考驗:當事人信不信命理、定數上的東西?如果信的話,在他內心中不會有太多的猶豫;如果不信的話,就容易產生猶豫,被不太隨願的表面現實(命定的結果)所左右。

不一時,使臣傳旨,赦書已到。西伯接赦禮畢。使臣曰:「奉聖旨,單赦姬伯老大人。」

姬伯望北謝恩,隨出羑裡。

很顯然,朝歌在羑裡的北邊。

只見羑裡父老牽羊擔酒,簇擁道旁,跪接曰:「千歲,今日龍逢雲彩,鳳落梧桐,虎上高山,鶴棲松柏,七載蒙千歲教訓撫字,長幼皆知忠孝,婦女皆知廉潔,化行俗美,大小居民不拘男、婦,無不感激千歲洪恩。今一別尊顏,再不能得沾雨露。」

這是一個對子,裡面有龍、鳳、虎、鶴……古時候人們是把生命作為思考中心的……不談任何表面化的東西:你的政治如何、你的立場如何、你的觀點如何、你的社會關係如何……

那時候把女人的貞節看得是最重要:「婦女皆知廉潔」。書中是對應著妲己,來顯示出妲己的骯髒、淫穢。

「再不能得沾雨露」,就是說受其滋潤,能夠得以教化。這些都是非常形象的一種比喻的詞彙。

左右泣下。西伯亦泣而言曰:「吾羈囚七載,毫無尺寸美意與爾眾民,又勞酒禮,吾心不安。只願爾等不負我常教之方,自然百事無虧,得享朝廷太平之福矣。」

西伯侯為什麼可以教化?因為他可以通曉八卦,他在人中的境界高過普通的人,對一切事情,他處世的方法、概念可以避災取福,趨向福氣,而這一份東西大多不去傷害別人,所以這就是西伯侯能夠給予大家的。

共產黨的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非常邪惡的說法——毛澤東有他的思想,習近平又來個新思想,還與時俱進——思想能隨著時代改變?做人的道德標準能隨著時間改變嗎?……那是超越時間的,你怎麼能否定呢?

什麼叫與時俱進?與時俱進跟朝三暮四有什麼區別?……其實他內在的東西就是放蕩,就是淫邪的,今天沒有人能意識到這個問題——與時俱進你就老得改,跟上時代步伐。跟上時代什麼步伐?……慾望的東西,你能高興嗎?……「與時俱進」表面看起來是個好詞,實際只會放縱人的慾望。

黎民越覺悲傷,遠送十里,灑淚而別。

西伯侯一日到了朝歌。百官在午門候接。只見微子、箕子、比干、微子啟、微子衍、麥雲、麥智、黃飛虎、八諫議大夫都來見西伯侯。

姬昌見眾官,慌忙行禮,慰曰:「犯官七年未見眾位大人,今一旦荷蒙天恩特赦,此皆叨列位大人之福蔭,方能再見天日也。」

禮多人不怪!明白的人、謙卑的人永遠是對別人施禮的,而不是教訓別人。別人盡微薄之力,你要還、答謝,不能夠欠別人的人情。

眾官見姬昌年邁,精神加倍,彼此慰喜。

只見使臣回旨,天子正在龍德殿,聞知候旨,命宣:「眾官隨姬昌朝見。」

只見姬昌縞素俯伏,奏曰:「犯臣姬昌,罪不勝誅,蒙恩赦宥,雖粉骨碎身皆陛下所賜之年。願陛下萬歲!」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這一切都表現出周文王的忠。

王曰:「卿在羑裡,七載羈囚,毫無一怨言,而反祈朕國祚綿長,求天下太平,黎民樂業,可見卿有忠誠,朕實有負於卿矣。

你看!送點兒禮,紂王跟西伯侯道歉了!這就是當時散宜生說伯邑考:你去辦那個事(救父),你又不懂那個禮,不知道對方都是什麼人,不知道什麼人你不能對症下藥,你把自己給耽誤了。

其實那時候很多人可以生活在命運的境界中,他們不像現在的人那麼貪生怕死,否則哪吒為什麼可以把自己的胳膊、腿給剁了,而李靖夫婦看著兒子這麼剁也能接受。就是說,他們很多人都有能力、有本事,也通曉自己肉身跟魂魄之間的關係,包括民俗上這些東西都能接受,所以他就對人的死沒有太害怕。

現在的人就是活在肉體上,所以怕這肉體沒了……

今朕特詔,赦卿無罪。七載無辜,仍加封賢良忠孝百公之長,特專征伐。賜卿白旄、黃鉞,坐鎮西岐。每月加祿米一千石,文官二名,武將二員,送卿榮歸。仍賜龍德殿筵宴,遊街三日,拜闕謝恩。」

這些東西只有大王才贈與的,是一種象徵,一種標誌,就像今日的禮賓車、二十一響(不一定恰當),它沒有實際用途,不是打仗用的,但是當被賜予這些東西時,代表著被賜者獲得了大王的榮耀。

西伯侯謝恩。彼時姬昌換服,百官稱慶,就在龍德殿飲宴。怎見得:
擦抹條臺桌椅,鋪設奇異華筵。
左設妝花白玉瓶,右擺瑪瑙珊瑚樹。
進酒宮娥雙洛浦,添香美女兩嫦娥。

都是成對成對的女孩子。

黃金爐內麝檀香,琥珀杯中珍珠滴。

那個時候都要焚香。香,應該都是木頭(木屑)做的。而且,不同的木質代表的含義不同,大多是檀香。不同味道的香會放在不同的環境……

香燒完之後,其實是演繹在另外的空間。我們看到哪吒行宮,人們去上香的過程就給予哪吒三魂七魄、身體的能量。

兩邊圍繞繡屏開,滿座重鋪銷金簟。
金盤犀箸,掩映龍鳳珍饈;
整整齊齊,另是一般氣象。
繡屏錦帳,圍繞花卉翎毛;
疊疊重重,自然彩色稀奇。
休誇交梨火棗,自有雀舌牙茶。
火炮白杏,醬牙紅姜。
鵝梨、蘋果、青脆梅;
龍眼、枇杷、金赤橘。
石榴盞大,秋柿球圓。
又擺列兔絲、熊掌、猩唇、駝蹄;
誰羨他鳳髓、龍肝、獅睛、麟脯。
漫斟那瑤池玉液,紫府瓊漿;
且吹他鸞簫鳳笛,像板笙簧。
正是:
西伯誇官先飲宴,蛟龍得水離泥沙。

龍在水中要起來了。如果龍落在地上就完了。

要的般般有,珍饈百味全。
一聲鼓樂動,正是帝王歡。

話說比干、微子、箕子,在朝大小官員,無有不喜赦姬昌。百官陪宴盡樂,文王謝恩出朝,三日誇官。

誇官就是遊街。

怎見得文王誇官的好處?
但見:前遮後擁,五色旛搖。
桶子槍朱縷蕩蕩,朝天凳艷色輝輝。
左邊鉞斧右金瓜,前擺黃旄後豹尾。
黃旄、豹尾就是古時旗子的裝飾品。

西藏在藏傳佛教中的很多儀式,我們看到他們擺挂的旗子,其實是與天、地連在一起。那樣的儀式其實和我們婚禮上拜天、敬地是類似的。只不過現在都沒了。

帶刀力士增光彩,隨駕官員喜氣添。
銀交椅襯玉芙蓉,逍遙馬飾黃金轡。
走龍飛鳳大紅袍,暗隱團龍妝花繡。
彩玉束帶,箱成八寶。
百姓爭看西伯駕,萬民稱賀聖人來。
正是:
靄靄香菸馨滿道,重重瑞氣罩台階。

誇官時,文王要坐在轎上圍著城走三天。其實包含紂王在誇耀自己。

朝歌城中百姓扶老攜幼,拖男抱女,齊來看文王誇官。人人都道:「忠良今日出雕籠,有德賢侯災厄滿。」

如果「忠良今日出雕籠」,那不放虎歸山嗎?其實,民間都意識到這個問題。就是紂王親手給自己立了對手。

誇官三日可歸西歧 怎奈被黃飛虎說反

文王在城中誇官兩日,到未牌時分,只見前面旛幢隊伍,劍戟森羅,一枝人馬到來。文王問曰:「前面是那裡人馬?」

兩邊啟上:「大王千歲:是武成王黃爺看操回來。」

文王急忙下馬,站立道旁,欠背打躬。

武成王見文王下馬,即忙滾鞍下騎,稱文王曰:「大人前來,末將有失迴避大駕,望乞恕罪。」乃曰:「今賢王榮歸,真是萬千之喜。末將有一閑言奉啟,不識賢王可容納否?」

西伯曰:「不才領教。」

武成王曰:「此間離末將府第不遠,薄具杯酒,以表芹意,何如?」

文王乃誠實君子,不會虛辭謙讓,隨答曰:「賢王之命,姬昌敢不領教。」

黃飛虎隨攜文王至王府,命左右快排筵宴。二王傳杯歡飲,各談些忠義之言。不覺黃昏,掌上畫燭。武成王命左右且退。

黃飛虎曰:「今日大人之樂,實為無疆之福。但當今寵信邪佞,不聽忠言,陷壞大臣,荒於酒色,不整朝綱,不容諫本,炮烙以退忠良之心,蠆盆以阻諫臣之口。萬姓慌慌,刀兵四起。東南兩處已反四百諸侯。以賢王之德,尚有羑裡困苦之羈,今已特赦,是龍歸大海,虎入深山,金鰲脫釣,如何尚不省悟!況且朝中無三日正條,賢王誇什麼官,顯什麼王!何不早早飛出雕籠,見其故土,父子重逢,夫妻復會,何不為美。又何必在此網羅之中,做此吉凶未定之事也。」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概念。當他誇官三日,都過兩天了,剩最後一天,黃飛虎橫插了一槓,跟他說了這麼一番道理。

黃飛虎當然是好意要他趕快跑,但是黃飛虎並沒說為什麼要跑,而這裡說的跑是說:你現在依然還在羅網之中,誇官還有一天,是福、是禍可不知道。

黃飛虎是好意,但是插這一槓就引出了更多的麻煩。

武成王只此數語,把個文王說的骨解筋酥,起而謝曰:「大王真乃金石之言,提拔姬昌。此恩何以得報!奈昌欲去,五關有阻,奈何?」

要過五關才能回西岐。

黃飛虎曰:「不難。銅符俱在吾府中。」須臾,取出銅符令箭,交與文王,隨令改換衣裳,打扮夜不收號色,逕出五關,並無阻隔。

因為黃飛虎是鎮國大將軍,也就是現在說的總參謀長,所以,所有通關的兵符都在他府中。

文王謝曰:「大王之恩,實在重生父母,何時能報!」

此時二鼓時候。武成王命副將龍環、吳賢,開朝歌西門,送文王出城去了。

黃飛虎橫插一槓就把文王圈走了。誇官還差一天呢!如果他不跑會怎麼樣?如果他跑了,紂王要找他麻煩,又會怎麼樣呢?

不知性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本文留言

作者石濤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