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美國白宮舉辦了企業晶元峰會,欲解決美國的晶元荒。(圖片來源:網路圖片/博客)
【看中國2021年7月8日訊】自去年武漢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以來,供應鏈過度集中於中國的問題除了已使得許多品牌大廠開始要求其供應鏈廠商到他國設廠外,美國政府也意識到自身科技產品在國內的產能不足而需高度倚賴進口的問題。拜登總統在今年二月列出包含半導體、先進效能的電池、關鍵礦產與材料、生技醫藥、資通訊、國防在內的十個重要關鍵產業供應鏈檢討命令,其中,前四項產業的檢討報告已在上月初出爐,主要的問題就是美國本土產能不足而需要仰賴由他國進口。
半導體產業是美中科技衝突中,臺灣受惠最大的產業,同時也是讓世界各國政府正視臺灣重要地位的產業。隨著半導體產業的應用層面愈來愈廣,需求也愈來愈大,包含美國、日本、德國等主要國家都開始正視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也希望臺灣的半導體廠商可以前往投資。為此,美國總統拜登在4月12日與十九家企業執行長召開晶片視訊峰會,討論晶片短缺的對策與供應鏈問題。隨後,美國參議院在上月8日也通過一項2,500億美元的法案,增加技術研發方面的政府支出,其中一項授權約520億美元是用於鼓勵在美進行更多半導體生產。
由於美國政府對於晶片產業的重視程度提高,也使得許多人擔心臺灣在美國所帶動的供應鏈重組中是否會受到傷害。供應鏈的重組對於臺灣的影響,可以區分為「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重組」與「美國欲強化本土供應鏈穩定性的重組」。
首先,中國長期發展出來的世界工廠生產地位,對各國廠商的利潤有重要貢獻,但是,對於各國經濟的影響則不確定。以臺灣為例,過去臺灣許多電子大廠在生產成本考量下紛紛前往中國設廠,使得臺灣產業有空洞化的疑慮。當製造業逐漸移往中國時,多餘的勞動力無法被留在臺灣的製造業或服務業所吸收,進而產生失業與薪資不易上漲的現象。
雖然臺灣對於經濟過度倚賴中國已有警覺,李登輝前總統對中國也採取戒急用忍的政策,但是,直到318學運以後,才逐漸讓許多人正視臺灣經濟發展過度傾中的問題,這也使得蔡英文總統就任以後致力於分散臺灣對外投資以降低對中國的倚賴。此外,川普總統對中國進行科技管制後,加速許多臺灣廠商基於資安的考量也紛紛回臺設廠,帶動台商回臺投資。因此,在美國科技管制所驅動的供應鏈重組而言,臺灣是受惠的。
其次,在美國希望對晶片產業過度倚賴外國進口與其國內產能不足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之前,包含臺灣與韓國的半導體業者都已宣布前往美國投資設廠。美國政府的態度是否會對高度倚賴半導體產業的臺灣經濟帶來負向影響,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事實上,我們既然會擔心投資過度集中於單一個國家,也應該對於經濟發展高度集中於同一產業有同樣的警惕。
當臺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廠商可以到先進國家去設廠時,一來可以減緩臺灣對於單一產業的倚賴程度,二來可以讓本國廠商與技術先進國家有更多的連結,這對臺灣而言不是壞事。此外,臺灣在水、電與土地等資源有限下,可以支援半導體發展先進製程的能力也有其限制,因此,對於臺灣的廠商可以往其他國家設廠應無需過度擔憂。
最後,雖然供應鏈未來重組的趨勢仍有許多不確定性,但是,供應鏈的重組也意味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將被弱化,即使弱化的速度不會太快,但是,包含臺灣在內的世界各國政府對於中國的經濟依賴只會降低,換句話說,相較於過去對中國的高度依賴與對單一產業的高度依賴,在美國帶動的供應鏈重組的趨勢下,臺灣的經濟體質一定會比過去發展得更為健康。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