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崔顥的《黃鶴樓》為何能流傳千古?(圖)

 2021-03-30 14:1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小時候就讀過崔顥的這首詩,覺得寫的是鄉愁。歷代的解讀也重於此,此詩的文采當然是不用說的,相關的解讀很多,在此不重複。近日偶然重讀此詩卻有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感悟。歷代寫鄉愁詩詞很多,為什麼這一首詩特別被看重呢?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發開去。其實這才是詩的關鍵。仙人乘鶴在常人看來是虛構的,但在修煉中是很平常的事。要知道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在唐代,那是一個信神敬神,修煉風氣很濃的年代,崔顥這幾句其實是表達了對修煉的信和成道者的仰慕。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有情有景,有聲有色,而其真正表達的是鄉愁嗎?是的,但這個「鄉」,不是人間的那個家鄉,最起碼比例很小,這個「鄉」是人生命的來源的那個高層空間,那個真正的家。作者想返本歸真的心願被含蓄的表達了出來,和前面仙人乘鶴是連貫在一起的。正因為有了修煉的因素,借表面的鄉愁表達了對返本歸真的嚮往,因而生命力很強,流傳千古。

李白也到過黃鶴樓,也想寫詩,但看了崔顥的詩打消了念頭,才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不是李白的才華不如崔顥,而是因為李白也修道,他真正領會了崔顥想表達的意思,覺得和自己當時的想法差不多,而且表達非常優美含蓄,一時也無法超越,所以就不寫了。他後來寫《登金陵鳳凰臺》:「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很明顯是仿寫的《黃鶴樓》,也算是表達對崔顥的敬意吧。

責任編輯: 清樂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