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四大名著之一。(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古人雲「文以載道」,所有的經典文學作品都離不開一個「道」字,其具體表現為在人生過程中對崇德修身的感悟,飽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天命觀和道德觀,為心靈指明方向。
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都有一個結構嚴謹的布局,引人入勝的開頭和耐人尋味的結尾。文章的開篇詩詞有揭示主題、點明敘述之事所要表達之意,在文章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而文章的結尾詩詞更是令人感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使整部作品韻味悠長。以下舉例四大名著:
《三國演義》開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結尾有詩: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
「演義」這個概念,古已有之,古人講史並不徒講歷史故事而已,而是敘史存義,強調闡發正統思想理義,重在「演義」。全書通篇講述的就是一個「義」字。宣揚忠孝節義,天命天理,治國平天下,也有謀略、智慧在其中,非常突出地表現了傳統文化中的天命觀。書中多次講到天意主宰著人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認為預兆吉凶、星辰明晦、天文乾象變化等都是天意的表現。天意是人所不能違抗的,人只能順天而行。
《紅樓夢》開篇: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結尾詩詞:
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癡!
「夢」者,一切皆虛幻也;「紅樓夢」者,紅塵夢幻也。《紅樓夢》的中心線索是一塊靈石的經歷,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幻為人身,後又引登彼岸。
書中的《鳥投林》告訴人們:世間萬事有因,欠債必還,曲終人散;書中跛足道人在《好了歌》中羅列了炎涼世態中人情冷暖變化的一些現象;而甄士隱的註解則更進一步的洞察了世間萬物都是過眼煙雲,並且看穿了人的荒唐之處在於「反認他鄉是故鄉」。佛家認為我們這個物質世界的一切都是幻象,是不實的。喻示世人來頭非比尋常,從天上而來,從遠古走來,切勿迷失本來面目,拋棄對紅樓的癡迷,夢醒時明心見性,返本歸真。
《水滸傳》開篇:
試看書林隱處,幾多俊逸儒流。虛名薄利不關愁,裁冰及剪雪,談笑看吳鉤。
七雄繞繞亂春秋。見成名無數,圖形無數,更有那逃名無數。
剎時新月下長川,江湖桑田變古路。
訝求魚緣木,擬窮猿擇木,恐傷,弓遠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聽取新聲曲度。
結尾有詩:
天罡盡已歸天界,地煞還應入地中。千古為神皆廟食,萬年青史播英雄。
《水滸傳》講述了朝代更替的興衰與變亂,洪太尉誤走妖邪,放出了鎮壓於伏魔殿的待罪天罡與地煞星君,紛紛轉生成人出世,這也是梁山一百單八將的來歷。其中恩恩怨怨透著個人意志的不由自主,是非誰人定?興衰豈無憑?
《水滸傳》裏的強盜也承認天道,行事講「義」字當先。但在人們的眼裏看他們又是落草為寇,在人世間,如果所作所為符合了做人的道德規範,做出了不起的事,就會被人稱為英雄,就是「盜亦有道」的強盜文化。它反映了人無論身處何境,都要遵循做人的道德規範,替天行道,懲奸肅貪,保境安民,也會得到神明的相助,善惡有報,自食其果。
《西遊記》開篇: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結尾有詩:
聖僧努力取經編,西宇周流十四年。苦歷程途遭患難,多經山水受迍邅。
功完八九還加九,行滿三千及大千。大覺妙文回上國,至今東土永留傳。
又有詩雲: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盡報此一身。
《西遊記》是一部覺悟之書,講的是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拜佛取經傳東土的故事。唐僧是一位慈悲為懷、一身正氣的聖僧,立志拜佛求取真經以濟眾生,意志堅定,持之以恆。孫悟空忠心護師,全始全終;除惡揚善,救人救徹。唐僧師徒對佛法的堅定信仰鼓舞著世人,他們雖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但卻終於取得真經,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向善才是人生正道。
《西遊記》展示的是人生的超越過程與歸宿,也是四大名著中唯一具有圓滿的結局。
責任編輯: 靜妍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