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志願軍第五次戰役慘敗 中共不擇手段掩飾真相(組圖)

 2021-03-08 05: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1
    小字

志願軍第五次戰役慘敗中共不擇手段掩飾真相
韓戰期間,中共所派出的志願軍在朝鮮傷亡慘重。(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

《中央日報》對戰場形勢報導的客觀和及時程度,顯然是《人民日報》學不起的。你可曾看見《人民日報》在1949年刊登過「金門戰事失利的癥結與今後應行之改進」一類的文章嗎?當共產黨嘲笑蔣時代媒體的「轉進」用法時,它的意思決不是說「共產黨人不屑於掩飾」。恰恰相反,共產黨掩飾敗績搞得更厲害更可笑。讓我們來觀察另一個共產黨吃敗仗的實例。

1951年5月下旬,中朝軍隊發起的五次戰役以失敗告終。聯合國軍觀察到,志願軍先前那種咄咄逼人、連續不斷的進攻浪潮不復再現了。橫貫朝鮮半島數百公里長的戰線上,志願軍部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崩潰景象:武器裝備丟得到處都是,傷員屍體被大量遺棄。隊伍似乎失去了指揮、失去了方向,漫山遍野撒鴨子似的亂闖。到處可見三五成群零零落落的志願軍官兵主動向聯軍要求投降。這情形用「志願軍五月大逃亡」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不但敵人方面這樣看。共產黨方面的一些資料也印證了聯軍方面的看法。請看:

志願軍第五次戰役慘敗中共不擇手段掩飾真相
中共所派出的志願軍在朝鮮被美軍俘虜。(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

1、5月29日彭德懷電各兵團、軍及中央軍委。指出部隊「作戰指揮卻存在嚴重的缺點。對公路未控制足夠兵力和火力,而高級指揮機關過早離開部隊,使建制也紊亂」。(按:這說明軍、師指揮機關確有扔下部隊不管,只顧自己逃跑的情況。這和聯軍觀察到的景象相吻合。)

2、6月1日彭德懷給毛澤東的電報中稱:「三兵團損失很大,四處潰逃,企圖回國現象嚴重,現正派人分途攔擋歸隊」。(按:三兵團司令員陳賡據說是位「令敵軍聞風喪膽的傑出戰將」。眼下他指揮的部隊都成了這模樣,其他兵團能好到哪裡去?另外,「分途攔擋歸隊」是怎麼回事?用重機槍還是輕機槍去「攔擋」?)

3、志願軍副司令員洪學智回憶:戰場局勢驟變,聯軍逼近金化鐵原地區。位於空寺洞的志願軍司令部前方暴露、安全堪慮。因此不得不把在後方休整的42軍緊急調來護駕。(按:42軍在前次戰役中受重創,此刻正在整補,並不適戰。彭德懷不到十分無奈的境況下不會去調用這樣的部隊。而志司前方有的是部隊。前方本有志願軍三個兵團十來個軍,加上人民軍的若干軍團,總兵力在百萬上下。志司此時竟無法從其中抓一兩個師來保衛總部,要靠從後方調殘兵來救駕。這很不尋常。給人的感覺是志願軍各部隊一味奪路狂逃,連總司令也顧不上了。)

志願軍第五次戰役慘敗中共不擇手段掩飾真相
彭德懷與毛澤東合影。(網絡圖片)

4、部隊士氣低落。彭、毛、斯大林之間的電報都提及志願軍部隊裡出現了「嚴重右傾情緒」的情況。翻譯成白話,就是厭戰逃命的意思。

5、最高指揮官戰役決心喪失。6月16日彭德懷電毛澤東:「如敵6月下旬在元山登陸(6月可能性小,7月可能性大),南北對進,平康、元山線及其以東必須放棄」。(按:彭原來決心以五次戰役給聯軍以重大打擊,使其無法發動元山登陸。現在他放棄了這個目標。可見戰場形勢令他很失望,因此判定戰役目標落空。所幸聯軍並無登陸元山的計畫,並且主動停在了三八線附近。否則彭德懷怕是連放棄平壤的思想準備也有了。)

6、毛澤東慌了神,急於尋求停火。和幾個月前堅拒停火的態度判若兩人。他不好意思直接向聯合國要求停火,卻在6月13日發電報指示高崗去請蘇聯出面「向美國政府試探停戰問題」。毛顯得相當焦急,只求停火,其他條件統統放棄。尤其不再堅持把解決臺灣問題和聯合國的中國席位問題作為停火先決條件。老毛甚至主動為此找了顆酸葡萄,在電報中說:「聯合國實際上已成為侵略工具,所以中國現在不認為進入聯合國的問題有特別意義」。真不明白主席為什麼前不久會那樣強硬地要求加入該「侵略工具」?

《人民日報》的虛假報導

好,就這樣的局面。叫做「敗退」應該沒有爭議吧?那麼中國的媒體該怎樣報導?

如果它們有《紐約時報》那種自由無忌的風格以及喜歡和政府作對的傾向的話,報導出來的新聞標題可能是:「我軍遭敵全線突破,傷亡慘重潰不成軍」;「司令官們競相逃命,恨爹媽少生兩條腿,數十萬部隊失去指揮」;「第三兵團大軍狂逃難以遏止,督戰隊已派分途攔擋中」等等。

如果它們還能達到《中央日報》那種比較愛面子的開放程度,則應該有:「我軍重創匪軍後奉命向漢江以北轉進」;「匪軍續向北蠢動,春川陷落,麟蹄告急,漣川城區激戰聯絡中斷」;「匪若發動側後登陸,平康元山以東恐不保,平壤危矣」,「五次戰役失利責任,北京咨復莫斯科」等等。

《人民日報》報導的實際情況如何呢?整個志願軍大逃亡期間,該報上沒有一條新聞提到本方戰局不利、城池失守、部隊傷亡嚴重等情況。別說「慘敗」、「潰逃」等貶義詞彙絕不會用,連「後撤」、「失守」、「陷落」、「危急」、「失利」等比較客觀的字眼也一個不見。整份《人民日報》上除了捷報還是捷報。形勢不是小好不是中好而是一片大好並且越來越好。請看:

5月26日:「朝中人民部隊兩次反擊戰果輝煌一個月殲敵四萬六千」

5月29日:「厭戰情緒增長渴望早日回國侵朝美軍自傷者日多」(按:「企圖回國現象嚴重」啊。)

6月2日:「並肩突破臨津江」。描寫勝利場面。文中說:「朝、中勇士們在山頂上勝利會師了。人民軍和志願軍戰士們互相熱烈地握手、擁抱。山頭上響起了用兩國語言喊出的:「毛澤東主席萬歲!」「金日成將軍萬歲!」「中朝人民勝利萬歲!」的歡呼聲。拂曉前,這兩支兄弟部隊又分別對敵人開始了勇猛的追殲戰。」

6月2日:「美李匪幫的狼狽相。」

6月5日:「加里山上痛殲美軍第三十八團」

6月5日:「又一次打擊——英軍二十九旅再度受創記」

6月8日:「中朝人民部隊高度機動作戰續殲敵七千八百餘名」(按:把潰逃稱為「高度機動作戰」,比「轉進」好聽多了。)

6月8日:「侵朝美軍的狼狽相」(按:被追著跑的人連連看到了追趕者的「狼狽相」。毛式革命樂觀主義呀。)

6月8日:「美國侵略者為掩飾侵朝敗績又公布嚴格的新聞檢查條例」(按:原來《人民日報》也知道「掩飾敗績」是不對的。另外,讀者可自行查閱當年《紐約時報》以瞭解美國「掩飾敗績」的情況。該報在戰爭期間每天刊登軍方發布的戰事活動和聯軍傷亡失蹤人數,還刊登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部的戰績公報以及中朝媒體發布的美俘照片等敵方資料。中朝方並不發布本方軍隊傷亡失蹤的統計數字。但不乏勇氣去指責對方「掩飾敗績」。)

6月8日:「中朝人民部隊連續痛殲侵朝美軍美國在全世界侵略力量大大削弱美統治集團承認陷入一籌莫展的厄境」

6月11日:「中朝人民部隊英勇阻擊美軍指揮部計畫遭到挫敗」

6月16日:「人民志願軍某部隆重集會為五千餘人民功臣慶功」(按:好光榮的傳統。困難之時看到光明,敗陣之際大舉慶功。)

6月18日:「魏德邁發出哀鳴承認侵朝戰爭是個『無底洞』」

中共不擇手段矇騙人民

通過這樣的報導,中國人民能從《人民日報》上瞭解到朝鮮戰場的實際情況嗎?彭德懷有「堅持真理」、「剛正不阿」之美譽。但可惜沒有表現在這裡。他明明知道新華社人民日報所報導的情況和他所知道的情況完全不相符,卻沒有做出任何努力去糾正這種狀況。可以說他也參與了對中國人民的隱瞞和愚弄。引人注目的是,不但對廣大人民隱瞞真相,連在他們幾個領導人之間也難以完全說實話。彭、毛及斯大林之間的電報當時屬於傳閱範圍最小的最高機密。當事人本可以不加掩飾、用最坦白的語言直截了當地說明情況。而他們仍然需要藉助「企圖回國現象」,「嚴重右傾情緒」這類彆扭的詞彙來表達「逃跑」、「厭戰」、「士氣低落」等含義。可見共產黨內掩飾的痼疾有多深,直面真相的勇氣有多低。

戰爭,是對一國人民生命和財產利益的最大索取或者奪取狀態。戰爭無論勝負,都要人民付出慘重的代價。每個政府都有義務把戰況真相特別是戰爭代價報告給人民。不承擔這個義務的政府就相當於幹「殺人越貨」勾當的匪幫。當時近百萬中國人正在朝鮮遭受著現代化武器的慘烈屠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種種可怕的慘狀卻沒有一個字被「祖國」的媒體報導出來。下面三張照片讓我們多少瞭解,當年為了實現斯大林的野心和保衛金家惡棍政權,中國人民付出的是怎樣一種可怕的代價。

而這些照片至今不能和廣大中國人民相見。

人民的知情權實際上密切地影響著生存權。不知道戰禍危險逼近的人民不能有效保護自己,不知戰爭代價的人民不能有效地制止戰爭。中共冷血政權不擇手段地矇騙人民,希望人民越傻越呆越好,這樣他們才能最大限度地剝奪和犧牲人民。究竟有多少中國青年的生命被葬送在朝鮮戰場上,至今仍然是個謎。為著繼續地奴役中國人民,中共決不會輕易披露真相的。藉著對戰爭性質和戰場真相的欺騙隱瞞,中共不但可以保證炮灰源源不斷地向戰場輸送,還能對人民的財富進行無休止地剝奪。《人民日報》在那段時間裡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大力宣傳國內各界「踴躍」捐款買飛機坦克的消息,幫助共產政權榨取人民的最後血汗。沒有知情沒有言論權的中國人民,除了任人宰割外還有什麼選擇呢?

責任編輯: 岳君仁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