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用掛曆製燈,憶燈節傳統。(圖片來源:Adobestock)
文/李青城
「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元宵節又稱燈節,可以說是中華傳統中最浪漫的節日。作為長達15天的華人新年的慶祝的結尾,這一天是節日和正常生活的轉折點,人們希望這戰勝怪獸年的慶祝再長一點,於是這一天通宵達旦的遊燈會,給新的一年一個充滿希望與光明的開始。
在海外沒有燈會可以參加,如果帶孩子親手製作花燈,既鍛練了孩子的審美及動手能力,又可以通過花燈製作讓他們瞭解中華民俗,不忘根本,還給家裡裝點了節日氣氛,家長又陪伴孩子享受天倫之樂,一舉四得,何樂不為?
正月十三,按照古人過元宵節的習俗,就要開始「上燈」了。在中國古代,元宵節也叫燈節。那麼,元宵節晚上為什麼要燃燈?元宵節燃燈的風俗始於何時?古人在元宵節如何觀燈?元宵節猜燈謎又是何時出現的呢?
元旦時換上新掛曆,把精美的扉頁撕下,我看著紅底的喜慶圖案和「過大年2021黃曆辛丑年」,覺得這張紙都沒時間展示就在掛上一秒鐘後被丟棄太可惜,於是帶著孩子們做了一個新年花燈。
(以下圖片攝影:李青城)
用顏色比較紅的部分裁成長寬比例為2:1的15張卡片,四角等分對折。
用釘書針把五張釘在一起,頂上的一張正好寫著「過大年2021黃曆辛丑年」。再用另外五張把它們連在一起,也是用釘書針固定,非常省事。
再用最紅的邊角料切成流蘇,用金色圖案紙固定,做流蘇的邊。剪出三個小圓片做封口。
於是一個花燈做好了。掛在家里門廊等顯著的地方,孩子們高興地歡呼,太漂亮了!
元宵節晚上為什麼要燃燈?說來話長。元宵節有「元夕」、「元夜」、「上元」、「燈節」等多種稱呼,古人燃燈,又叫放燈、上燈、亮燈,這種風俗是怎麼來的?要弄清這一問題,得先瞭解一下元宵節的起源。《七修類稿》記載:「上元張燈,諸書皆以為沿漢祀太乙。」也就是說,燈節是起源於漢朝的一種祭祀神明的活動。
最早節日起源西漢開國之臣周勃與陳平謀劃,在正月十五戡平「諸呂之亂」,滅了專權的呂氏家族,擁立代王劉恆(漢文帝)。漢文帝遂定此日為元宵節。此後,每年元月十五日晚,漢文帝都要出遊,與民同樂。但這一習俗被漢武帝發揚光大,並賦予了更加神聖的內涵。
按中華道家傳統,正月祭祀太(泰)乙(一)神。《史記.樂書》記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太一,又作太乙、泰一,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的星名,即北極星,對應皇宮的紫薇垣至尊天神,是秦漢人心中的天帝,後人稱為玉皇大帝,那時人們稱上帝。士大夫則把太一哲學化,視為永恆不變的法則,即「道」,或宇宙的本源與法則。漢武帝時期,尊太一為官方信仰,位居五帝之上,由皇帝進行祭祀。漢武帝對祭祀太一神十分虔誠,他採納方士繆忌的奏請,在甘泉宮中設「泰一神祀」,並定下祭祀活動從正月十五黃昏開始,宮中遍燃燈燭,獻祀太一,乃至通宵達旦。此夜取消夜禁,即所謂「放夜」,京城居民可以通宵活動。至此,元宵節燃燈的習俗開始形成。
《七修類稿.辯證類》記載,漢末道教中的支派「五斗米道」,創天、地、水(人)「三官」,魏晉道家以「三官」與時日節候相配,定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合稱「三元」,中國傳統的三元節慶,由此產生。這是上元節的名稱的由來。正月十五是三官下降之日,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樂,地官好人,水官好燈,於是形成上元節縱樂點燈,人頭攢動觀燈的燈會習俗。
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燈節變得更加神聖。據《涅檠記》,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後,信徒將他的舍利子置於金座上,大眾飛撒花瓣,奏樂,繞城燃燈十三里。每逢元宵夜,中國佛教徒皆點花燈紀念佛祖。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僧史略.漢法本傳》釋稱:「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中國正月之望,謂之大神農變月。漢明帝令燃燈,以表佛法大明也。」宋高承《事物紀原》有提及。
元宵節燃燈之俗在隋唐發揚光大。隋朝時,正月十五元宵節已盛況空前。《隋書.柳彧傳》記載:「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游。鳴鼓聒天,燎炬照地。」當時的長安城居民都會出來觀燈看戲,街頭表演也豐富有趣,「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伎,詭狀異形。」
唐朝元宵節比隋朝更熱鬧。唐朝有嚴格的宵禁制度,只有燈節這天除外。唐劉肅《大唐新語》記載:「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臣戚屬及下俚工賈,無不夜遊。」詩人蘇味道曾在《正月十五夜》詩中感慨道:「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李隆基當皇帝之後,增加到了三天,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
宋朝元宵節節慶活動又增加到五天,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都有燃燈活動。明朝元宵節燃燈時間更長。青年男女也可在此時相見,找到意中人。於是留下了本文開頭辛棄疾那句千古名句。
據《七修類稿》記載,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應天(今南京),「元宵放燈,多至十餘日」。後來統一確定為五天,但時間從正月十三開始,至今南京仍保留「正月十三上燈」之俗。
明成祖朱棣對元宵節尤其青睞,不僅給官員「賜節假七日」,賞燈也要從正月十一開始至正月二十二結束,現在有的地方仍有「正月十一夜點燈,至二十二夜始熄」的習俗。
到了清朝,猜燈謎讓燈節更加有趣,讓人們還有額外收穫。《紅樓夢》中有:「忽然人報,娘娘(元春)差人送出一個燈謎兒,命你們大家去猜,猜著了每人也作一個進去。」《清嘉錄》中記錄有當年蘇州元宵節猜燈謎的情景:「好事者巧作隱語,拈諸燈。燈一面覆壁,三面貼題,任人商揣,謂之打燈謎。」猜中者有獎,獎品有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謂之「謎贈」。
這一美好的習俗,在中共建政後被廢止幾十年。最近三十年才逐漸得以恢復,人們卻已然忘卻了節日的初衷:敬天敬佛,人間才會有幸福喜樂。
責任編輯: 察方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