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音樂對中國的影響(視頻)
日本《旅愁》童謠。(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1907年的日本,一位中國留日學生李叔同娶了房東的女兒春山淑子(はるやまとしこ),那時日本正好流行一首叫名《旅愁》的童謠,李叔同的妻子常常唱起這首歌。這首歌是日本熊本縣詩人犬童球溪,依據美國一位作曲家J.P.Ordway的曲調改填的。《旅愁》和犬童球溪的另一支填詞名曲《故鄉的廢家》,都是犬童為孩子們編的《中等教育歌唱集》中的一部分。歌中唱道:
西風起,秋漸深,秋容動客心 ;獨自惆悵嘆飄零,寒光照孤影。
這位詩書畫音皆通的大才子曾留學於東京美術學校和音樂學校(東京藝術大學前身),專攻西洋繪畫和音樂,1918年於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吃素念佛,原名為李叔同的弘一和尚。
話說李叔同從日本回國後憑籍著隱約的記憶,重新為這首歌填寫了中文歌詞。並由他的學生豐子愷發表在《中國民歌50首》中。歌中是這樣唱的: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由此,中國版的「送別」猶如天籟之音,繚繞在無數中國人的心中,傳唱至今。
中國版「送別」作者李叔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日本音樂對日據時代的臺灣影響力
日本音樂指1890年之後融合日本民族情調傳統的歌謠,旋律接近人聲的自然韻律,由日本民間藝人抒發而出揉合了日本古典民謠音樂和歌曲,演唱內容多為男女情怨、婚喪嫁娶、離情別緒等等。
臺灣在被日本統治時代,尤其是1930-1940年代的臺灣唱片公司多是由日本人經營,因此當時臺灣的本土音樂人便以日本流行音樂為學習模仿的對象,從而使得早期的臺灣流行歌曲深受日本流行音樂影響。
閩、南語歌壇早期的原創歌曲如:「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以及「港都夜雨」和後期的「愛拼才會贏」都是受日本音樂創作影響的範例。
日本流行音樂對香港歌壇的推動與促進
香港早期流行音樂,一方面以美國民謠和流行歌曲為借鑒,另一方面也深受日本流行音樂的影響。當時的作曲風格,延續三十年代以來的上海流行音樂的創作風格,介於中國民族音樂與歐美流行音樂的結合體。
但隨著商業流行歌曲時代的到來及香港唱片公司的國際化,大量優秀的日本歌曲被「拿來主義」的音樂人改編後走入香港歌壇,使日本歌手和作曲家的暢銷金曲,幾乎成了被香港人改編製歌的高峰期。
如1978年,日本歌手五輪真弓推出的單曲「灰燼」被徐小鳳改編成為「夜風中」。
1980年的「戀人啊(恋人よ)」及1981年的「Revival重演」被改編為譚詠麟的「忘不了你」及「雨絲情愁」。
而谷村新司,以一首「星(昴)」震撼日、港、台歌壇。
張學友的「遙遠的她」、梅艷芳的「孤身走我路」、張國榮的「共同度過」、「有誰共鳴」等等諸多歌手的流行歌曲代表作都均翻唱自谷村新司的歌。
當時谷村新司,中島美雪,玉置浩二這三位歌手,被翻唱的日歌最多,那時可以說是這三個日本歌手養活了大半個香港歌壇。
谷村新司(圖片來源:YouTube截圖)
谷村新司在他的音樂生涯中創作了超過700多首的音樂作品,其中有近50首被改編成中文歌曲;中島美雪是日本著名的才女創作歌手之一,約有70首作品被改編為100多首華語歌曲;玉置浩二的則有超過30多首被改編翻唱。
這其中就包括鄧麗君、譚詠麟、張國榮、李克勤、張學友、梅艷芳、陳慧嫻、鄭秀文、劉德華、黎明、郭富城等等都翻唱過大量的日本歌曲。
被聽眾們廣為耳熟的:中島美雪著名的歌曲有鄧麗君「漫步人生路(中島美雪ひとり上手)」、王菲「容易受傷的女人(中島美雪ルージュ)」、範瑋琪「最初的夢想(中島美雪「乘坐在銀龍背上」)」陳慧嫻「戀戀風塵(中島美雪「舍てるほどの愛でいいから」)」等等。
旋律的共鳴
日本音樂為什麼對香港有如此巨大的反響?
其一,基於日本音樂旋律的東方化,這是最重要的因素。
其二,日本流行歌曲非常符合中國人的聽覺習慣;也就是說:中國人的第一個感覺是聽旋律的,而不是節奏;中國人注重旋律的優美、感人和好聽;而不是追求西方和聲的復調與配器的如何精美。
其三,日語歌曲的歌詞極其精美、絕倫,而且題材多樣化,在文學性上與日本詩歌的發展密切聯繫,翻譯成中文雖然有一點點的忽左忽右,但依然能保留原作的精彩和其精髓;這些都是適合中國人的欣賞力。
日語很好聽,因為日語的音節結構很有特點,除了促音,撥音等特殊音節之外,其他的都是由輔音+母音或一個母音構成。絕大部分的音節又都以母音結束,因此,日語整體上比較上揚,富於歌唱性。
從歌曲的創作題材上看,日語歌詞豐富、視野廣闊、題材多樣化。從民謠到流行樂隊、偶像組合等等,日語歌曲的形態多樣化,演唱的面寬廣,可謂包羅萬象,豐富多彩。
日本音樂種類繁多,日本人特別注重「心靈減壓音樂」,據說對大叔大媽「更年期的音樂」都準備好了。
古村新司專輯。(圖片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