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只有善,才能真正的感化和改變一個人。(繪畫:志清/看中國)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追求一個「善」字,待人處事,強調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也是一個人的道德境界的最高體現。善良不僅受人的敬仰,其所散發的人格光輝,也能讓惡人迷途知返。以惡治惡,惡未必克。人世間只有善,才能真正的感化和改變一個人。
明朝文官,孔鏞,江南蘇州人,是孔子的第五十八代孫。自幼忠厚仁義,刻苦讀書,後來考中進士,出仕為官。他為官幾十年,不僅兩袖清風,更是為民造福。孔鏞一生中最傳奇事情的就是他隻身入虎穴,於談吐間平息了一場叛亂。
明朝成化元年,孔鏞被任命為廣東高州知府。高州前任知府因有瑤民造反,於是下令關閉城門,不讓百姓進城躲避戰亂,而且懷疑有人暗中依附叛民,殺死很多百姓,因而激起民憤。孔鏞到任後,下令打開城門收納百姓,於是百姓們紛紛歸附。
當時,反叛的首領馮曉駐紮在化州(歸高州府管轄),另一個反叛首領鄧公長駐紮在茅峒。有一天,孔鏞騎著一匹馬,只帶著兩個人,就直奔茅峒。
反叛首領鄧公長,突然聽說新知府孔鏞來了,急忙召集黨羽穿上鎧甲嚴陣以待。孔鏞緩緩下馬後,進入庭院中坐下。鄧公長見孔鏞不帶一刀一槍前來,起初有些不知所措,後來一番思索,就命令黨羽解下鎧甲,向孔鏞禮拜。
孔鏞語重心長地說:「你們本是善良百姓,迫於挨餓受凍而叛亂。前任知府打算對你們用兵剿殺,我現在奉朝廷之命來擔任你們的父母官,你們就如同是我的子女。如果你們信任我,就隨我回去,我將送給你們糧食布帛。如果你們不信任我,就殺了我,那麼大軍很快就會來到,這裡就不會再有活下來的人了。」
聽了孔鏞的這番話,鄧公長猶豫起來,他的黨羽則被感動得紛紛落淚。過了一會兒,孔鏞說:「我餓了,你們應該給我飯吃。」於是,鄧公長跪著為他獻上酒菜。
孔鏞吃完後,又說:「天快黑了,我應該留下住宿。」
鄧公長於是為他安排住宿。晚上,孔鏞脫下衣服安睡,叛民們看到他睡得這麼香,都非常嘆服。
孔鏞住了兩晚才回去。鄧公長派出幾十個士兵護送孔鏞回去。孔鏞從這些士兵中選出一些羸弱的士卒,帶他們進城,並取來糧食布帛,讓他們裝載而回。鄧公長更加感激,於是率幾千人歸降官府。
鄧公長歸降後,另一個反叛首領馮曉不久也被感化,率眾歸降了。看似要給百姓帶來很大災難的叛亂危機,被孔鏞輕描淡寫的化解了,靠的不是武力,而是「善」的力量。
責任編輯: 靜妍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