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信徒們做拜拜 去寺去廟有何不同(圖)

 2021-02-15 05: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法界源流圖 丁觀鵬 佛陀 -|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 |
「寺」和「廟」的區別。(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做拜拜的人,你知道「廟」有什麼區別嗎?

寺,最開始有法度的意思,是官舍,吏治的地方,我們聽過大理寺、太常寺。 那麼為什麼佛教也叫做寺呢。

因為在官寺中,有一個地方叫「鴻臚寺」,主管外交的。

佛經傳入中國時,做接待的就是「鴻臚寺」了。漢朝時,西域以白馬馱經書來,受到「鴻臚寺」接待。

「寺」是指印度傳進中國的佛家,像如來、觀音菩薩、羅漢等都屬於佛家,寺裡供奉的多是他們的塑像。「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寺院」是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將僧人居所也稱為寺或院,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便採用了「寺」的名稱,叫做洛陽「白馬寺」。寺就多了一層意思,成為和尚,供奉佛的地方。目前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歷史上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它的目地是普及佛法教育。佛寺裡面有「藏經樓」,就是我們現代人說的「公共圖書館」。

當然「藏經樓」裡面不單單是佛教經典書籍,儒家;道家的經典也都有收藏。

很多讀書人,比如范仲淹、朱熹、王陽明這些大儒學者,都曾長時間的在寺院裡靜心讀書。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講座,當地的老百姓都可以去聽。

也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和大眾共同修行的一個場所。

」比「寺」出現的更早

最初,廟是指帝王、貴族祀奉先祖神位的宮室。古人把廟當做貌的諧音,他們覺得在這可以看見先祖的容貌。

這從《說文》中可以看出:「廟,尊祖先貌也。」

「廟」一般指廟宇,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祀奉的是「神」或者說是已經去世的聖賢,比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山神廟」、「孔廟」、「關帝廟」、「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廟」等。

去廟裡一般是表達人們對忠孝、信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嚮往,承載著強烈的精神寄託。

「寺」和「廟」是有本質上的不同,但也有相似地方。

廟是供奉神仙一類的塑像,如土地爺、山神廟、關公廟、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

簡言之:寺廟,即寺院(佛寺)與廟宇的合稱,有時統稱為廟、廟宇,又稱宮廟,一般專指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或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實際上不限於佛寺與廟宇,還包括祠、道觀等,其功能包括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一般所稱寺廟不包括祭祀祖先的家廟,但一些名人的家廟由於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同時有著寺廟的性質。

責任編輯: 瑪德蓮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