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發燒的用藥迷思反而害病程延長(組圖)


寒冷的天氣總是容易令人感冒、發燒、流鼻涕。(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每到秋冬季節,寒冷的天氣容易令人感冒、發燒、流鼻涕,不少人總是習慣自行購買成藥服用,一罐藥水治不好,那就喝兩罐吧!不過感冒藥可不是吃越多越好,發燒也不是吃退燒藥就沒事了。

解熱鎮痛藥吃多了副作用也多

常常看到退燒藥廣告說吃這顆藥不傷胃,不過廣告沒告訴大家的是,吃多了會傷肝。根據臺灣《藥物食品安全週報》報導指出,感冒發燒常見的解熱鎮痛藥物含有「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也就是一般普拿疼,在正確劑量下的安全性很高,但若不依照建議方式服用,超過成人一天最大用量4000毫克,會造成肝臟損害,甚至導致急性肝衰竭。

阿斯匹靈(Aspirin)則是另外一種常見的解熱鎮痛藥,屬於水楊酸鹽及非類固醇消炎藥,可能造成腸胃道出血等嚴重的副作用,兒童使用的話則容易出現雷氏症候群(Reye's Syndrome)造成腦部病變,致死率高,不建議自行服用。

感冒糖漿非飲料

感冒時的鼻塞、咳嗽症狀讓人倍感不適,總希望能夠吃了感冒藥就能「快快好」,有些人買了感冒糖漿不注意說明便急著牛飲,超過治療的安全劑量,抑或是選擇「綜合加強版」的感冒藥,不管自己有什麼症狀,便貿然服用,反而增加藥物副作用的風險。

臺灣食藥署提醒,感冒大多是病毒引起,藥物只能改善症狀,但無法縮短病程,增加服用感冒藥的劑量不會好得比較快,如果只有一、兩種症狀,卻服用綜合感冒藥,反而會多吃了不需要的藥物,加上沒有按照建議使用的劑量、長期使用,反而會有成癮的風險。


對付感冒、流感的最佳治療方法,就是「保持溫暖多休息」。(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過早服用退燒藥影響免疫反應

松田史彥醫師在《九成的藥不用吃》一書中提到,⼈體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時,腦部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便會調整提高人體的體溫,刺激白血球發揮戰鬥力,同時啟動其他的免疫反應,有效抑制病毒,因此對付感冒、流感的最佳治療方法,就是「保持溫暖多休息」。醫師一般不會急著要感冒發燒的患者維持正常體溫,有時用藥燒退得快,燒起來也快,而且再次發燒的體溫往往更高,因此多會指示至少超過38度才服用退燒藥。

體溫高低是外在可觀察的指標,但更重要的是得注意精神狀況與活動力的變化,除了藥物治療以外,在感冒發燒期間也可以嘗試一些護理,幫助減輕不適,像是補充電解質水、使用退熱貼、鹽水漱口、採用溫毛巾擦身體幫助血管擴張排熱等。

本文留言

作者劉怡舒 綜合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