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萬億垃圾債將上市:中國版次貸危機起航……(組圖)


中國的銀行業未來不良資產暴露的壓力可能較大……(網路圖片)

【看中國2021年1月20日訊】今天主要和大家講一下中國銀行越來越嚴重的壞賬問題,以及中國銀保監會最近出臺的剝離銀行壞賬的一個主要措施,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措施的利弊,以及未來可能帶來的風險。

經過半年多的討論,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試點擴容政策服軟終於落地。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向各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等機構下發了《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開展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進一步擴充銀行不良貸款處置渠道,緩解銀行不良貸款處置壓力。

《通知》正式批准單戶對公不良貸款轉讓和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實現資產和風險的真實、完全轉移。一般認為這個通知就是為了拓寬銀行的不良貸款處置渠道,幫助銀行化解潛在風險,防止因為銀行壞賬拖累出現銀行業資產負債表惡化引發的金融危機。 

2020年6月,銀保監會曾在業內發布徵求意見稿。而這次發布的《通知》與徵求意見稿相比,最大的區別在於,徵求意見稿中的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的貸款類型包括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和汽車消費貸款,而這次出臺的個人不良貸款的範圍不包括之前的房貸和車貸,主要包括個人消費信用貸款、信用卡透支、個人經營性信用貸款等。為什麼會有這個區別,下面將給大家好好聊一下。 

我一直都說,中國政府任何一個金融政策的出臺,背後都是有很深的目的的。外行人一般只看到出臺政策的熱鬧,但是看不到裡面的門道。今天就先聊聊這個政策出臺的主要目的。 

首先,在疫情的衝擊下,中國銀行的壞賬越來越多,已經到了必須處理、不處理可能會給銀行帶來金融風險的地步。

中國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2.84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987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96%,較上季末增加0.02個百分點。即使是看中國公布這樣經過美化的數據,也可以看出不良貸款增加的速度比較快。當然,這中間是同時包含銀行的對公不良貸款和個人不良貸款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疫情的衝擊,很多企業工廠倒閉,民眾失業和減薪的情況比較普遍,所以,不管是信用貸、消費貸還是經營貸,很多都還不起。出現違約或者延期的情況,慢慢就變成了不良貸款。去年上半年,我們看到過很多這樣的報導,比如說信用卡逾期的,還有房貸逾期的,基本都屬於個人不良貸款。

在去年受疫情影響新增的不良貸款中,個人不良貸款的增加備受關注。以信用卡不良貸款為例,根據央行發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三季度末,銀行卡授信總額為18.59萬億元,銀行卡應償信貸餘額為7.76萬億元,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906.63億元,環比增長6.13%。 

個人不良貸款的批量轉讓,在此之前一直是銀行處置個人不良資產的「禁區」。銀行目前對個人不良資產的處置手段相對單一,主要包括清收或核銷,還沒有批量轉讓這個選項。允許批量個人不良貸款轉讓試點或與去年疫情以來個人不良潛在壓力加大有關,這是在這個時候推出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的首要原因。 

同時也因為疫情,很多地方政府的貸款以及國有企業的貸款,也都會出現還款困難、違約的情況,那麼這些對公貸款也面臨成為不良貸款的風險。這樣的風險,銀行當然不願意自己獨立承擔,所以乾脆打包轉讓出去,也是切割風險的一種辦法。 

其次,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不透明,很多銀行雖然壞賬率很高,已經影響到銀行的安全和運營。但是,從報表上看,都看不出問題,或者說比較健康。這樣的現象,讓中國銀行業的風險被掩蓋了。不出問題還好,一出問題就是擠兌、倒閉等大問題。這樣的金融風險是很大的。

中國商業銀行的壞賬率對外公布的只有1.9%左右,但是世界多家權威機構評估大概有7%左右,這個比例就非常高了。如果不降低壞賬率,銀行極易出現金融風險。自從朱鎔基剝離幾大主要商業銀行的壞賬至今,已經有20多年的時間,中國商業銀行的壞賬率肯定也到了一個臨界點,再不剝離就晚了。

那麼,剝離的這些不良的對公貸款,剝離的信用貸、消費貸和經營貸款,最後到了誰的手中呢?這是我們要談的第二個問題。

此次試點,除明確試點的不良貸款種類外,還明確了參與試點的機構範圍,以及不同類型機構具體的參與範圍和方式。

在試點機構方面,明確規定參與不良貸款試點工作的銀行包括工農中建交郵儲等6家國有大行和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參與試點的不良貸款機構包括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符合條件的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和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 

而這中間,購買這些不良貸款的大頭基本上是由國有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來承擔。這裡有一則消息就很有意思,在銀保監會出臺措施要批量轉移個人不良貸款的時候,中國政府緊急成立了一家金融公司。


時隔21年,新增購買不良貸款的第五家國有管理公司「銀河資產」獲批開業(網路圖片)

12月17日,全國第五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銀河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下面稱「銀河資產」)獲中國銀保監會批復開業,正式落戶北京。為什麼說是第五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呢?因為在入世之前的1998年,朱鎔基成立了四家這樣的公司,主要有華融、長城、東方、信達(其中華融董事長賴小民就剛剛被判死刑)0。當年就是通過財政部注資、央行購債以及本公司出資的方式,一起來收購幾大商業銀行的壞賬。讓這些銀行輕裝上陣,防止入市後中國銀行爆發危機,影響入市進程。但是這樣的結果,其實是由納稅人和普通居民承擔通脹風險為成本,來為國有幾大商業銀行來買單。賴小民的100多個情婦和滿屋子的人民幣美元黃金,都是老百姓的民脂民膏。 

而在21年之後成立的第五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銀河資產,其實和前面四家都是一樣的性質。雖然目前註冊資本只有100億,但是後期少不了央行和財政部出錢,而且金額極可能是數萬億。否則,中國銀行業2.8萬億的壞賬接不住。

那麼,這些金融資產公司收購這些不良貸款之後幹什麼呢?

首先要做的就是催收。這些人因為信用貸、消費貸或者經營貸,還不上錢,銀行可能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來對這部分人進行催款。而且這些貸款可能沒有擔保,所以催收的難度很大,收回來的可能性更低。而相對來說,房貸和車貸基本都有實物資產在,基本上有抵押的關係在裡面。所以,這次沒有將房貸和車貸放進不良資產的轉讓試點,原因可能就在這裡,因為銀行收回房貸、車貸的資金,比收回消費貸、信用貸、經營貸等更加容易一些。 

所以,銀行會將這部分不良貸款折價出售給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資產管理公司首先會去催收,說白了就是找人上門去要債,這樣的情景我相信在電視劇和電影裡大家都看到過,只要你足夠凶狠,很多債還是能要回來的。這些當初是折價收購來的,一旦催收成功,這中間的利潤是非常高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應該有一套應付的機制,就算他們自己不親自出馬,也可以將要債的業務委託給其他專業的團隊。至於是不是暴力催收,是不是涉黑違法行為就不好說了,欠債的人日子都不好過。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再怎麼暴力催收,這些不良貸款還是收不上來。那怎麼辦?打包轉讓出去,讓市場上的投資者來當接盤俠。這基本就是美國次貸危機中的套路了。華爾街將信用不好的房貸層層打包,包裝成金融產品在市場上銷售,被很多金融機構購買。一旦房產價值下跌,這些人斷供的話,這些資產基本就變成了一文不值的垃圾資產。 

不同的是,中國這次從銀行中剝離的主要是消費貸、信用貸和經營貸,但這些資產目前在中國的風險也非常高。大量失業或者收入下降的人,還不上信用卡,還不上消費貸,很多人甚至就是靠套取信用卡來維持生活。所以這塊不良貸款如果被打包出去銷售,也是在害人。坑害的是市場上的投注機構和個人,未來也是可能引爆金融風險的。當然如果市場沒有足夠的購買力,央行可能也會考慮出手。從側面也是老百姓在買單。 

目前,房貸雖然沒有加入進來,可能主要是因為中國的房產還沒有出現大面積下跌的局面,目前下跌的主要在北方,南方還在上漲。但是未來一旦房子在全國普遍性開始下跌之後,房產就會面臨抵押價值不足的問題,如果房貸者不能追加抵押物,房貸斷供也可能很快出現。未來將房貸也列入可轉讓的不良貸款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總而言之,這些不良貸款的資產包,最終可能也會通過各種形式流入市場,讓老百姓成為接盤俠。當然,目前雖然有2.8萬億的不良貸款,主要含對公和對個人的。但是其中剔除房貸和車貸的不良貸款之後,剩下的個人貸款不良可能佔的比重還不算高。但下一步將房貸和車貸的不良貸款都納入進來,這樣的不良資產可能更多。

之前說過,中國目前公布的商業銀行的2.8萬億的壞賬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壞賬可能是這個數字的十倍以上。根據惠譽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分析,到去年年底,中國金融體系壞賬高達51萬億元,中國實際壞帳比官方數字高7萬億美元,中國銀行真實的壞賬率可能高達34%,直追上世紀末朱鎔基領導的國有銀行改革之前的壞賬水平。

目前,在資產評估和資產定價上,中國的銀行還沒有什麼經驗,可能處於探索的過程中。一旦摸索出了一套模式,未來所有的不良資產打包必然是大勢所趨!

所以,當下中國銀保監會推行的將銀行不良資產打包的操作,就是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的翻版,可以說是次貸危機2.0的預演。中國政府不想辦法剝離這些壞賬,商業銀行必將一家家被不良資產給拖垮。而如果將這些數十萬億的壞賬剝離出去,不管是市場機構和投資者購買,還是央行印鈔購買,都會是一場更大的金融災難!好壞都是死,只是砍頭和凌遲處死的差別。

大家在投資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一定要明白你花錢購買的底層標的到底是什麼,千萬不要買到這些垃圾債,否則風險就會很大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財經冷眼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